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諾
摘 要:泰拳是泰國的一項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泰國的民族瑰寶,泰拳已經成為泰國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泰拳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了解泰國文化的一扇窗。本文通過對泰拳的起源、禮儀、禁忌和訓練方式的研究,試圖從中總結出泰拳里蘊含的泰國人的精神文化。
關鍵詞:泰拳;泰國人;精神文化
一、泰拳概述
(一)起源
泰拳具體起源于何時、哪個年代沒有記載,但可以確定的是,泰拳的歷史悠久,甚至與泰國這個國家一同出現。13世紀,居住在湄南河上的泰族各部落趁真臘統治勢力的衰弱之際建立了幾個獨立的國家,它們是以素可泰為中心的素可泰王國,以清邁為中心的蘭納王國和以帕耀為中心的帕耀國。當時各國年年飽受戰事,鄰國之間相互爭權。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在長期抵御外敵侵略的斗爭中,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格斗技術。
那個時代的戰爭一般是拿長矛、大刀等武器在馬、象或者牛背上打斗,都是近距離打斗。士兵可能因為被砍傷或者武器被打掉而敗下陣來。在訓練蹬和踢的時候,有人想到,如何利用蹬和踢來徒手打斗。此后在練拳的過程中,泰族人盡可能地發揮人體能夠成為武器的部位。于是便慢慢形成兇狠并能迅速擊倒對方的拳術。泰拳一開始在各個軍隊中訓練,后漸漸在民間傳開。普通老百姓也會練拳自衛,一是為了抗戰,二是為了保護自身。拳術與生死存亡息息相關,因此泰族人很重視泰拳的發展。在素可泰時期,泰拳主要通過寺廟、家庭和皇家學院三種渠道傳播。到了大城王朝時期,納黎萱大帝帶領泰族人解放了當時緬甸占領下的所有暹羅疆土,他還首次將本民族盛行的拳術稱為“奔南”(這是一種可以頭撞、口咬、拳打、指摳、腳踢、膝頂、肘劈、肩抵、臀打、折指、擰頭的兇狠毒辣的拳術),可以說這時的拳術已經形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系統。
(二)泰拳的禮儀
泰拳的禮儀主要是指在收徒授藝、訓練比賽的重要場合要舉行的儀式和要遵行的禮節。拳手們通過實踐這些禮節培養和表達宗教信仰和對師長的敬重。泰拳禮儀是泰國傳統文化與泰拳結合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泰拳文化現象,主要有拜師禮儀、滿師禮儀、敬師禮儀、比賽禮儀和日常禮儀。
1、拜師禮儀
拜師禮儀指的是泰拳宗師在收徒的時候遵行的儀式,是師徒關系確立的重要標志。這種形式甚至在現代體育院校中選擇泰拳課程的學生也不能免除。師徒關系一旦確立,雙方就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所以,新學員在成為徒弟之前要先經過一段時間的入門訓練,拳師對新學員的身體素質、道德品質、宗教信仰等進行嚴格的測試和考察。之后,在拳師認為此學員為可造之材愿意納其為弟子,并且此學員也同意的情況下,才進行拜師儀式。
拜師儀式舉行的日子必須經過佛教法師確定為吉日,通常在周四舉行。拜師時,徒弟先向佛陀獻上鮮花、香燭和禮品,并向佛陀行“甲”禮(三次磕頭跪拜),然后向師傅行“莫甲”禮(伏在地上跪拜),并虔誠地發誓。許誓之后,隨即默思及誦念佛經。最后,師傅根據徒弟的外型、個性等賜給他一個藝名,拜師儀式結束。自此拳手即被視為拳館的一員,未經同意不得更換門庭。
2、滿師禮儀
在師傅的指導下,拳手經過長期而系統的功力訓練、技法訓練和實戰訓練之后,已經具備一定的能力可以指導他人的時候,便舉行滿師儀式。滿師儀式標志著徒弟已經掌握了泰拳的基本理論和技法體系,具備了拳臺競技的能力和授徒的能力。滿師儀式的程序與拜師儀式的程序基本相同,在敬拜佛陀和師傅并發誓之后,首先表示感謝師傅長期以來的諄諄教誨和栽培;其次表示自己將會照顧好自己,讓自己干凈、強壯,誠實行事;第三表示決不恃強凌弱,與師兄弟之間會盡可能地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第四表示永遠做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善事,避免造成任何混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永遠尊敬師傅、忠誠于師傅。
3、敬師禮儀
如同每年都有教師節一樣,泰拳界也每年都有敬師儀式。每一年的敬師儀式,拳手門都會向自己的師傅行“莫甲”禮,并發誓永遠尊重師傅,忠誠于師傅。
4、賽前禮儀
根據習俗,比賽前要有賽前儀式。賽前儀式指的是在每次泰拳比賽開始之前都必須遵行的儀式。賽前儀式極具特色,整個過程都有泰國民族音樂伴奏,并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賽前儀式可以分為拜師和漫舞兩個部分。選手上場時,各披戰袍 ,在音樂聲中走進賽臺,選手頭戴和尚念過經的圣圈,形如花環,圣圈泰語稱之為“望功”。拳手先朝向他的拳館、家門或出生的方向俯身跪拜,向祖先、父母、師長致敬,同時用戴著拳套的手遮掩雙眼置于額前做剪短的誦禱,祈禱約為三分鐘。祈禱結束后,開始做拳舞儀式,這種拳舞儀式因派系和師門不同而各有不同的特點。在漫舞的過程中對賽場的四個角敬拜或默禱,表示對“苦、集、滅、道”佛教四真諦的尊重。漫舞結束后,拳手向教練行“懷”禮,教練幫其脫下“望功”,并摸頭賜給他祝福。最后,拳手向觀眾和對手致敬,就可以開始比賽了。賽前儀式的目的是為了紀念師父恩賜武藝、祈福平安吉祥,并且可以為拳手消除恐懼、鎮定心智。漫舞更是泰國傳統文化和泰拳理論的結合體,除了對宗教信仰的敬拜之外,還有熱身的作用。拳手通過漫舞儀式的各種緩慢的拉伸動作,拉長肌肉和韌帶、促進血液循環,提高了運動器官的興奮性并通過調整呼吸的節奏,鎮靜心態。
5、日常禮儀
日常禮儀指的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拳手們需遵行的禮儀。日常禮儀可以約束拳手們的行為,讓他們在每一天的生活里都時刻謹記要敬畏神明、敬重師長、嚴格遵守泰拳的道德規范。主要有以下幾點:
(1)嚴格聽從師傅的教誨
(2)有毅力
(3)念師傅給的經文
(4)不可藐視同門師兄的拳術
(5)敬畏護身符
(6)不可利用泰拳欺負弱小,只可用來防身
(7)不吹噓自己的能力
(8)避免接觸會麻痹身心的物品(如酒、毒品)
(9)師傅每次的泰拳比賽儀式都必須參加
(10)尊敬不同門的其他拳師
(三)泰拳的禁忌
禁忌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是人們對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它不僅來源于人們對某種神秘力量的畏懼,而且也包含著人們在于大自然斗爭中長期積累的經驗,以及在人際交往中所形成的社會禮俗。禁忌與民俗風情、宗教信仰和文化心理有密切關系。
泰拳的禁忌主要有:
1、參賽拳手必須赤足
2、女子不能接觸擂臺,不能踏足泰拳訓練場
3、拳手參賽前禁止與婦女接觸
4、禁止觸摸對方的頭部或使泰拳手的頭低于腳
5、禁止用腳指泰拳手
(四)訓練方法
泰拳向來被稱為血淋淋的擂臺格斗技藝,其鋼拳鐵腿無不為世人所稱道,“打遍世界拳壇500年無敵手”不是浪得虛名,泰拳的威名是靠實力打出來的。在泰拳中,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具有超人的破壞力與攻擊力,都是犀利的攻擊武器。身體能有這樣的破壞力和攻擊力當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艱苦而長期的訓練得來的。
泰拳手為了練出高武藝水平,常常在清晨4~5點鐘起床,在拳場或武館中壓腿、溜腿、彈踢腳法,一練就是數百次。稍后又接著做越野長跑練習,在長跑中每遇到香蕉樹、擯榔樹或者其他適當的樹木,便用腿腳猛力踢擊,砰然有聲,踢到樹木搖動,而泰拳手卻面不改色。泰拳的這種練法可以增強人的耐力,又能把腿練成鐵石般堅硬,又如鞭子般柔韌。訓練十分艱苦,每天都要練到筋疲力盡,但拳手們仍然堅持不懈。
二、泰拳中蘊含的泰國人的精神文化
(一)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毅力
泰族人自獨自成立小國以來,一直戰亂不斷,也曾被附近的國家吞并。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不斷為獨立不屈不撓地戰斗著。為此他們也想盡了辦法,泰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戰爭而生。現今,泰國人仍保存了古代泰族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毅力。這種精神在泰拳的訓練和比賽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泰拳訓練的艱苦是常人難以忍受的,無論是居住條件、訓練強度還是精神壓力,都是難以想象的。泰拳手常說,在訓練的過程中,痛和累都是尋常事,訓練沒有捷徑,每個拳手都要有很強的忍耐力和毅力。多數拳手都是從鄉下的小拳館開始訓練,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到曼谷的“叻喃隆拳場”和“侖披尼拳場”去比賽,而能夠站在這兩大全國最著名的拳場比賽的拳師們必定都是身經百戰的。在比賽的時候,他們就像“橡皮人”一般,每次被打倒都能站起來,并且面不改色,甚至面帶微笑,讓對手生畏。
(二)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
泰拳的禮儀體現出泰國人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首先,拳手要對師父絕對服從,不可忤逆,要忠誠于師父,師父的每一場比賽都要參加。并且在拜師的時候要行跪拜禮。其次,要對同門師兄十分尊敬。不可輕視師兄的拳術,并且在比賽的時候要向前輩致敬。
(三)對傳統和禮儀的重視
泰拳的賽前儀式是泰拳的一個傳統。泰拳的發展從民族武藝至軍事戰斗技術,由自衛術到演變為今天的職業體育競技運動,并且隨著泰拳登上世界舞臺,現代泰拳相較于古代泰拳或暹羅拳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賽前儀式并沒有被時代淘汰,而是很完整的保存了下來。不僅僅是在泰國境內,泰拳手不管去到哪里比賽,都必定會遵行賽前儀式。
泰拳在培養拳手時,非常注重禮儀的培養。無論是對宗教信仰、師父前輩、父母還是比賽裁判和對手,泰拳手都會嚴格遵守禮儀上的要求。拜師儀式、滿師儀式和每次的敬師儀式,泰拳手都要敬拜、感謝自己的師父,并發誓永遠忠誠于師門。
(四)佛教思想是精神文化的中心
拳手們在舉行每個儀式,不管是拜師儀式、滿師儀式、敬師儀式還是賽前儀式,要做的第一件事都是給佛陀上香敬獻。可見佛教的文化和思想已經和泰拳這項搏擊運動融合在一起。
1、拳手的精神力量來自信仰
泰拳的訓練和比賽都強調人的精神因素的主導作用。拳師培養拳手與對手交戰時要置生死于度外,視死如歸,坦然自若這種出色的心理素質與自我調節,使拳手在交戰時表現出極度忍痛能力、竭盡體力拼搏和不怕死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培養離不開佛教思想。拳手們的精神力量來源于他們認為有神靈在輔佐、保護自己。很多拳手都會到高僧處去祈求一些“神物”或“護身符”,例如拳手比賽前頭上戴的吉祥圈“望功”、手臂上的壁圈等,都是得道高僧所賜。比賽前的默禱也可以為拳手們帶來平靜和力量。
2、泰拳中的禮儀和禁忌大都源于佛教
泰拳禮儀中的“懷”禮、“甲”禮和“莫甲”禮,都是從佛教禮儀中移植和演變過來的。賽前對賽場的四個角敬拜或默禱,是表示對“苦、集、滅、道”佛教四真諦的尊重。泰拳的禁忌也與佛教信仰息息相關。泰拳比賽禁止觸摸對方的頭部或使泰拳手的頭低于腳,這是因為泰國人認為人的靈魂或守護人的神物就住在頭部,除了僧侶、國王、長輩、師父之外的人觸摸頭部是對自己的大不敬,甚至會使靈魂或守護神離去,但僧侶、國王、長輩或師父可以觸摸頭部表示賜給祝福。又如,泰拳的訓練場禁止女子進入、泰拳比賽擂臺女子不可觸碰、拳手參賽前不可接觸女子,這些與女性有關的規定,也源自佛教思想。泰國信奉的小乘佛教,也承襲早期佛教的一些偏狹觀點,仍多有排斥、訶責女性的言論。女性被認為是男人追求精神解脫的主要障礙。因此,泰拳界一直把女色視為禁忌,他們認為泰拳手一旦被女性所染,其精神和力量就會受到影響,并因此遭到厄運。
三、結語
泰拳的起源與發展均受到文化環境和歷史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呈現出具有泰國民族特色的文化和技藝特征,再加上是為戰爭而生,實用性非常強,因此在當今世界舞壇上獨樹一幟。從泰拳的起源、艱苦的訓練和越戰越勇、打不倒的比賽可看出,泰國人身上不屈不撓的堅韌品質和強大的忍耐力。泰國人等級觀念比較強,又重視禮儀和傳統,所以泰拳的傳統儀式得到很好的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禮儀和禁忌也成為了泰拳的特色。作為泰國人精神文化的重心,佛教思想以已經滲透到泰拳文化中。有了信仰的力量,泰拳手才能有如此堅強的毅力和如此傲人的戰績。
參考文獻:
[1]舒建臣.泰拳[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4月.
[2]魏峰.泰國拳雄霸拳壇500年[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3]康德強.現代泰拳禮儀及其對競技武術發展的啟示[J].搏擊· 武術科學,2013(11):8—10.
[4]吳曉輝,泰拳──泰國的文化瑰寶[J].東南亞縱橫,2001(12):48.
[5]高偉,泰拳與中國武術技擊風格特點形成的文化背景溯源[J].中華武術(研究),2012(04):28-30.
[6]丁保國,中國散打與泰拳的體育文化比較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2(0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