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芳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口腔健康及美觀提出了更多且更加嚴格的要求,口腔修復也不斷出現了新型的修復方式。現階段,臨床在修復缺牙方面,多采用義齒種植來修復缺失患牙,且此方法已經成為治療缺牙的首選方法,得到了患者及口腔醫師的廣泛好評。所謂種植義齒,從基礎層面來講,即為將種植體植入到口腔缺牙區所對應的牙槽骨中,且當種植體已經成活后,于其上端繼續進行修復體的制作,以此將種植義齒的各項修復工作做好[1]。此操作除了有助于患者咀嚼功能的增強之外,還能使患者獲得與真牙相似的舒適感。但在當前臨床中,使用最多的種植義齒主要有兩種:①活動義齒;②固定義齒。有關兩種義齒治療效果的報道已較多,但結論不一。因此,本文針對來本院行口腔修復的患者,分別實施上述兩種義齒種植方式,對比其效果,現對此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來本院行口腔修復治療的70 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5 例。對照組中,男24 例,女11 例;年齡最小42 歲,最大71 歲,平均年齡(57.6±5.3)歲。觀察組中,男23 例,女12 例;年齡最小41 歲,最大70 歲,平均年齡(57.4±5.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均與口腔修復所對應的臨床適應證相符[2];②無精神疾病及言語障礙。
1.2.2 排除標準 ①血液類疾病者;②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者;③合并嚴重臟器性疾病(如肝、腎等)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在手術開始前,均開展詳細且全面的口腔檢查,即實施X 線片及全頜曲面斷層片檢查,對患者口腔內部牙體的頜骨結構、生理解剖形態、牙根長度及骨質密度等進行全面分析,且治療牙周或牙體疾病。兩組均由相同醫師來治療。觀察組實施活動義齒種植修復,手術過程中,依據義齒手術規范相關流程來開展,選用佛山市宇森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CDIC-Ⅱ型牙種植機及其配套工具,首先制作口腔內部倒模,并在倒模上將種植牙的部位、方向進行標記,且與患者保持溝通,對種植牙的具體類型加以明確;最后進行種植牙的制作,且于局部麻醉下,開展種植手術。對照組實施固定義齒種植修復,手術方法同活動義齒種植。兩組均在術后3~6 個月對其進行牙冠修復,且復查,拍片對種植體與頜骨之間的骨結合情況進行細致觀察,并檢查是否存在松動情況;另外,對種植體周邊陰影情況進行觀察,排除不適癥狀。完成手術后,叮囑患者定期復查,開展口腔衛生宣教。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進行為期1 年的隨訪,對比兩組治療效果;治療時間、口腔功能恢復時間及基牙出血指數;治療前,治療第3、7 d 時的IL-6 水平;治療滿意度。①療效判定標準[3]:如果患者缺損癥狀、疼痛癥狀都已經消除,并且口腔生理功能也已經恢復正常,即治愈;如果患者無論是在疼痛癥狀上,還是在缺損癥狀上,均有一定緩解,并且口腔生理功能也得到一定改善,即有效;如果患者缺損、疼痛癥狀治療前后無差異,口腔生理功能沒有變化,即無效。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②基牙出血指數分級標準[4]:自動出血為5;出血溢滿,且已經溢出齦溝為4;若探診后,出血沿著牙齦緣,呈現為線狀為3;若探診后些許出血為2;若牙齦顏色存在炎癥改變,但未出現為1。③治療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調查表,此表共有題目20 個,各題分值均為5 分,總分≥90 分,即滿意;總分60~89 分,即基本滿意;總分<60 分,即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口腔功能恢復時間及基牙出血指數對比 觀察組治療時間為(8.78±1.53)d,短于對照組的(11.33±2.14)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735,P<0.05)。觀察組口腔功能恢復時間為(5.67±1.73)d,短于對照組的(8.14±3.31)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913,P<0.05)。治療前,觀察組基牙出血指數為(3.27±0.76),對照組基牙出血指數為(3.38±0.95);治療后,觀察組基牙出血指數為(0.77±0.38),對照組基牙出血指數為(1.36±0.37)。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基牙出血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535,P>0.05);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基牙出血指數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7.406、11.722,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基牙出血指數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581,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第3、7 天IL-6 水平對比治療前,觀察組IL-6 水平為(5.34±1.20)pg/ml,對照組IL-6 水平為(5.28±1.29)pg/ml;治療第3、7 天時,觀察組的IL-6 水平分別為(3.50±1.35)、(1.87±0.46)pg/ml,對照組的IL-6 水平分別為(3.46±1.33)、(1.89±0.37)pg/ml。治療前,兩組患者的IL-6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01,P>0.05);治療第3、7 天時,兩組患者的IL-6 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觀察組=6.027、15.974,t對照組=5.811、14.944,P<0.05),組間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125、0.200,P>0.05)。
2.4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治療后滿意29 例,基本滿意4 例,不滿意2 例,滿意度為94.29%;對照組治療后滿意18 例,基本滿意9 例,不滿意8 例,滿意度為77.14%。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00,P<0.05)。
伴隨當前口腔修復技術的日趨完善,義齒種植修復技術在此背景下,得到快速發展,且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口腔修復實際就是借助人工裝置,修復缺失牙、頜面部缺損,并為組織功能提供輔助,使口腔達到或恢復原有的生理功能。在選擇修復方式方面,有研究[5]指出,采用傳統固定修復方式,可能會損傷患者的鄰牙,而且還有引發各種并發癥的風險,因而此方式在臨床中的應用受到一定限制。而針對種植義齒來講,其實為基于口腔修復技術而演進出的一種新型修復方式,具有操作簡便、高效且質量佳等優點,而且在功能恢復、外形美容方面,也有著不錯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因義齒種植術有兩種劃分,即固定義齒種植與活動義齒種植,為了能夠更加全面、深入的對兩方式的修復效果以及對預后所產生的影響有一深入認知,本文就兩種方式進行比較。
IL-6 為一種多效應型細胞因子,其有著比較廣泛的生物功能,可對B 淋巴細胞形成有益性誘導,使其持續分化,并且分泌出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此外,其對細胞增殖有利,能夠積極參與到組織破壞及骨吸收的整個進程當中。本文通過深入研究得知,治療第3、7 天時,兩組患者的IL-6 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種方式對齦溝液內的IL-6 炎癥指標均有改善作用,但二者之間差異不明顯。究其原因,可能與兩種方式有著不同的治療步驟、方案有關,但目的基本一致,均能夠緩解炎癥癥狀。另外,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7.14%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81,P<0.05)。觀察組滿意度94.29%高于對照組的77.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00,P<0.05)。此結果與相關報道結論相一致。在臨床上,牙列缺損的患者都會伴隨出現咀嚼效率的降低,甚至影響發音和美觀,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若長時間未修復缺失患牙還可能造成生理性咀嚼功能紊亂。固定義齒種植可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但在修復過程中患者會產生異物感,降低了患者的舒適度和治療效果,且固定義齒需植入多個植體來對義齒進行支持,從而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而針對活動義齒種植來講,可通過基托來恢復缺失的牙槽骨組織,降低了患者的異物感,特別是那些比較嚴重且游離端確實的患牙,采用義齒種植能夠獲得更好效果。
此外,經本研究還得知,觀察組治療時間為(8.78±1.53)d,短于對照組的(11.33±2.14)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735,P<0.05)。觀察組口腔功能恢復時間為(5.67±1.73)d,短于對照組的(8.14±3.31)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913,P<0.05)。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基牙出血指數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7.406、11.722,P<0.05);且觀察組基牙出血指數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581,P<0.05)。由此提示,兩種種植方式都能夠獲得不錯的效果,但觀察組的修復效果更為突出,恢復時間更短,速度更快。究其原因,可能與活動義齒種植較少損傷或干擾口腔內病灶,更易恢復相關功能有關。
綜上所述,口腔修復患者采取活動義齒種植治療,不僅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而且患者更為滿意,此方式在臨床中有著不錯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