王濤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也越來越嚴重,因此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也越來越多。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的病情更復雜,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治療的難度,讓患者的死亡率大大提高[1]。人工氣道行有創通氣可以有效地引流痰液,改善通氣,有利于迅速控制感染和緩解呼吸衰竭,但因其存在撤機困難、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高、住院時間長等缺點,所以限制其應用[2]。為進一步提高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效果,選取2014 年12 月~2015 年12 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54 例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有創與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治療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 年12 月~2015 年12 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54 例危重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8 例,女16 例;年齡45~76 歲,平均年齡(61.5±5.5)歲。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序貫組和有創組,每組27 例。序貫組男18 例,女9 例;年齡51~73 歲,平均年齡(60.8±5.5)歲;病程4~17 年,平均病程(10.8±5.5)年。有創組男20 例,女7 例;年齡53~74 歲,平均年齡(62.2±4.9)歲;病程3~18 年,平均病程(11.3±5.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霧化吸入化痰、抗感染治療以及糾正水電解質等常規治療方法。此外,所有患者進行氣管切開插管,接呼吸機。有創組采取有創機械通氣模式,采取SIMV+PSV+PEEP 的機械通氣模式;序貫組進行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模式,機械通氣模式與有創組相同,當患者呼吸衰竭改善,出現肺部感染控制窗時,由有創通氣改為無創正壓通氣,機械通氣模式設定為S/T,吸氣相壓力(IPAP)9~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氣相壓力(EPAP)3~6 cm H2O[3]。在插管后的2~5 d 將氣管插管拔除,再改用口鼻面罩為患者進行雙水平正壓通氣。兩組患者均進行1 周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通氣狀況、血氣分析結果、VAP 發生率和病死率。其中通氣狀況包括有創通氣時間、總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血氣分析結果包括PaCO2、PaO2和pH。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通氣狀況比較 序貫組患者的有創通氣時間、總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4.36±1.21)、(10.30±1.39)、(15.32±3.75)d,均短于有創組的(8.52±1.35)、(15.02±2.33)、(19.27±3.87)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血氣分析結果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PaCO2、PaO2、pH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aCO2均較治療前降低,PaO2和pH 均較治療前升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VAP 發生率和病死率比較 序貫組VAP 發生率和病死率分別為3.70%、7.41%,均低于有創組的29.63%、33.3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通氣狀況比較(,d)

表1 兩組通氣狀況比較(,d)
注:與有創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血氣分析結果比較()

表2 兩組血氣分析結果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1 mm Hg=0.133 kPa

表3 兩組VAP 發生率和病死率比較[n(%)]
支氣管產生肺部感染情況,屬于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發病的基本原因,人工氣道行有創通氣可以有效地引流痰液,改善通氣,有利于迅速控制感染和緩解呼吸衰竭但因其存在撤機困難、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高、住院時間長等缺點,所以限制其應用時間[4]。危重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疾病的治療效果更復雜,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治療的難度,讓患者的死亡率大大提高[5]。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綜合分析并科學探究危重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治療方法,為治療提供重要的數據參考,以期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臨床痛苦,提高危重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存質量[6]。
機械通氣是一種搶救危重肺心病且伴有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案,是通過機械的輔助來提高患者肺換氣以及肺通氣的效率,同時改善患者機體缺氧的狀態。作為機械通氣的最重要實施手段之一,氣管插管憑借其顯著的治療效果,目前在臨床醫學中的使用率相當高。有關數據表明,采用呼吸機有創機械通氣為患者治療≥48 h 后,再將氣管導管拔除,就可以有效維持患者的通氣功能。通過對患者進行2 d 的有創-無創序貫通氣后,將氣管導管拔除,再改用面罩呼吸對患者進行呼吸支持,不僅雖短了插管的總時間,同時也有效降低了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率[7,8]。
有創機械通氣治療技術相對于無創正壓通氣技術而言比較復雜,在操作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各類問題,很難得以順利的救治危重無創序貫機械通氣合并重癥呼吸衰竭疾病患者。無創序貫機械通氣的治療方式不僅僅能夠應用于肺心病所導致的低氧血癥,還能夠應用于急性呼吸衰竭的相關治療。進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機械通氣,縮短住院時間[9,10]。無創序貫機械通氣的治療方法可以通過危重肺心病患者的口鼻來進行通氣正壓,并不需要建立有創的人工氣道,當患者出現一系列的呼吸功能方面的問題時,是實施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治療的最佳時機[11,12]。
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來看,序貫組患者的有創通氣時間、總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4.36±1.21)、(10.30±1.39)、(15.32±3.75)d,均短于有創組的(8.52±1.35)、(15.02±2.33)、(19.27±3.87)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序貫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通氣時間,降低有創通氣對患者的創傷。治療前,兩組的PaCO2、PaO2、pH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aCO2均較治療前降低,PaO2和pH 均較治療前升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種治療模式均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況,兩組的臨床效果相當。序貫組VAP 發生率和病死率分別為3.70%、7.41%,均低于有創組的29.63%、33.3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序貫治療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病死率,利于患者的恢復。
綜上所述,積極的無創序貫機械通氣能夠降低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氣時間,具有和單純有創通氣相同的臨床效果,此外還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和病死率,利于患者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