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
摘要:在漫長的絲綢之路舞蹈文化發展過程中,敦煌舞中千姿百態的女子舞蹈形象正漸漸的被大家熟知,女子舞姿體系也已相對發展完全,但關于男子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本文針對敦煌舞蹈男子舞姿中常見金剛力士形象的運用進行分析,已分析金剛力士的形象為基礎,探究其造型在敦煌舞蹈中的運用拓展,并且提出具體的應用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敦煌舞蹈 ? 男子舞姿 ? 金剛力士 ? 形象運用
中圖分類號:J7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7-0097-02
敦煌舞中男子金剛力士形象和舞姿體系的運用發展,始終沒有得到真正的拓寬,但實際上就敦煌莫高窟而言,可供參考和提取的塑像形態、文學資料等還有很多并沒有被深入挖掘。金剛力士作為敦煌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男性形象,對敦煌男子舞姿的參考具有至關重要的價值。
一、金剛力士的形象
金剛力士本身就是絲綢之路敦煌文化里壁畫、造像中的經典形象,作為伎樂天之一,是非常重要的護法神。金剛力士藝術形象源自于印度古神話,同時也受到了古希臘藝術的影響。從歷史藝術遺存中可以發現千姿百態的金剛力士。其后,金剛力士隨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在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也有金剛力士的身影。不同時期,金剛力士的外在特征各不相同。在敦煌石窟、壁畫中呈現的金剛力士更接近于傳統武將形象,也有一些趨近于西域胡像。金剛力士在舞蹈中的應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儺舞,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樂逐漸和中原儺舞相結合,在梁朝時期就有了相關記載。敦煌古遺卷中記載的儺舞,其中就包括嚴肅威武的鐘馗捉鬼儺舞。中國很多史書中也記載了金剛力士的舞蹈形象,包括《力士舞》《龍筋鳳髓判》《游仙窟》等。不僅如此,中原民間舞蹈中也有很多和金剛力士有關的舞蹈形象。敦煌舞蹈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舞蹈文化之一,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塑造了很多經典劇目,其中大部分為女性形象,因此,絕大部分觀眾的印象也是如此。但是敦煌舞中男性金剛力士的形象自古有之,作為有待開發的男性舞蹈資源必須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二、金剛力士形象的應用
(一)金剛力士的手勢及道具
手勢,道具在敦煌舞蹈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細觀敦煌壁畫、石窟中的金剛力士不難發現,各個目光犀利、怒視,手勢不相同,站立筆直,大都依人物有其動作規律。手勢而言,在塑造舞蹈形象中,也應規整規律明確手勢,可以起到表達不同內涵故事的作用。此外,金剛力士手持的法器道具也有一定的區別,常見的法器包括:金剛杵、長綢法器,法器運用意圖的提取對于編舞的創作提供一定的方向。金剛力士手持法器,因此手型上也定格在持物手勢上,但其特定的形象中也會有多手形象,因此其他施法手型細察更是具有運用參考價值。比如:握拳提巾在胯、食指、小拇指彎曲略彎以及一手胸前按掌一手劍指等手勢,都可以應用到舞蹈中。
(二)金剛力士的服裝造型
金剛力士的服飾也不能夠忽略,作為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進一步提高表達,渲染視覺,實現肢體觀感與感情的延伸。金剛力士和天王雖然都是護法神,但金剛力士不著上衣,一般都是進行簡單的裝飾,而天王則會身穿鎧甲戰袍,以此傳遞出不同的內在精神氣質。金剛力士所要傳達的正是一種無所畏懼、坦襟露懷、正氣凜然的男子氣概形象。觀察金剛力士可以發現,其頭部、頸項、臉頰的粗細相同,類似于相撲、舉重選手,傳遞出來的是鏗鏘有力形象感和力量感。金剛力士本身體現出來的一種威武陽剛的狀態,動作剛硬、怒目直視,很多動作從力學角度完成難度較大,因此在設計舞蹈時,可以利用道具增強神秘感,借助道具動作和腿部動作來展現出金剛力士的神秘感和力量感。比如:佛手曲肘于胸前,左腳勾腳,右腳盤腿坐地。金剛鈴一個放在右腿膝蓋上,另一個放在地上。這一個定格動作,可以展現出金剛力士的特點。
(三)金剛力士的組合應用
通過上述兩個方面的分析,對金剛力士的外形有了全面的了解,想要全面強化其在敦煌舞蹈中的應用,還要從整體上把握敦煌男子形象的外在特點和樂舞形象風格。金剛力士作為護法神之一,雖然和天王非常相似,都具有推胯、移肋、轉頭線條硬直等特點,但金剛力士的個性較為特殊,其腳下沒有惡鬼,一般為山石、小鬼、藥叉等,在形象上和天王有著明顯的不同。因此,在設計舞姿形態上要對腳下動作提高重視。金剛力士的形象更趨近于一種正義、英雄、力量的形象,雖然從原型上看,不及天王的穩地位,但更加貼近佛祖,又比藥叉略高一級。[1]
三、金剛力士在敦煌男子舞蹈中的應用對策
總的來說,金剛力士在敦煌男子舞蹈中應用需要塑造出一種莊嚴神秘、莊重深沉,同時有帶有一種金剛怒目的藝術美感,如果能夠將這種神秘和恐怖完美表現出來,那么這一形象塑造就是非常成功的。
(一)深入挖掘金剛力士的形象
敦煌舞蹈的舞姿一般來自于敦煌石窟和敦煌壁畫,其中有大量的男性舞蹈形象,因此在創編動作前,要對敦煌舞蹈男子舞姿進行充分的挖掘整理。金剛力士形象雖然沒有靈動、溫婉的特點,但其本身的莊重威嚴、神秘恐怖的特點,也是舞蹈中不能丟失的一部分。所謂深入挖掘金剛力士的形象,并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要由內而外的展現出深入挖掘金剛力士的特點。比如:可以讓舞蹈者進行深刻的藝術體驗,以此為藝術傳達奠定基礎。敦煌舞蹈中大多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不僅是肢體上的美感,更為注重的是一種神韻。想要展現出來的是敦煌舞蹈中的金剛力士形象文化。敦煌舞蹈的創作風格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基于豐富的敦煌壁畫、石窟的文化底蘊,形成一種情景交融、技藝結合的美學特色,尤其是中國文化中金剛力士的文化特點,更要在舞蹈中得到充分應用,以此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敦煌男子舞蹈藝術,讓敦煌舞蹈得到更好的發展。[2]
(二)繼承傳統舞蹈創編的技法
敦煌石窟、壁畫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從未斷代過,金剛力士作為護法神,其形象也發生了細微的改變,但整體形象并沒有出現較大變化,可以說,金剛力士是在不斷地吸收借鑒中得到了完善,最終形成了現階段的形象。而敦煌舞蹈經過了歷史的洗禮,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舞蹈體系,但男性形象較少,金剛力士作為重要男性樂舞形象,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也要充分尊重敦煌舞蹈的內在核心價值,在繼承、發展敦煌舞蹈的過程中,深入挖掘男性樂舞形象,讓金剛力士的社會價值和社會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3]
(三)創新發展出全新舞蹈作品
除了上述兩個方面之外,在敦煌舞蹈男子舞姿中金剛力士形象的運用過程中,還需要進行創新發展。除了敦煌石窟、壁畫中的金剛力士形象之外,在中國其他地區和文化中也具有同樣的形象,互相影響借鑒,實現橫向創新發展,也可能進一步豐富敦煌舞蹈男子舞姿體系。比如:敦煌舞蹈可以以敦煌壁畫、石窟為基礎,吸收其他地區的文化、藝術,以此豐富舞蹈身體語言。敦煌舞蹈男子舞姿是在原有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本身就是相互依托、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因此,在創作作品時,必須要進行創新,綜合應用多方面元素,創造出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特征的舞蹈作品。要在保證敦煌舞蹈男子舞姿原生態的前提下,打破敦煌舞蹈傳統“以女性樂舞為中心”的表現形式,適當融入現代的編舞理念,從而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尋求更好的發展出路。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敦煌舞蹈以飛天、優美、絢麗廣為人知,但是大部分樂舞劇目都是“以女樂為中心”,男子樂舞劇目少之又少,和敦煌壁畫、敦煌石窟中豐富的男性化樂舞團形成明顯的反差。通過本文對金剛力士形象的運用分析,為敦煌男子樂舞創作提供了可參考依據,真正推動了敦煌樂舞創作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許馨元.敦煌舞的風格特色與舞蹈技巧剖析[J].黃河之聲,2019,(18).
[2]黎宗建.簡析敦煌舞蹈教學中的元素練習與風格訓練[J].黃河之聲,2019,(10).
[3]劉涵婧.“一帶一路”視野下敦煌舞蹈文化傳播價值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09).
[4]李穎.敦煌樂舞形象源流初探--以金剛力士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4,(Z1).
[5]李倩.敦煌壁畫舞姿中“反彈琵琶”舞蹈形象的分析及其運用[J].青年文學家,2013,(27).
[6]馮光.淺談天王形象在敦煌舞蹈中的運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6,(05).
[7]馮光,李婷婷.妙音鳥形象在敦煌男子舞蹈中的運用[J].藝海,2016,(07).
[8]孫漢明.印度佛教樂舞對早中期敦煌壁畫的影響——兼述對敦煌舞風格的影響[J].舞蹈,2012,(10).
[9]王韻澤華,李昀璐,王鈺晶.敦煌舞蹈在中國的發展歷史進程[J].明日風尚,2017,(05).
[10]張婷.敦煌壁畫中“反彈琵琶”舞蹈形象的分析及其舞臺運用[J].當代音樂,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