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榕
摘要: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為歐洲音樂吹來一陣新風。這一時期音樂打破恪守多年的理性、規整、嚴肅,追求自由奔放和抒情性。音樂家通過突破過去古典主義的束縛,去追求發自內心的主觀情感,通過多方面同時發展來構造新作品,并企圖通過文字標題傳達個人想法。這種想法促使更多音樂創作手段出現,同時推動這一時期器樂曲創作方法和演奏技巧,使音樂創作向高超技術發展。本文以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德國音樂家卡爾·馮利亞·韋伯的鋼琴曲《邀舞》為例,對此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韋伯 ? 鋼琴曲《邀舞》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7-0014-02
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人物有韋伯、舒伯特、肖邦、李斯特等。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是德國音樂家卡爾·馮利亞·韋伯,他是整個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開拓者,其創作領域廣泛。他善于在音樂中充分引導鋼琴的優美音色,創造了眾多出色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819年為妻子克羅琳娜作的鋼琴曲《邀舞》。《邀舞》是在浪漫主義時期最早創作的圓舞曲中較為成功的鋼琴作品之一,稱為標題音樂的先驅,也是首個用音樂敘述故事的鋼琴作品,被譽為“音樂會圓舞曲的奠基之作” 。以下對鋼琴曲《邀舞》作出簡要分析。
一、《邀舞》創作背景及內容詮釋
《邀舞》是韋伯在其妻子——著名歌手卡羅琳娜·布蘭特生日舞會時現場用鋼琴演奏這首曲子作為生日禮物。之后,柏林施雷津革樂譜出版社出版標題為“作曲家在柏林音樂會上演奏此曲”的字樣的譜子。1841年,他的著名歌劇《魔彈射手》(又稱《自由射手》)在巴黎上演。為迎合巴黎觀眾的喜好,歌劇中插入了芭蕾舞,于是使用了《邀舞》作為芭蕾音樂,由柏遼茲進行配器。從此,《邀舞》不僅作為一部優秀的鋼琴作品聞名于世,同時也是具有璀璨聲譽的管弦樂曲廣為流傳。到了1911年,俄國佳吉列夫芭蕾舞團的舞蹈編導弗金使用韋伯的《邀舞》作為舞蹈配樂,同時根據法國詩人戈蒂埃德的詩為靈感編排舞劇《玫瑰精靈》。
有人曾記載韋伯的在演奏后的含義解釋,韋伯認為,樂曲的故事發生于舞會上,一位頗有風度的男子走到一位女士面前,想他發出跳舞邀請,女方托詞佯裝拒絕。男士再次邀請女士,旋律中開始出現裝飾音,語言也愈加圓滑、動聽。女方終于點頭答應,旋律也由結束在屬音上改為結束在主音。男女雙方開始談話,并逐漸親密起來。最后在一段平行三度的旋律中提示男女雙方已經準備好,舞蹈即將開始。緊接著是幾段急速而令人眼花繚亂的圓舞曲所代表的舞蹈場面,最后引子部分巧妙再現,男士與女士結束共舞,互相致意,男子將女子送回座位休息。由此可見,樂曲充滿了浪漫主義時代德國紳士精神的氣質。正是這一特質也使它能夠巧妙融合于之后的戲劇、舞蹈之中。
二、《邀舞》作品及演奏技法分析
《邀舞》采用有回旋樣式的倍復三部曲式結構,在結構上整首曲子由序曲、四個不同舞曲段落以和尾聲(Coda)組成。首先引子在第1~35小節,音樂開始于降D大調的屬音上,聲音從低聲區緩緩流淌出來,溫和又略顯熱情的旋律逐漸向上攀升,代表了冷靜沉穩的男性紳士形象。這仿佛描述了一名英俊的紳士,在走進大廳后被一位女子所吸引,他慢慢走到他面前,保持紳士的冷靜,小心翼翼地邀請女士跳舞。這是他發起的第一輪邀請。接著,作曲家使用三度模進和弦性創作手法表現女子對男士的婉拒。其中休止符的運用表現女士非常害羞的形象,特別是高聲部中的附點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結合組成的切分效果節奏型,更加突出女性輕聲委婉拒絕時的心境。因此在演奏此處時,需要控制一定的力度,特別是兩句結尾,進行強奏處理,而是要有控制地下鍵,不能彈的過短,盡管位于強拍上,也應當處理的小心翼翼。
紳士遭到拒絕后并沒有泄氣,于是再次發出邀請,第二句雖然與第一句大致相同,但從最初p的力度轉變為f,旋律增加裝飾音,較第一次邀請更為連貫、委婉。此處要兼顧速度和強弱的變化,以此表達男士更為誠懇的邀約,女士終于答應了紳士的請求,隨他一同步入舞池,此時第二句的終止落在主音上,以表示肯定的答案。在引子中,旋律線反復交叉出現于高聲部與低聲部,想必是指代男士、女士兩種不同的身份,因此在彈奏該段樂曲時要處理好二者角色在性格上、聲音上的差異性,運用不同的“音色”處理樂曲旋律,此外還應當注意氣息的運用,使旋律成為“歌唱的對話”。
引子最后一句采用平行三度和弦行進,代表了兩人款款步入舞池,一場盛大的舞會就要開始。
舞會正式開始進入第一部分。主部A段為降D大調,是一個復三部結構的圓舞曲形式,作曲家將其設為活潑而富有生機的,用充滿活力的音樂來表現舞會現場的熱烈氣氛和快樂情緒。在第36~43小節中,樂曲首次出現雙方共舞的主題樂段,以分解三和弦上行為主要特色,力度標記為ff,音樂形象瞬間生動出現在眼前,描繪了人們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融進熱烈而歡樂的舞會之中的畫面。此處要彈出類似軍隊鼓點的節奏感,右手的高聲部旋律要“點”出。
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的主題旋律在情緒、強弱對比以及時值長短上形成了強烈而明顯的比較,A段的第二部分旋律溫和,仿佛舞池中跳舞的兩人在悄悄交談著,又似那女士搖動的舞姿。44~59小節情緒發生變化,要用柔和甜美的音色表現嬉戲的場景。演奏時注意連奏與斷奏之間要分的很清楚,劃分不同語氣和力度踩踏板,追求音色在細節上的差異。
B段以一系列連續均分的八分音符的音階來回流動的連奏技巧為重要特征,情緒流暢柔和,仿佛跳舞的人十分享受其中,又好像是隨著現場的舞曲在旋轉時女士們的裙擺所帶來的輕風。60~73小節標記為“光輝而又輕盈優雅的”。此處演奏在右手上應當快速且均勻地跑動,同時在力度上做到圓潤、自然。除此之外,左手也有一條旋律與右手呼應,要和右手的力度變化相互襯托。演奏時可以想像身臨舞會現場,每個人都在飛快地旋轉,此時清晰高聲區像是場內的歡聲笑語。在74~89小節中,開始部分兩小節旋律從低聲區以音階攀升到高聲區,優美流暢,表現女士端莊優雅的歌舞。90~97小節是主題音樂的再現部分。
C段主題音樂此時已進入第二首圓舞曲,它從p力度的音出現,隱藏的旋律若即若離,它的律動和與之相似的伴奏般的織體更輕盈、更跌宕。整個音樂充滿浪漫、優美的色彩。這部分圓舞曲共有呈示、對比、再現三部分。全曲表達出含情脈脈樣子。呈示部在98~129小節,采用天真爛漫的風格,使舞曲中舞動幅度輕輕跳動與互相變化方位中變得愜意。此時聲部的對答出現,宛若二人在跳舞的過程中也在閑談。休止符和變化音的運用,表現了二人輕盈的步伐。這段在演奏時要注意3/4拍舞曲特有的“強弱弱”規律,將線條彈的明顯。對比部在130~169小節,這段中前16小節在低聲部、高聲部中交叉出現兩次,這里的要彈的有對比而且清晰,要彈出交流的意境。從146小節起尤其觀察有連線的地方。大約158小節起,音量不斷變弱,從166小節右手的音階上行建起那個至再現部出現,170~201小節再現呈示部,倒數7個小節更加歡樂為下一段最精彩的部分埋下伏筆。
D段進入第三首圓舞曲,是再現的單三部曲式,調轉到f小調。速度為充滿生命力。主題旋律也在調性上與前面音樂形成差異,接著轉到C大調上,情緒更加活潑,快速的上行音階跑動表現舞蹈的熱烈和精彩。再現部分又回到f小調達到作品高潮部分,并通過離調回到主調上。
D段后出現的是稍作變化的首尾呼應型ABA三段。最終,簡短11個小節的慢速Coda結束全曲。其中,在這段Coda中所用的旋律來自前奏,再現前奏中男女對話場景,首尾呼應,男士禮貌地將女士送回,并互相告別,舞會在和諧的氣氛中結束。
三、結語
德國萊茵歌劇院院長索芬達曾做出這樣的評價:“這是為國際音樂的發展樹立一個有重要價值的里程碑。”可見,浪漫主義時期的器樂曲——特別是具有代表性的《邀舞》,具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高低聲部清晰和諧。特別是高聲部,出現歌唱性的旋律,好似歌者在人們面前娓娓道來,訴說美好的故事。這樣極富魅力的表現手段,賦予音樂戲劇性和抒情性,讓音樂充滿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韓沙.輕歌曼舞,清新脫俗——韋伯鋼琴曲《邀舞》的藝術價值及演奏分析[J].湖北師范學報,2008,(05).
[2]黎孟德.世界著名音樂小品欣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
[3]鄭新.浪漫主義時期圓舞曲風格——韋伯鋼琴曲《邀舞》分析[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2).
[4]盛文林.音樂藝術欣賞·下冊[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
[5]劉曉.《邀舞》作品分析[J].黃河之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