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
[摘 要]以前海自由貿易區為基準,選取了發展時間最早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具有后發優勢、政策優勢的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為研究對象,從發展定位、任務目標、發展階段、資源稟賦以及發展方向等方面對其進行了橫向對比,以期為前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下一步發展提供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前海自貿區;上海自貿區;海南自貿區;經濟發展
Abstract: Based on the Qianhai free trade zone, this paper selects the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which is the earliest FTZ in China and the Hainan free trade zone with late development and policy advantages, and makes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from th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task objectives, development stage, resource endowment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so a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Qianhai free trade zone Enlightenment.
Key Words: Qianhai Free Trade Zone;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Hainan Free Trade Zone; Economic Development
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于2015年4月27日掛牌成立,是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一部分。片區總面積28.2平方公里,分為前海區塊(15平方公里,含前海灣保稅港區3.71平方公里)和蛇口區塊(13.2平方公里)。近日,國務院同意18部委授權在海南自貿區試點全國自貿區政策,將自貿區的制度試點、政策試點推進到了新的高度,海南自貿區也在這一重大政策利好之下,以后發優勢從我國各自貿試驗區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先行先試、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最新試驗田。
本文選取海南自貿區以及設立時間最早的上海自貿區為研究對象,從發展定位、任務目標入手,進而從貿易形勢、政策建設等方面與前海自貿區進行對比分析,意圖發掘自身優勢,尋找他山之石,為前海自貿區的發展尋找新的著力點。
一、上海、前海、海南自貿區的發展定位和任務目標
根據三個自貿區總體方案結合自貿區的成立初衷,三個自貿區在發展定位、總體目標和產業功能定位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從定位上說,都是全國改革創新的先行地,是國家創新、改革政策的重要支點,都肩負著制度創新和研究可復制推廣方法的重任;從總體目標上說都是要營造便利開放的商貿制度環境,積聚產業要素;從產業功能定位上來說則都是以外向度高的產業為主,著力發展各類高端服務產業和先進制造業。
除此之外,基于三個自貿區各自的區位特點和實際發展情況,國家對它們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上海自貿區,其發展目標為打造面向全球的世界級金融、服務中心,同時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全面服務。
前海自貿區,其發展目標為努力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和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先行地。
海南自貿區的特點則在于它本身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有利于發揮海南島全島試點的整體優勢,緊緊圍繞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和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在此可以試點推行各種開放策略,將最新的制度創新成果于此進行檢驗,因此海南自貿區的發展定位相較于其他自貿區來說更加突出“積極主動、大膽嘗試”。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雖然三個自貿區都是承載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支點,但各自的發展定位和任務目標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二、上海、前海、海南自貿區的實施方略
對于三個自貿區的產業發展,國家則根據每個自貿區的特點進行了針對性的部署。
三者相比較,由于三個自貿區都擁有良好的海港,貨物貿易和運輸是它們共同的優先發展事項。不同之處則在于,上海和前海自貿區擁有較為完備的產業集群,金融業也非常發達,因此二者能夠更加均衡的發展。海南在這方面則處于明顯的劣勢,但海南具備獨特的資源稟賦,即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優質的環境資源。因此,海南在短期內的發展戰略可能會偏向于提升自身旅游服務能力,著力打造世界級的旅游目的地。
從政策條件上來看,三個自貿區均采用“負面清單”制度,在準入條件上區別不大。但上海和前海已經形成并實施了多種創新制度,政策體系已日益完善,確立了自身的先進性和獨創性,聚集效應日益明顯,而在這方面海南自貿區不僅先天不足,各項政策也還處于探索協調階段。
三、上海、前海、海南自貿區發展的優勢和制約因素
(一)上海自貿區
上海自貿區的優勢在于,其范圍涵蓋了陸家嘴金融城、保稅區、港口等地段,地處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擁有成熟的金融、服務、貿易、物流、制造等產業,先天稟賦良好,發展起點高,在“先試先行”的改革創新舉措的帶動下,經濟取得了高速的發展。隨著臨港新片區的設立,上海自貿區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對長三角地區的輻射作用也不斷加強??梢哉f,上海自貿區不僅具有先天優勢、先發優勢,未來的發展勢頭也依然十分強勁。
與此同時,隨著上海自貿區的不斷發展,其制約因素也愈發凸顯,即上海自貿區的改革發展已經進入深水區,諸多改革措施將需要以國際最高水平為標準,涉及與現行法律法規和體制機制相沖突的核心問題。如在上海率先實施的負面清單制度,經過6年來5次減負,已經達到了國內的最高標準,但與國際上最高等級的自由貿易機制相比依然存在著不小的距離。此外,在知識產權領域,由于涉及到與國內法規相抵觸的問題,短期內無法向國際標準看齊,也是制約上海自貿區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最后,上海地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土地資源緊張、用工成本高企,使得非高端業務難以在上海自貿區生存發展,對于如何將改革發展的紅利向下傳播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戰。
(二)前海自貿區
前海自貿區最大的優勢來源于自身的區位優勢,背靠深圳、臨近香港,使得前海自貿區的發展得以匯聚優秀的人才和海量的資金,從而創造出舉世矚目的“前海速度”。從人才、政策和科技實力來看,前海自貿區都居于全國最前列,發展前景十分光明。
前海自貿區的不足之處在于,其自貿區面積相較于上海、海南兩地有些過于狹小,只有約15平方公里。短期來看,這雖然有利于集中開發建設,但對長期、大型的規劃形成了較大的限制。此外,前海自貿區作為國內制度創新的高地,過于狹小的面積也限制了這些制度的施展和試點。
(三)海南自貿區
相較于上海和前海自貿區,海南自貿區的優勢和劣勢則十分突出。其優勢主要在于國家賦予的獨特定位。它是全國唯一將一省整個納入自貿試驗區范圍的自貿區,多重的戰略定位和諸多的政策傾斜是海南最大的后發優勢,可以大力吸收全國現有的優秀改革創新經驗,并在試點過程中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和創新,在政策適用和政策協調方面具有其他自貿區不可比擬的優勢。此外,海南獨特的資源稟賦使其在現代農業、藥物種植、旅游、海洋經濟等產業具有極大的優勢。
海南自貿區的劣勢也十分明顯。首先是基礎較為薄弱,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港口、航運等交通物流設施建設,海南均不占有優勢。其次,周邊自貿區優勢明顯,擠壓海南的發展空間,除了廣東自貿區和香港自貿港外,新加坡自貿港也在該區域范圍內,在馬太效應的影響下,人才、資金等資源會向這些自貿區(港)集中,因此對于海南來說,時間和空間都是制約海南發展的因素,使得海南自貿區的發展必須另辟蹊徑。
海南自貿區從設立至今僅一年多,卻提出了自貿港立法、在自貿區試驗其他自貿區制度等諸多改革創新措施。作為一個新成立的規模覆蓋全省的自貿區,完成政策協調工作必然需要經歷一個過程,落實國家賦予海南的改革創新試點任務也需要不短的時間。此外,海南島地處偏遠,人才吸引力薄弱的突出問題短期內無法得到改善,極有可能成為制約海南自貿區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自貿港的建設,如果參照新加坡、中國香港、美國、日本等地的先進經驗,需要在自貿區建設的基礎上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金融服務制度,這對于起點相對較低的海南自貿區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四、上海、海南自貿區對前海自貿區的啟示
對于前海自貿區來說,當前與二者相比較,最大的劣勢在于自貿區面積過于狹小,施展空間有限,不利于已形成的改革創新制度的試驗和實施。隨著國家在海南試點全國自貿區先進經驗,可以看出國家對自貿區成熟經驗復制推廣的決心和意圖,為此,前海自貿區首先應繼續加強制度創新,大力推廣前海經驗,服務各地區的發展,打造前海制度創新的形象,擴大自身影響力。其次應加大對全國多個自貿區的關注和研究,積極吸收創新成果,努力保持自身的先進性。第三,和上海、海南自貿區相比較,前海自貿區所涉及的協調問題更加突出,一方面是與深圳市各項政策的協調,一方面是與周邊的南沙和橫琴新區的協調,畢竟自貿區的設立不僅強調其自身的發展,還需形成帶動作用、協同作用,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陳亮,王溪若,周睿.前海自貿區與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比較研究[J].上海金融,2017(9):83-86,78.
[2]吳燕妮.論自貿區法治建設進路——以深圳前海為例[J].開放導報,2019(1):65-69.
[3]王偉楠,傅晉華.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科技創新政策分析及對海南自貿區(港)的啟示[J].科技中國,2019(12):36-40.
[4]吳煜,何念如.從自貿區到自貿港:由來、發展及中國實踐[J].海南金融,2019(11):22-29.
[5]倪冰校. 我國自貿區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研究[D].中共重慶市委黨校,2017.
[6]荊林波,袁平紅.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評價[J].國際經濟評論,2015(5):78-99.
[7] 李善民.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藍皮書[M].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郭麗春 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