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奮飛
摘 要:大石山區經濟相對落后,生存環境惡劣,教育發展滯后,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群眾自身發展內生動力不足,貧困群眾等靠要依賴思想嚴重,返貧現象依然出現,大石山區可持續脫貧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與挑戰。本文通過對大石山區可持續脫貧的現狀及可持續脫貧難度大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大石山區可持續脫貧的一些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石山區;可持續;脫貧
一、大石山區可持續脫貧的現狀
近年來,大石山區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大石山區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最硬最難啃的骨頭。這些地區共同面臨的問題:一是土地缺少,農業人口多,人均耕地較少;二是土地貧瘠,勞動工具傳統,勞動生產率低;三是基礎條件薄弱,“行路難”“喝水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仍然突出;四是貧困人口綜合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后,勞動技能和生產能力弱,自我發展、自我致富能力較弱;五是因病、因學、因災等原因導致大多數貧困人口容易返貧。以上這些問題,是大石山區實現可持續脫貧的主要阻礙因素。由于大石山區完成脫貧目標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有些地方難免會出現為了追求一時的脫貧摘帽,導致出現“輸血式”的扶貧,甚至還會出現“數據脫貧”的現象,難以實現可持續脫貧目標。
二、大石山區可持續脫貧難度大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力量不足。大石山區由于石漠化面積占的比重大,地少人多,環境惡劣,交通不便,影響了一二三產業發展的速度與規模,嚴重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給當地的就業帶來了壓力,影響了貧困群眾的穩定收入。
(二)貧困群眾等靠要依賴思想嚴重。當前,由于脫貧攻堅任務重,時間緊,加上貧困群眾自身發展內生動力不足,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短時間內完成脫貧目標任務,不得不采取扶錢扶物式這種見效快的扶貧方式,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貧困群眾“等、靠、要”的依賴思想。
(三)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一些基層組織和村干部渙散無力,帶領群眾治窮根的主觀意愿不強烈,領導能力不足,引導群眾致富辦法不多,難以勝任當今鄉村振興工作需要。
(四)大石山區教育發展滯后。扶貧先扶智,從當前大石山區貧困人口文化程度來看,小學和中學文化程度仍占相當大的比重。當地因經濟薄弱、教師人才缺乏、教育管理機制不完善、貧困群眾對子女教育能力有限等因素,阻礙了當地教育發展的速度和水平。接受義務教育適齡學生輟學現象時有發生,“貧窮代際傳遞”現象不斷出現,使貧困戶陷于一種“貧困世襲”的惡性循環中。
(五)移民扶貧搬遷模式沒能達到預想的脫貧成效。移民扶貧搬遷是一項重要的脫貧舉措,也是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根本上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有效途徑。但因群眾思想、搬遷政策等諸多原因,造成有實際困難群眾不愿搬遷,不敢搬遷,移民搬遷區入住率低,易地移民扶貧搬遷后續發展滯后。
三、大石山區可持續脫貧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產業扶貧”,大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
1、立足當地生態資源優勢,鼓勵貧困群眾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大石山區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創建“農”字號生態綠色特色品牌。
2、政府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營造優商環境,出臺優惠政策,大力引進強勁企業入駐,以及培育當地中小型企業,鼓勵本地企業家創業,發展二三產業,延伸農產品功能,提高產品附加值,讓困難群眾與大企業共贏。
(二)堅持“教育扶貧”,加大農村教育科技扶貧開發的力度,進一步提升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
1、注重教育扶貧,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一是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校設施建設;二是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出臺相關補償激勵機制;三是加大對貧困學生學習和生活費用的幫扶,通過建立少年兒童接受教育的扎實通道,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實現可持續脫貧。
2、貫徹落實貧困地區實用人才、新型農民培養計劃。一是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民的培訓力度,提升他們的科技素質、技術水平、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二是對農業、畜牧業、扶貧、科技等部門的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合力;三是實施精準培訓,優化培訓內容,保證培訓效果。
3、加強對貧困群眾的思想教育。通過大力宣傳國家扶貧政策、法律法規、感恩教育等方式,引導貧困主體走出脫貧之路的信心和勇氣,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改變他們以往“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把“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
(三)堅持“黨建扶貧”,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1、抓好基層黨組織人才培養工作,選優配強村級“兩委”班子,創新基層組織管理模式,可通過“基本補貼+工齡補貼+實績獎勵+績效補貼”的形式不斷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同時注意抓好黨風廉政建設。
2、鼓勵“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扶貧模式,引導村黨組織、村干部、黨員以村為單位,聯辦或創辦合作社或協會,發展特色農業,增強貧困村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充分發揮出黨建引領作用。
(四)堅持“金融扶貧”,增強扶貧“造血”功能,助力脫貧攻堅持續推進
1、引導多種資金參與扶貧開發工作。鼓勵和引導商業性、政策性、開發性、合作性等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扶貧開發的金融支持,推行定向精準滴灌的惠普式扶貧金融。
2、確保扶貧貸款政策在精準扶貧中取得長效。適當放寬貸款期限和風險容忍度,同時要注意引導貧困群眾合理利用扶貧貸款資金,幫助他們進行產業投資風險評估,有條件有能力的戶可采取自主經營,條件不成熟自主發展能力不足的戶可采取委托經營,爭取把扶貧貸款風險降到最低。
3、加大金融服務建設力度。大力發展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組織和自助銀行、金融便利店等小型金融網點,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組織形式,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推廣移動支付、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新型支付方式,提升貧困地區金融信息化水平。
(五)堅持“易地搬遷扶貧”,多方舉措推進搬遷后續發展,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的目標
1、組織精干人員對易地扶貧搬遷領域開展深入研究,盡快出臺一系列適宜當地實際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扶持政策。例如:出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出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就業發展扶持政策,出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教育發展扶持政策,出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其他相關的各項優惠政策等等。通過出臺以上一系列扶持政策,幫助搬遷群眾提升生存發展空間與能力,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提高搬遷群眾入住的積極性和幸福感。
2、不斷探索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新路子,拓寬搬遷群眾脫貧致富渠道。例如,可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基層黨建”,“易地扶貧搬遷+文化旅游”,“易地扶貧搬遷+特色產業”,“易地扶貧搬遷+技能培訓”等扶貧模式,確保搬遷群眾脫貧致富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 王春光 孫兆霞.脫貧攻堅的可持續性探索[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
[2]董少杰. 內蒙古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可持續長效機制研究[D]. 北方經濟,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