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護理中等職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良好的學習方法,結合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模式,理論聯系實際,在牢固掌握解剖學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學生學習后續醫學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護理中職生;解剖學;教學方法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各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只有掌握了人體正常組織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才能為學習其它醫學學科夯實基礎。大家都知道人體解剖學的術語和概念繁多,內容枯燥,難以記憶,這對于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中職新生而言,會使之感覺難學、難記、學習有壓力。如果教學方法不當,就更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為使護理中職生更好的掌握解剖學知識,為以后的醫學課程學習打好基礎,身為解剖學教師應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成效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此談些粗淺體會。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自覺性
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自覺性的最有效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在備課、授課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舉一些貼近生活的案例,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比如,講到頸部結構時,可以提問為什么男性有喉結而女性沒有?那喉結又是怎么形成的?再如,學到消化系統時,談到在人體生命活動過程需要大量能量都來自于所吃的食物,那么我們咀嚼、吞咽的食物經過了那些結構去了哪里,又如何被消化吸收并產生能量呢?又比如,講到運動系統的時候可以結合如今非常熱門的瑜伽動作來解釋關節,肌肉的作用。這樣,把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就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記憶,使枯燥乏味的解剖學有了生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只有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探求欲望,才會積極主動、認真思考,以有效的方式方法獲取盡可能多的知識。
二、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通過與學生溝通,筆者發現,其實更多的學生不是不想學,而是不知道怎樣學。有的花了很多時間,可是學習效果不理想。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有效教學。中職生年齡小,很多學生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因此,有必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預習,就是提前將所要學的內容有個初步的了解,不懂的地方打上記號,以便上課時著重聽講。聽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必須搞好課堂氣氛及紀律,使每個同學都能專心聽課,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要語速適當,能夠讓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抓重點,做筆記,聽講只是暫時的記憶和理解,因此要將重要的知識點記錄下來,便于復習鞏固。
人體結構復雜,學術語多,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多。一般,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因此,讓學生掌握一些記憶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提高教學效果。下面介紹幾種適用于解剖學的學習方法特別:(1)圖形記憶法:利用解剖學的形態學特點,把需要記憶的重點內容特殊具體形象化,比如用符號或圖形標示出來,比如動脈的分支較復雜、繁多,就可以教導學生將其畫為“動脈樹”簡圖,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便于記憶。(2)口訣記憶法:用口訣記解剖學紛繁復雜的結構名詞,既省時又省力還記得牢。譬如,記十二對腦神經名稱時,根據口訣“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聽九舌咽,迷副舌下神經全”來記憶就容易多了。鼓勵學生自己嘗試把難記的內容編成順口溜或歌訣或故事,這樣就可以將知識幽默化、生動化。(3)形象聯想法:即在學習時形象地將一些器官的位置、形態聯想到與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其他事物是否有相似。比如心臟呈倒置圓錐形,大小恰似自已的拳頭,內部分隔四腔像四間小房子,每個房間都有進口與出口;消化道像長而彎曲的下水道,一端進一端出;腎臟形像蠶豆,膽囊像鴨梨等等。生活中類似人體器官形態有很多,都可以通過聯想來增加記憶。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活體實際結合,學習就會感覺形象而輕松,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應用多媒體教學模式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屬形態學范疇,其課程主要的學習對象是人體實物標本或模型。在以往傳統教學實踐中,解剖學教師上課時往往需要攜帶大量掛圖和教學模具等資料,教師授課手忙腳亂,教學過程繁瑣復雜。在講解一些較為抽象的知識點時,比如講解血液在脈管中的的大小循環以及神經系統上下行傳導通路等動態性比較強的內容時,傳統的板書、掛圖等教學方法很難讓學生有更加直觀和透徹的理解。教學手段單一、呆板使得教師講得費力,學生學得費神,從而影響授課質量。令人耳目一新的先進科技手段的引入,為傳統人體解剖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體教學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基礎上,增加了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多種信息載體,使原本抽象的內容更加直觀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助于記憶[1]。比如在講解心臟的解剖及泵血功能中血液動力學改變時,我們就可以用三維動畫和實體錄像等形式,形象、生動、直接將知識點的展現出來,使原本深奧的理論知識一目了然,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并且印象深刻。多媒體授課使教師講課輕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發展,教學效果更好。另外,這一授課模式較傳統的授課模式而言,大大縮短了授課時間,提高了授課效率。
四、增加與專業相關的臨床應用解剖學內容
針對護理學專業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應將與護理專業相關的應用解剖學內容特別加以講解,增加護理操作、治療、病情觀察、搶救知識、護理診斷和生活護理等需要的應用解剖學內容,將應用解剖學知識和臨床護理操作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可以增加與注射、穿刺、插管技術、沖洗用藥治療技術等相關的解剖學知識。特別要強調毗鄰關系、結構層次、操作部位的選擇等,使學生對以后走上工作崗位進行護理操作中的可能遇到的解剖學要點做到心中有數,減少以后臨床工作中的盲目性和失誤。這樣就突出了護理專業的解剖學特點,為培養具有扎實基本功的高級護理人才打下良好解剖學基礎。
五、充分重視實驗課教學
設置解剖學實驗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在實踐中掌握解剖學知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課余時間盡量多地開放人解實驗室,讓同學有更多的機會觀察標本。結合本衛校的實際情況,學生接觸標本的機會較少,所以教師在上課過程應鼓勵同學在業余之間互助學習,做對方的活體標本。例如在學習體表標志時,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觸摸對方的體表標志[2]。對于器官的體表投影,則可以相互在對方身體上定位。另外,人體胃、腸、腎、心、肝等臟器與豬的臟器形態及功能都很相似,可以讓同學平時生活中加強對動物器官的觀察,對學習人體解剖也很有幫助,甚至有條件的學?;驅W生可買回動物的臟器進行解剖,將理性知識和感性知識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機械性地死記書本知識轉化為理解性記憶,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牢固地掌握了相關知識。
綜上,在解剖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之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時在授課時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師生互動,良性循環,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學習其它后續醫學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謝永勝.多媒體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12):1532-1533.
[2] 彭寶華.淺談中專解剖學教學的幾點體會[J].醫學信息,2010,23(07):2234-2235.
作者簡介:毛海女,女,江蘇啟東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上海市長寧區衛生學校研究方向:基礎醫學教學及醫學培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