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培庚 賀藝 張智優 周芃成?
摘 要:通過分析當前湖南農業科技推廣的主體、傳播途徑、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互聯網+”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的意義,提出了建設區域性專業化“互聯網+”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信息平臺、加強涉農信息的整合與共享、推進農村網絡建設和降低網絡使用費用、加強農民對電腦和手機的使用技術培訓、配備穩定的科技支撐團隊、加強計算機農業專家系統的創新應用、提供穩定的資金保障、發展適合農業規模化生產的組織模式等推進湖南“互聯網+”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工作開展的建議,以供政府、農業科研單位、科技人員、農業生產經營者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技推廣;互聯網+;建議;湖南
中圖分類號:F3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0X(2020)04-0072-04
Discussion on Internet Plu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Hunan Province
XIE Pei-geng,HE Yi,ZHANG Zhi-you,ZHOU Peng-cheng
(Hun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Changsha 410125, PRC)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ternet Plu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Hunan referring to its major force, approach to spread, existing problem as well as its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work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goverment,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perator. The suggestions were as folllows: construct regional and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Internet Plu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networks and reduce internet fees; strengthen training for farmer in the use of computer and mobile phone; equip with a stable technology support team; strengthen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gricultural specialist system; provide stable financial guarantee; develop an organization model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Internet Plus; suggestions; Hunan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和科學普及是強農富農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長期以來,農業科技推廣在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手段,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重要保障[1]。湖南是農業大省,當前全省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單位農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種田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各類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壯大,在這種新形勢下,農業生產及管理者的技術素質、對市場信息的獲取與應用能力,都面臨新的挑戰,這就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理念。推進農技推廣與普及工作改革創新,需要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創新“互聯網+”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模式及其應用。
1 當前湖南農業科技推廣主體與主要傳播途徑
1.1 農業科技推廣主體
目前,湖南的農業科技推廣已經形成了以政府公益性農技推廣部門為主導,科研、教學機構和社會經營服務組織等多元化共同參與的格局。
1.1.1 政府推廣機構 政府的推廣機構是由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湖南省科技廳、中共湖南省委組織部、各市縣農業農村局、鄉鎮農技站、各市縣鄉科技主管部門等構成的推廣服務系統和由政府主導的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萬名”農業科技專家服務團隊等區域松散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隊伍。主要采取項目示范與推廣輻射、技術咨詢服務、科技產品經營與跟蹤服務、技術承包等方式。由政府設立農業推廣崗位、推廣項目,撥付崗位工資津補貼、項目實施經費、宣傳費及差旅費等費用,采購或補貼重要產業的生產、產品、設施等,保障系統穩定運行,力推新產品新技術。
1.1.2 農業院校和科研單位 科研單位和農業院校,如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省農業農村廳下設的研究所、各地市農科(院)所、湖南省農業大學以及農業類職業院校等,采取教學、科研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技術入股、技術轉讓、技術合作等方式進行農業技術與產品推廣[2]。
1.1.3 涉農經營實體 涉農經營實體是指企業、農業合作社以及農業大戶在市場驅動、政府引導下,以農產品生產經營、農資經營、農技綜合服務等為主業的經濟實體。他們為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實現商業價值,通過高產創建、科普示范、技術培訓等方法,有針對性地向農民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以及標準化的技術操作。
1.1.4 農業科技園 農業科技園是在特定地域范圍內,以現代科技為依托,立足于本地資源開發和主導產業發展的需求,由政府引導,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建立的科技先導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一般由政府劃撥土地,吸引企業進駐園區開展新技術和新品種的引進、示范、推廣,以建設示范基地、中試基地和生產基地,輻射帶動農戶應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現代農業建設,實現科技創新和技術及產品推廣。截至目前,湖南省共有11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1個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區,如湖南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湖南湘西國家農業科技園、湖南屈原管理區國家農業科技園等。
1.1.5 群眾組織和社會團體 群眾組織和社會團體主要有科學技術學會或協會、行業協會。由科學技術工作者組織的學會或協會,如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農學會、作物學會、園藝學會、土壤學會等,是國家推動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主要任務是開展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發展,推動自主創新與科技普及。由商品生產者與經營者(企業)組成的行業協會,如茶葉協會、種子協會、柑橘協會、畜牧業協會、水產漁業協會等,協助政府制定和實施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行政法規和有關法律等,開展對本行業國內外發展情況的基礎調查,研究本行業面臨的問題,提供信息、技術教育與培訓、技術咨詢等服務,舉辦產品技術展覽,組織產品推薦及經驗交流會議等。
1.2 農業科技傳播的主要途徑
1.2.1 農業知識與專業技術培訓 為了培養農業技術人才、提高技能等,政府、科研教學機構、學會、協會出資或委托組織相應的受眾進行知識、技能等培訓,再以骨干人員作為技術傳播媒介,實現科技傳播,如農業院校學科知識教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脫貧致富帶頭人培訓、單一產業或專項技術培訓等。
1.2.2 參觀訪問 參觀訪問主要是由政府、農業科研教學機構、涉農企業、學會、協會出資組織相關領導、負責人、專家到國內外實地考察學習農業先進技術、經營模式和管理經驗等并結合當地實際引進技術和經驗,實現農業科技傳播,發展農業生產。
1.2.3 傳統媒介 傳統媒介主要有紙質產品(包括圖書、期刊、報紙、技術資料)、墻報和廣播等,這些媒介仍在我國農業技術傳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2.4 新媒介 新媒介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依托農業網站、智能移動端、網絡電視、移動電視、手機等新媒體形成的農業科技傳播媒介。例如 “鄉村e站”“農業信息網”“益農信息社”、CCTV-17農業農村頻道以及各省市地方涉農電視頻道等,通過電視、PC端、移動端、電話熱線、精準科技推送系統等,為農民搭建實用技術學習、遠程互動培訓、即時信息查詢、農村電商創業、專家在線服務等平臺,開展信息互動,傳播農業科技。
2 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推廣主體的動力不足
由政府相關部門組成的推廣系統,因經費分配、受眾、區位、農業生產組織模式、科技推廣人員技能等的差異,以及激勵機制不完善,不少人員對農業技術推廣缺乏積極性,特別是鄉鎮農技站,作為技術推廣落地部門,僅被動解決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參與政府事項和完成新技術的引進推廣任務,主動學習的動力不足。農業科研教學單位既是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的重要來源,又是技術推廣的重要機構,但由于缺少經費支撐,僅依靠自有經費和項目經費,采取示范點的方式,來實現專項技術的有限擴散,難以在湖南省快速普及。涉農經營實體以及行業協會,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上具有很強的目標性和針對性,核心技術的應用范圍被限制。
2.2 基層科技推廣專業人才嚴重匱乏
縣、鄉推廣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例較低,特別是縣農業農村局,部分安置分流人員缺乏相關農業科技基礎知識和相應工作能力;鄉鎮農技站因工作生活條件差、收入低,高素質高學歷高水平人才不愿進駐農技站從事科技推廣工作。因此導致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知識老化、綜合能力低、自主推廣意識淡薄、生產風險承擔能力低、對外依賴性強、工作效能低等。
科研教學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雖然相對集中,專業性強,但主要精力集中在技術攻關方面,到基層開展農業技術推廣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遠遠不能滿足湖南省生產者對技術的時空需求。
2.3 農業科技推廣“政府熱農村冷”
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城鎮,農村勞動人口和勞動能力聚減,勞動力老弱化嚴重,科技知識學習能力弱;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和市場因素影響大,產出效益及保障效率低;農業生產勞動強度大,效益低等等這些原因導致耕地空置率不斷提高、復種指數下降、傳統經驗和粗放管理的生產方式廣受歡迎,不少地方出現推廣農業技術、發展農業生產“政府熱農村冷”的不良局面。
2.4 生產組織模式與新技術規模化應用矛盾逐漸凸顯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農業生產組織形式仍以農戶獨自經營為主。雖然獨自經營的自主性強、經營靈活、風險小,但不利于農業設施區域化標準化建設和新技術規模化的推廣應用,不能實現組織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不能提高自然和市場風險抵御能力,不能產生規模效益,這嚴重影響到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推進速度。
2.5 互聯網技術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的應用水平低
一是涉農信息網站功能定位不明確,缺乏區域性專業化的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信息平臺。網站界面復雜,內容多,而原創少;各網站內容雷同,區域農業的針對性和技術可操作性不強。這既不利于農業生產者對技術的網絡查閱,又不能滿足農業生產者對急需技術的精準需求。另外,網站推出的技術主題深度層次不一,有的過于專深,有的又過于淺顯,造成懂的不看、看的不懂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通信光纖在農村入戶率、電腦使用率不高,農民對電腦操作技能低,通過PC端從網上獲取知識的頻率低。三是有很多影響互聯網新媒體應用于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的速度和效率的不利因素。手機作為自媒體的重要工具,便于攜帶、易操作,在農村得到快速普及。在科技傳播中,專家可以通過不同的APP平臺傳遞農業科技,進行遠程即時交流指導,使農業科技推廣具有很強互動性、時效性、融合性,生產者也可利用碎片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但由于4G和5G智能手機價格高、流量使用費高,專家通過視頻不能全面講述需求技術或透徹分析需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可能存在推送的技術不實或偽科學現象;此外,很多農民對智能手機的功能不了解或不會使用。
3 發展“互聯網+”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的意義
3.1 實現農業知識無限量的擴充與傳播
利用互聯網加速農業科技推廣是互聯網時代、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3]。“互聯網+”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區域性專業化信息平臺,是利用計算機、網絡、通信、遙感等技術,通過手機、電腦、數字化電視等終端,向受眾傳播適合湖南的農業專業知識,打破傳統的農業科學技術推廣受傳播主體、時空和受眾的限制,可以實現無限量的知識擴充與傳播。隨著5G互聯網時代的到來,5G將催生各種各樣的移動智能終端,5G技術的超高速率(峰值傳輸速率達到10 Gbit/s)、低延時(端到端時延達到ms級)、超大容量,能夠準時、定點推送正確的數據、信息和知識,為可視化、VR、無人機、農機智能化、AI研發應用等研究提供了強大的網絡支持,5G+VR+AR將更多地應用于視頻、直播、教育、醫療等,5G將進一步為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實現實時智能信息服務。
3.2 實現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工作的降本增效
“互聯網+”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專業信息平臺要求以文字、課件、視頻、語音、圖片等方式,直接向受眾傳播技術內容和操作技能等。廣大受眾既可以利用平臺隨時隨地線上學習,即時互動交流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保障農業問題解決和新技術獲取的時效性、廣泛性、直觀性;又可以下載保存所需技術內容,利用碎片時間學習。這種形式不但極大地減少了集中培訓、現場技術指導所需的經費、時間和精力,節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又可加快農業科技傳播的速度、覆蓋面,減少農業科技推廣繁雜的中間環節[4],既為科技推廣人員減壓,又為財政資金減負,實現降本增效。
3.3 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與管理者的科學素質和生產技能
農業生產管理者可通過專業信息平臺隨時學習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利用平臺的遠程科技服務技術,讓科技專家和農民面對面交流,開展技術培訓和生產管理答疑。科研與科技服務工作者可以利用平臺的遠程教育專欄多形式推送科學技術和科普知識。
3.4 有利于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責任感和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
推廣農業技術、推進農業科普是農業科技人員的職責,通過專業信息平臺讓廣大科技人員掌握和傳播農業知識,了解農業生產場景,與農業生產者及時溝通解決疑難問題,是培養科技人員責任感和培育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科技隊伍的重要途徑,不但能提高科技人員對廣域農業及專業領域知識的擴充和服務能力,還可以讓科技人員從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找到創新點,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
4 加強“互聯網+”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工作的建議
4.1 建設區域性專業化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信息平臺
建設針對湖南的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的專業信息平臺,可由政府出資、公益性農業科研事業單位負責建設和營運。主要用來推送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強的農村實用技術、科技產品、生態生產生活知識、科普圖書等知識;提供自然資源、生產、市場、政策等信
息;搭建生產經營者與科技人員的交流、遠程教育平臺;收集農業數據,為政府、企業的農業經營決策提供數據支撐等。受眾主要包括農業生產經營者、技術推廣人員、科研人員、農資營銷人員、政府農業農村管理人員。專業信息平臺傳播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湖南區域內的農業氣象、土壤、水文、地理、動植物、傳統地方農產品、農業農村休閑旅游等資源數據;農業布局與生產、農資及農產品市場價格、農業機械、涉農政策等動態數據;動植物新品種、生產加工、動植物病蟲害及防控、農業自然災害防控與災后自救、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與農業農村環境保護等技術數據;高級專業技術及技工人員、農業科研及教學機構、生產資料供應及農產品加工包裝企業等技術人員和機構數據。數據以文字、視頻、動漫、PPT課件、圖片等形式儲存。
4.2 加強涉農信息的整合與共享
各級政府要力促行政及涉農管理機構、科研與教學單位、生產經營實體整合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自然資源、科技產品與技術、氣象、生產、市場、政策等信息,消除信息孤島,將公共信息互聯網化,實現信息共享,提高農業技術推廣與普及、農業生產精準決策和分析與預警等能力。
4.3 推進農村網絡建設和降低網絡使用費
目前農村移動通信信號基本實現全覆蓋,手機在農村得到快速普及,但手機流量使用費高,且顯示屏的舒適度、網絡穩定性、下載速度、內存容量等均不如寬帶PC端,而農村寬帶入戶率、電腦使用率又低,這嚴重影響農民學習交流的效果和積極性。各級政府及涉農職能部門要積極配合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推進寬帶網絡進村入戶,同時降低智能手機價格、入網和流量使用費,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提高農民對寬帶和移動客戶端的使用率。
4.4 加強農民對電腦和手機的使用技術培訓
通信公司和通信終端設備供應公司要減少不必要的軟件和隱性收費軟件的嵌入推送,有義務向農民普及網絡知識以及電腦、手機使用技術和公共網絡平臺的應用技術,提高農民對網絡的認知度和使用興趣,以及電腦、手機功能的應用能力。
4.5 配備穩定的科技支撐團隊
專業信息平臺的內容充實和遠程服務,需要穩定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要在政府的主導下,充分發揮湖
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省農業大學、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及省外相應行業的科研教學機構的優勢,組建相對穩定的專家團隊,制作、審核、推送專業的農業技術和科普知識,開展遠程技術服務,提高平臺建設質量和利用效率,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提供智慧支持。
4.6 計算機農業專家系統的創新應用
運用人工智能知識工程的知識表示、推理、知識獲取等技術,總結和匯集動植物基因型與表型、病蟲害、農業草害、環境污染等知識、圖片、數據,農業專家積累的經驗,以及通過試驗獲得的各種資料數據及模型等,開發易學、易用和適合農業生產一線使用的農業專家系統軟件,實現用戶通過輸入簡單的文字或者照片等指令,就能準確獲取所需的信息或技術方案,指導用戶科學地進行生產經營,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4.7 提供穩定的資金保障
利用區域專業化信息平臺推廣農業科技,推進農村科普,是典型的公益事業。農業科研教學等事業單位,只有通過政府財政的穩定支持,才能有效保障平臺的運維、內容推送和專家服務。如果依靠IT企業的商業化運行,必將增加農民、科技人員對平臺的使用成本,而且不能保障推送內容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也不能保障農業專家團隊與技術需求者的即時互動。
4.8 發展適合農業規模化生產的組織模式
隨著信息化、機械化、智能化、精準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對生產者特別是生產組織者的專業技術素質要求更高,家庭式的生產組織模式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既要充分發揮政府負責基礎設施建設和引導產業發展的作用,又要發揮好國家、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同時要積極探索創新以農民為主體的縣域行業經營合作社和以行政村為基礎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這些組織對技術的依賴度高,更容易接受科學知識,有利于互聯網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科普知識的傳播,有利于“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以及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
參考文獻:
[1] 陳俊紅,田有國,龔 晶,等.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主體的行為實踐研究[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8,39(4):567-575.
[2] 曾福生,劉戰平. 湖南省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分析與優化[J]. 農業技術經濟,2006(2):56-61.
[3] 付在秋,羅 慧,周維維,等. 農業高校與科研機構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的思考[J]. 廣東農業科學,2011,38(22):185-188.
[4] 陳亞紅. “互聯網+農業”科技推廣建議[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3):31-33.
(責任編輯: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