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西方哲學對人性的定義對比分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人性,中國哲學認為主要就是人的善惡問題,其主導思想是性善論。與之相反,西方哲學家定義人性的主流思想是性惡論。從對人性定義的角度來看,中西方哲學對人性的定義差別巨大,反之,亦有互補之處。
關鍵詞:中西方哲學;人性;異同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與歷史發展,西方哲學對人性的定義也有異同。古中國哲學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說法,西方亦有諺語講“人性本惡”。但中國古語亦有言“性相近,習相遠”,說明人性可因為后天習性的不同而有改變,西方哲學即使認為人性本惡,同時也相信,人性向善。如此說來,中西方哲學對人性的定義,存有極大差異,但某些方面亦有相同之處。
一、中西方哲學對人性的定義
人性問題由來已久,一直是哲學家們研究的問題之一。在中國,以孔子為代表開創了人性的學說,為中國哲學研究人性奠定了基礎。在西方,神學與宗教學為西方哲學對人性的研究提供的重要素材,亦為其打下基礎。人性是什么?人性即是人的本質,包括人的自然屬性,生物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和道德屬性。即是在古哲學史上對其并沒有如此嚴格的定義,但是這些屬性在人性學說中都有所體現。
二、中國哲學人性論
自中國哲學來看,在古代是沒有“人學”這一詞語,但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人之所以為人”的思想和學說。因此中國哲學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性論學說。
(一)天降善性。在遠古時期,人們認為人性是善的,而且,這種善是上天賦予的,這就是天降善性論。孔穎達有言:“天降善于下民……與善于民”,大意為:上天將“善”賦予他的人民,讓他們有了善這一本性。
(二)孔子的人性思想。孔子將人性歸納為“仁”,即愛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且,這種仁帶有理想主義色彩,這種愛人的人性本質是他的一種期望,一個目標。圣人趨向于仁,但不可達到。孔子也認為,人的天性是差不多的,但因為個人后天的學習或者影響有所差別,人性因此不同,但只要按照“仁”的標準來做,就會漸漸地趨近于“仁”。
(三)人性無善無惡論。告子認為,人性即為人的先天本性,是自然的,無善亦無惡。而人們所謂的善惡是因為后天的引導才形成的。告子說,人性正如流水一般,你像東引導它,水便向東而流,若是向西引導,水便向西而流。水不分東西,人性沒有善惡,是一樣的道理。告子也說,所謂的仁與義,人性中本是沒有的,這都是經過后天教育后才形成的。
(四)孟子的性善論。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關于人性論的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性善論觀點。孟子與告子的辯論充分闡述了這種思想。告子說,水不分東西,人性沒有善惡。而孟子否定說,水是分上下的,人性是有善惡的。水性是向下流的,人性是善的。水向上流是因為外力的逼迫,人性受外界的影響也是可以變壞的。水向上流不是水的本性,人變壞也不是人性。所以孟子說人性是善的,做壞事并非由于人的本性。同時,孟子認為仁,義,禮,智也是人性中本就有的,而不是外加的。
(五)荀子性惡論。荀子有一篇文《性惡》是專門用來駁斥孟子的性善之說的。荀子認為,人生下來便是好味,好利,好聲,好色,如是不加以約束,必會有爭奪發生,因此可致社會混亂,這說明人性是惡的。荀子雖然認為人性都是惡的,但不否認人性可以被教化和改造的可能性。“圣可積而致 ,涂之人可以為禹”。
(六)董仲舒論人性。董仲舒論人性比較復雜,大體上有三種概論:一是行善情惡論,性善論者只見到性,性惡論者只看到情,因此都是片面的。二是性三品論。他提出上等的是“圣人之性”,下等的是“斗筲之性”,中等的是“萬民之性”。三是性未善論。萬民受未善性”于天,然后經過王者的教化才變善的。 (《深察名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
在此之后,亦有多種人性學說,如用氣為性論,教扶善、 法抑惡論,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論,存天理、滅人欲論,心性一元論,明清時期的習成犬性論,以及戴震提出的性一無論。戴震認為,人性包含欲、情、知三個方面。對于聲色臭味的追求是欲,喜怒哀樂是情,辨別美丑是非是知。這三方面都是人性的自然表現。
三、西方哲學人性論
西方近代哲學總體而言不談論善惡。西方哲學對人性問題的研究也從“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這個問題著手。亞里士多德曾為人定義:首先,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其次,人是政治性動物。亞里士多德對人性的概括又可分為四點:第一是社會性,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自然而然趨于群居生活或城邦生活的;第二是義理性。亞里士多德說:“人類所不同于其它動物的特性就在他對善惡和是否合乎正義以及其它類似觀念的辯認,而家庭和城邦的結合正是這類義理的結合。”(《政治學》)這表明,人的社會性正是建立在這種義理性之上的;第三是理性。他說:“人們所由入德成善者出于三端。這三端為出生所稟的天賦,日后養成的習慣,及其內在的理性。”(《政治學》)第四,欲望與獸性。他說:“人類的欲望原是無止境的,而許多人正是終生營營,力求填充自己的欲壑。財產的平均分配終于不足以救治這種劣性及其罪惡。”(《政治學》)
蘇格拉底則指出,理性是人的本質,而且人應該憑借理性熟悉自己,并確立社會生活準則及道德觀。而人的最高目標應是追求正義和真理,這也是蘇格拉底政治思想的人性論基礎。
但是西方宗教總是談論善惡,基督教中,基督耶穌認為人有原罪,概括而言便是人之初,性本惡。在歐洲進入封建社會后,自然人性論被宗教神學的人性論所否定。根據《圣經》可知,上帝所造的祖亞當和夏娃,因為撒旦的引誘,偷吃了伊甸園智慧樹上的果實,因此犯了罪,上帝將他們趕出了伊甸園。奧古斯丁,羅馬帝國教父學代表,根據圣經的記載提出了“原罪性惡論”。
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自然人性論才又復興。這個時期的思想家和藝術家,都把關注的重點由神轉到人,轉到人的自然天性上,轉到人間的世俗的精神。如薄伽丘明確肯定人的七情六欲,是人的自然本性,不可壓抑,也不可能回避,認為人類天生是平等的。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們大都否定基督教的“原罪性惡論”,他們認為人性惡的理論是宗教的謊言,用來誘導欺騙大眾并借此愚弄大眾,使他們服從教士,進而“合理地”剝削他們,收取貢賦。這些人文主義者認為人性本是善,而且,人類天生就就傾向于和平,友愛,互助。
四、結語
從中西方哲學人性論中可以看出,中西方哲學中都有關于人性善惡的討論,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都有體現,只是大體上的主流思想不同。在各種思想中,存天理,滅人欲等人性論也都有出現,只是發展方向不同。與此同時,中西方哲學的人性論對社會經濟,政治等都產生了極大影響。
在中國,古人有更多的傾向將人性與動物本性相比,因而無可避免地更多地表現出人較之于動物的優越性,從而較易形成“性善論”。對比而言,西方宗教傳統比較深厚,宗教思想傳承千年,比較牢固,因而西方在人與神的對比中更傾向于反思人的劣根性,因而更多人持“性惡論”。當然,正因為人性也具有多重性,這些差異因此可以相互補充。
參考文獻
[1] 傅云龍.中國哲學史上的人性問題[M].求實出版社,1982.
[2] 柏拉圖.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M].商務印書館,2001.
[3] 柯彪.亞里士多德與<政治學>[M].人民出版社,2010.
[4] 王元明.中西性惡論及其現代意義[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5]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三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 張瀟.西方哲學專題研究-西方人性哲學有感[J].北方文學,2013(09).
作者簡介:高晏(1993.07- ),女,漢族,碩士研究生,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現在西安歐亞學院任教,研究方向:藝術教育哲學與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