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美麗中國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搞好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首先,要從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出發,構筑起美麗中國的夢想;其次,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要以人民為中心集中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問題,為人民謀福祉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所在;再次,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必須建設偉大工程,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并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奮斗;最后,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必須推進偉大事業,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要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基礎上,尊重客觀規律,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生態文明;美麗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并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煥發出綠色、生機、活力的光明前景,從此帶領全國人民走進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遵循的價值準則,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初心。因此從以人民為中心出發研究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不僅有利于我國更好的為人民服務,也有利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長久的實施和發展。
一、以人民為中心:構筑起美麗中國的夢想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歷史性判斷告訴我們人民群眾對于生活質量的需求愈來愈高,對生態環境的要求愈來愈突顯。人民群眾過去“求溫飽”,現在“盼環保”,希望生活的環境優美宜居,能喝上清澈甘甜的水、呼吸上清新怡人的空氣、吃上安全健康的食品、欣賞上宏壯美麗的山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群眾著想,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實現人民群眾的美好景愿,這便是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初心。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美麗中國的夢想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撒播下希望的種子。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浙江工作時,收到一封來自杭州崇文實驗學校30名孩子的一封信,在信中孩子們希望能夠得到總書記的指導和幫助,保護我們共同的美好家園。習近平總書記回信說:“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們自己,珍惜資源就是珍惜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持續發展就是為我們的子孫后代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條件。在浙江這片美麗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沃土上,需要每個人都來珍惜每一片森林、每一條江河、每一寸土地、每一座礦山,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之路,使人與自然永遠和諧相處。”這封信不僅體現出從“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出發,表達出對子孫后代的人文關懷,還體現出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需要綠色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態理念加以支撐。
自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美麗中國的夢想正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實現,建設美麗中國深入人心。2013年3月17日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人民是美麗中國夢想的主體,是美麗中國夢想的創造者和享有者。生態文明建設永續發展的脈搏掌握在人民手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的力量抒寫美麗中國的綠色華章。2015年5月25日,總書記來到新建社區,在村民袁其忠的農家樂“畫春園”里,他和村民們促膝交談。村民們向總書記述說著村莊的變化,當聽說新建社區正在規劃建設綠色生態旅游景區,總書記說:“這很好。我在浙江工作時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話是大實話,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了這個觀點,這就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我們就要奔著這個做。”這段話從保護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出發,向人民群眾展示出“綠色”就是通向致富的康莊大道,綠色和發展可以實現“雙贏”,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就可以帶來經濟效益,讓人民獲得更多生態福祉。將藍圖交給人民,把愿景交給人民,讓美麗中國的夢想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扎根。
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建設偉大工程”,“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推進偉大事業。”要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必須著力解決人民反映強烈的生態矛盾和問題,不忘初心為人民謀幸福;要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團結帶領人民攻堅克難,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要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依靠人民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事業。
二、實現美麗中國必須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偉大斗爭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民福祉,關乎人民的幸福指數,關系到民心的凝聚力,關系到世世代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如期完成,關系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矛盾依然眾多,我國面臨的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建設美麗中國任重而道遠,這就要求我們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必須進行偉大斗爭。
實現美麗中國的道路上面臨的生態問題眾多,但絕對不能不能掩蓋問題、回避矛盾,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分析和解決生態問題,給予人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福祉。2016年8月24日總書記在青海省考察時指出:“多年快速發展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見大,怨言多,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不僅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民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民的角度,關心人民群眾的健康,他深知生態問題引發了一系列的人民內部矛盾,實現美麗中國絕對不能脫離人民,絕對不能背離人民,要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以促進和保障民生,避免矛盾進一步激化。保障民生離不開生態文明的建設,保護生態就是保障民生,建設美麗中國就是為人民謀幸福。誠然,為人民謀幸福不能喊空口號,要真正的體察民情,進行實地考察,深入人民的日常生活,深入當地的生態環境中,拿出具體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和方案。在生態環境上為了使人民擁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和滿足感,就必須制定嚴格的生態制度和方案,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管理體系,加大環保執法力度給予人民群眾更多環境保障,對危害和破壞生態的行為絕不姑息,對受害的人民群眾給予安撫和補償,讓人民群眾都能生活在安樂宜居的環境之中。
實現美麗中國要敢于觸碰生態改革深水區,進行偉大斗爭應當以人民為中心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民之所盼,施政所依。中共中央、國務院曾出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是以人民為中心最深刻最集中的體現,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從以人民為中心出發,在深化生態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四點:第一,必須密切聯系群眾,和人民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當地的生態狀況,認真聽取人民的意見和建議,因地制宜,對生態環境引發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二,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關于保護環境理念的宣傳和教育,出現問題應當妥善解決。將國家出臺的保護生態的政策用最樸實的語言對人民群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人民群眾真信、真懂、真做。第三,出現任何由于生態引起的社會問題或矛盾,相關負責人應當及時并合理的解決。由自然資源分配不合理引發的矛盾、破壞環境引發的矛盾都有可能造成矛盾進一步擴大,應當防患于未然。這些問題和矛盾的出現恰恰說明我國的生態文明體制不夠健全,通向美麗中國的道路上還有很多需要做的工作。第四,在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需要人民來時刻監督。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做的到不到位,人民的雪亮眼睛一眼就能判斷,讓人民參與進來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問題和不足,監督政府使得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更加效率、更加完善,促使政府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滿意的生態文明答卷。
三、實現美麗中國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建設偉大工程
建設偉大工程是實現美麗中國夢想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實現美麗中國夢想的一個重要環節。偉大工程的建設需要黨的領導,偉大工程的建設離不開人民。因此要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就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帶領人民團結一心建設偉大工程。
(一)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才有領導力量和可靠保障
沒有中國共產黨正確的領導,美麗中國的夢想就不可能實現。首先,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符合人民的意愿,符合實現美麗中國的價值準則和當今時代的要求。其次,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就一定能夠得民心、順民心。民心向黨,有何事能阻擋?最后,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總書記為了給人民謀求美麗中國,走遍中國在2018年考察海南和長江時都非常重視生態文明的建設,他分別指出:“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破壞了就很難恢復。”“一定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因此,只有中國共產黨才不會讓美麗中國的夢想變成“鏡中花”、“水中月”。
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人民實現美麗中國夢。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使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帶領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使得中國人民從此富起來;帶領人民進入新時代,使得中國人民向強起來進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從2012年到2017年,我國年均新增造林超過9000萬畝。恢復退化濕地30萬畝,退耕還濕20萬畝,118個城市成為“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沙化土地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共產黨不負人民所望,不負人民所托,有能力有實力完成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更加堅定了人民建設偉大工程的自信心,使得美麗中國的夢想更具有可實現性。
但是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歷史工程,通向美麗中國的道路依然漫長,因此2018年5月18日至19日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杖、硬仗、苦仗,必須加強黨的領導。”“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共產黨必須不斷歷練自己,不斷更新自己。首先,中國共產黨必須時刻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斷為人民服務。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信念,增強“四個意識”,時刻發揚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作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要甘于奉獻,為了人民吃得了苦,受得了累,心中永遠裝著人民。其次,中國共產黨必須不斷強化自身本領,始終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抵御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風險和挑戰。生態文明建設中難免會發生意外,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對風險的能力。最后,中國共產黨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領導能力,引領人民共同建設美麗中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要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領導人民一起共建美好家園。而且,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與人民群眾形成了血濃于水的親情。中國共產黨要牢記使命,為了與人民的這份血肉情懷,要發揚“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崇高精神,與人民攜手不斷推動美麗中國闊步前行。
(二)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性作用,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
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實踐中,人民不僅是國家的主人,還是國家的實踐者;人民不僅是生態環境的享受者,還是生態環境的維護者;人民不僅是美麗中國的工程師,還是美麗中國的繪畫師。充分發揮人民建設美麗中國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人民在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中貢獻出智慧和力量。
應當充分調動人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人民被動的去做一件事情和想要做一件事情完全是兩碼事,只有人民主動的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當中,久而久之形成一種自覺的行動,美麗中國才能夠呈現在人民面前,才能夠保持住美麗中國的形象使之“不褪色”。并且這股人民的熱情還能激發出人民的創造性。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過程中,難免有一些棘手的生態項目,這時就需要人民發揮群眾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而提高建設美麗中國的效率。
應當促使每個人都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之中。要懂得生態文明建設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都是踐行者,人民凝聚在一起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生態文明的保護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這就要求人民必須從形成綠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做起,有些事情可以說是舉手之勞,如不隨地吐痰、垃圾歸類;不用塑料袋、一次性筷子和飯盒;保護花草植被等。一點一滴,一草一木,積土成山,積水為海。
應當促使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座山。”河北塞罕壩林場的三代人民,用55年的拼搏奮斗將寸草不生的荒漠戈壁變成了一望無際的生命綠洲。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當繼承這種愚公移山的崇高品格,堅持不懈、百折不回地為建設美麗家園而拼搏。我們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黨和人民齊心協力種下綠色,種下希望,就一定建設好偉大工程,就一定能收獲美麗和未來!
四、實現美麗中國必須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偉大事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就必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從而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并且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要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必須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基礎上推進偉大事業。
生機勃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人民創造的,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尊重自然。以人民為中心絕對不是什么“人類中心論”,而應該是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當我們尊重這位自然“朋友”時,她定會還給我們和諧、綠色、生機盎然的家園。大自然無私地向人類饋贈著生產、生活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人類必須要學會感恩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而且人與自然的關系密不可分。人類與自然攜手風風雨雨共走了幾百萬年,因為有人類的出現,自然才變得更加精彩,因為有自然的滋養,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只有和諧共生才能和平的長久的走下去,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人民必須守護好祖國的大好河山,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明確發展時必須符合生態效益,更好的生態福祉才會給人民的美好生活增添幸福之味。如果我們不尊重自然,就一定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當前,大自然已經千瘡百孔,水土流失、溫室效應、大氣污染、資源匱乏等現象不停的侵蝕著自然,其罪魁禍首就是我們人類自己,如果生態衰敗必然會影響人類自身的發展。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同時,生態如果遭受破壞,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滿意度會大打折扣,以至于出現不滿情緒。我們在發展的同時絕不能不顧后果的大量開采,絕對不能以犧牲美麗環境為代價換取GDP。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不斷獲取綠色GDP,因此應當明確“綠色”帶來的不只是短暫的發展利潤,它是能長久的形成一種綠色的循環,生態的改善會給人民帶來更多幸福滋味,從而激發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力和創造活力,從而給中國經濟換上綠色的“引擎”,不斷給中國帶來經濟效益和民生效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遵循自然的客觀規律,讓生態獲得實效,讓人民得到實惠。馬克思指出:“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中國社會要發展就必然要向大自然索取,也必然要改造自然,但這種改造不是無節制的,而是可持續的,不是無目的的,而是合乎規律的。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人看來應當熱愛自然,尊重生命,萬物存之必有其理,萬事行之必有其道,唯有人與自然朝夕共處,則天地不朽,百姓安樂也。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要發現自然的內在規律、人與自然的規律。發現自然規律就需要人民的智慧,借助科學的力量不斷的去探尋。發現規律后不要試圖凌駕它而是利用好它。人民如果掌握到了自然規律,受益者不僅是人民群眾自己,自然界的面貌也會煥然一新。
建設美麗中國不僅需要中國人民的努力還需要全世界人民一同保護我們的地球母親。地球是全人類共同的母親,全人類要共同呵護好她。我們無權讓地球上的任何一個生命在這個世界上滅絕,也無權讓地球上任何一處美景在這個自然界上消失。世界人民只有生活在一個山明水秀、其樂融融的家園中才能夠實現人類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因此世界人民攜手共筑一個山青水碧、天藍地綠、萬物生機勃勃的世外桃源。
綜上,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美麗中國夢想的實現需要人民拼搏奮斗,讓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13億多中國人眾志成城,一同抒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時代的華美篇章!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的探索與實踐·綠色篇[N].浙江日報,2017-10-8(01).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李國權(1994- ),男,漢族,山東定陶人,西北政法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時期執政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