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教學不僅僅是聲樂生理、聲樂技巧、聲樂作品表現的教學,更是復雜聲樂心理現象的配合與體現。內視覺想象念動歌唱法就是聲樂學習過程中聲樂心理層面的表現與運用。聲樂學習的認知過程依賴內視覺、想象、念動能力的配合運用,提升聲樂學習過程中內視覺、想象、念動的配合運用能力,必然可以實現聲樂學習能力的提升。研究發現依托聲樂生理知識認知,幫助學生構建歌唱腔體內視覺;借助想象,搭建聽覺感知與形象思維的橋梁;通過“念動”嘗試,完成歌唱的準備環節,最終實現技術技巧的再現是學生聲樂認知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聲樂教學;策略;內視覺;想象;念動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 2020) 01-0122-02
【本文著錄格式】劉秋蓉聲樂認知教學中內視覺想象念動教學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20,Ol( Ol):122-123,126
聲樂教學不僅僅是聲樂生理、聲樂技巧、聲樂作品表現的教學,更是復雜聲樂心理現象的配合與體現。內視覺想象念動歌唱法就是聲樂學習過程中聲樂心理層面的表現與運用。查閱文獻,鮮有從內視覺、想象、念動能力的配合運用方面探討聲樂認知學習能力提高的文獻,筆者以內視覺、想象、念動能力的關系和配合運用為切入點,探討聲樂認知學習提升的具體策略與方法。
一、內視覺、想象、念動演唱
內視覺是人對自身內部生理結構的想象,是人通過生理知識學習實現了較為形象的個人內部生理結構在人腦中的呈現。以想象為載體,依附生理知識構建。“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礎上,改造舊表象,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主要處理圖形信息,而不是詞或者符號。想象不僅可以創造人們未曾知覺過的事物的形象,還可以創造現實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念動是歌唱者以想象為載體對已感知或正在感知的聲樂技術、技巧、甚至舞臺表演等方面在頭腦中的呈現。念動不等同于想象,是借助想象實現的無聲的默唱,是無可見外部表象的身體內部結構的運用。對于聲樂演唱者而言,內視覺、想象、念動是聲樂訓練不可或缺的技能和要素,聲樂學習的認知過程只有借助這三者,才能實現聲音技術技巧的感知,最終實現歌唱。如果能有效提升聲樂學習過程中內視覺、想象、念動運用能力必然可以實現聲樂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令人困惑的聲樂演唱技術模糊解讀
從技術層面說,拋開課下訓練環節,歌唱技術技巧學習的一般規律表明學生學習任何一個新技術至少要經歷教師講解階段,教師示范階段,學生嘗試模仿,教師更正階段,學生修正階段五個階段。在這五個階段中,前三個階段是認知學習過程中新知識獲得的主要階段。尤其是教師講解和示范階段。學生對技術技巧的嘗試模仿必須建立在教師講解與示范的基礎之上,教師講得細致、形象、明確,示范到位,便易于學生嘗試模仿,反之亦然。
然而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會聽到對知識點解讀不夠明確的情況。比如歌唱中的高位置問題。不同的聲樂教師的解讀各不相同。有的說“高位置就是掛鼻子”,有的說“高位置就是把聲音唱到面罩上來”……當聲樂教師用這樣的語言給學生解讀的時候,大部分學生是很難無偏差認知的。縱然是結合聲樂教師的范唱演示,對其知識點的解讀也會有一定的偏差。聲音技術的控制往往是“差值分離失之千里”。因此,如何更貼切地實現技術技巧的解讀,讓學生明確知道聲樂的各種演唱技術、技巧要領,是聲樂技術技巧認知教學的重中之重。
依托聲樂生理知識講解,幫助學生構建歌唱腔體內視覺;借助想象,搭建聽覺感知與形象思維的橋梁;通過“念動”嘗試,完成歌唱的準備環節,最終實現技術技巧的再現,是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三、內視覺想象念動教學策略
(一)依托聲樂生理知識認知,幫助學生構建歌唱腔體內視覺
1.聲樂技術講解中,滲透不足的聲樂生理教學
聲樂生理雖然是聲樂教師普遍公認的聲樂教學內容,但實際教學中仍有一部分聲樂教師,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忽略甚至舍去該部分內容的講解。筆者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聲樂課中,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認識歌唱高位置的運用,筆者先為學生展示了一幅鼻咽腔側面解剖圖,然而就在此刻很多學生傳來一陣唏噓聲。 “啊,是生理衛生課嗎?怎么還看這個?”由此我們不難發現,雖然聲樂生理學在聲樂學科體系中逐漸被認可,但仍有很多聲樂教師忽略了聲樂生理知識的講解,更忽略了它的實際作用和價值。聲樂教學中,聲樂生理學與聲樂教學的真正融入尚處于起步階段。
2.聲樂生理知識認知教學可以有效提升聲樂技術的解課題:聲樂教學心理與教學策略研究(立項號:YJ201811047)。讀效果
沒有好的聲樂生理基礎,學生想直接高效地掌握歌唱技術就不是一件易事了。筆者曾做過這樣一項比較實驗。在音樂學專業的學生中,任選6名聲樂主項學生,將他們平均分為兩組,對其進行高位置知識點講解。任選其中一組(以下簡稱為生理組),進行相關聲樂生理知識認知解讀,再進行知識點的教學。在另一組比較組中(以下簡稱為非生理組),舍去聲樂生理知識認知教學環節,直接向學生進行知識點解讀。
生理組實驗結果顯示。學生個體能夠正確解讀聲音位置的人數為2人,占實驗人數的66.7%,1人對高位置的認知解讀雖然有些模糊,但比較接近。從知識點學生自我感覺認知速度看,快速的占1人,中速的占1人,慢的占1人。從學生自我感覺的幫助性看,認為有幫助的人數是3人,占總人數的100%。綜合來看,生理組實驗數據顯示:學生對高位置認知解讀完成正確的人數占66.7%,學生自我感覺的認知速度為中速,對聲樂學習的效果有幫助。
非生理組實驗性教學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個體能夠正確解讀聲音位置的人數為1人,占實驗人數的33.3%,位置接近的人數是1人,占比為33.3%,而完全不正確的1人,占比為33.3%。從知識點學生自我感覺認知速度看,3人中有1人可以比較迅速地找到位置,而其余2人認知的速度都是中速。從學生自我感覺的幫助性看,認為有幫助的人數是3人,占總人數的100%。綜合來看,非生理組教學的實際結果是:學生對高位置知識點認知完全正確的人數為3 3.3 %,接近但不準確的人數占33.3%,完全不正確的人數占33.3%,學生自我感覺的認知速度較快,對聲樂學習的認知效果為有幫助。
將兩組學生學習效果和學習體會進行比較。生理組教學,學生對高位置知識點認知完全正確的人數占比為66.7%,比非生理組高出33.4%;生理組教學,學生自我感覺的認知速度為中速,比非生理組教學學生自我感覺的較快,速度略有降低;生理組教學與非生理組教學,對該知識點的幫助性認可度均為100%。
由此可見,圍繞知識點展開的聲樂生理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準確地認知聲樂技術技巧。
為了降低學生學習年限、配合度、技術基礎對數據的影響,筆者隨后又進行了更深入的實驗。在之前的非生理組開展同一知識點的聲樂生理教學環節,對照生理教學前后同一組學生的實驗數據。
非生理組生理實驗教學實驗后數據顯示,學生對高位置知識點認知完全正確的人數為66.7%,比之前提高了33.4%。認知速度方面,有2人速度選擇了快速,1人仍為中速,但快速的2人中有一位同學明確表明了速度更快了的觀點,可見速度比非生理教學實驗時提高了。從幫助上看,雖然對三位同學依然都是有幫助的,但其中一位同學明確表示“極有幫助”,由此來看其幫助作用也有所提升。
兩項實驗表明,聲樂生理知識認知教學可以有效提升聲樂技術的解讀效果,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幫助學生構建歌唱腔體的內視覺,推動聲樂技術的領會與學習,讓學生短時高效地實現技術技巧的理解,并應用于實際訓練中。
(二)借助想象,搭建聽覺感知與形象思維的橋梁
想象是對頭腦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想象是聲樂演唱腔體內視覺構建的主要載體。聲樂技術教學中,學生基于前期所學聲樂生理知識,想象出與技術相關聯的歌唱腔體結構,待教師示范時將已知的技術要領與教師的范唱進行聽覺想象部位的比對,在求證知識點的同時,讓技術技巧成為形象的感知與思維,這樣的方式可以更便捷地實現技術技巧的辨識和理解,讓抽象的語言變為形象生動想象中的機體運動,不但易于理解,更易于記憶和使用。必要時聲樂教師還可以進行對與錯的比較示范,讓學生通過聽覺與內視覺想象思維的辨識方法,更直觀地聽懂什么是對的技術?為什么對?什么是錯的?又為什么錯。
(三)通過“念動”嘗試,完成歌唱的準備環節,并最終實現技術技巧的再現
念動訓練也稱表象訓練、回憶訓練、想象訓練或內心默練。這是歌唱者有意識地、積極地利用自己頭腦中已形成的歌唱運動表象,并配合適當的語言暗示、默唱練習進行訓練的一種方法。念動嘗試是用念動訓練的方法在學生初次體會新技術時,進行的嘗試性無聲意念練習。聲樂演唱是需要準備的。不同演唱個體準備的方式也各有各的不同,有的人側重于讓自己放松下來,有的人在歌唱時提前讓歌唱所需的準備部位用上勁。筆者認為合理地運用念動嘗試才是歌唱準備的最好方式。歌唱準備多數情況是提前讓歌唱所需的肌肉群使上勁,這樣的準備有助于讓歌唱肌肉群提前興奮起來,對歌唱有一定的幫助。但提前用勁也有它的不足之處。提前用勁的準備方式是一種相對靜止的準備方式。在聲樂初學者群體中,由于各部分肌肉的協調能力有待提高,歌唱經驗不足,歌唱時,如果運用這種相對靜止的準備方式找技術狀態,肌肉群的緊張程度往往會增加,就好比聲樂學習中,教師越強調呼吸要深,要吸到腰上來,學生的腰越緊張,以至于出現憋氣、壓氣,甚至難以完成歌唱的現象一樣。提前用勁這種相對靜止的準備方式,往往會增加肌肉群的緊張度,不便于學生在自如、且張弛有度的前提下找到歌唱狀態。但念動嘗試準備方式不同。念動嘗試是無聲的發聲技術全過程的運動。念動是動,它不但可以調動歌唱肌肉群的興奮度,還可以有效緩解肌肉群的過度緊張,從而實現恰到好處的歌唱力度與興奮度的把握,為聲樂技術技巧的完美呈現保駕護航。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聲樂學習的認知過程依賴內視覺、想象、念動能力的配合運用,提升聲樂學習過程中內視覺、想象、念動的配合運用能力,必然可以實現聲樂學習能力的提升。研究表明依托聲樂生理知識認知,幫助學生構建歌唱腔體內視覺;借助想象,搭建聽覺感知與形象思維的橋梁;通過“念動”嘗試,完成歌唱的準備環節,并最終實現技術技巧的再現是學生聲樂認知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聲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運用這三種教學策略,提高學生聲樂認知學習的能力,從而實現聲樂學習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磊.普通心理學[M].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 (1).
[2]徐行效,徐茜.念動訓練對提高聲樂技能的實驗研究[A].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心理學學會第二屆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心理學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心理學學會: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心理學學會,2005:9.
作者簡介:劉秋蓉(1978-),碩士,講師,曾在《樂府新聲》上發表論文《歌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選段<可是我的愛沒有對你表白>的音樂特征》;在《北方音樂》發表論文《從鋼琴抒情小品<蝴蝶>看格里格音樂中的印象主義風格》;在《齊魯師范學院學報》發表論文《聲樂集體課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在《山東工會論壇》上發表論文《<蘇爾維格之歌>挪威民族音樂風格初探》與《利用情感因素組織聲樂教學》;在《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上發表論文《從五部歌劇看中國歌劇豐收期音樂創作特點》,參編高等院校音樂類“十一五”規劃教材《視唱練耳與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