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芨粹

在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環境下,加強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的識別與應對能力,并以此建立我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勢在必行,通過加快銀行信貸管理組織架構改革、改進銀行員工績效管理的導向、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深入研究國家政策,從而提高其風險應對能力。
一、引言
商業銀行中的信貸業務作為其主要盈利手段之一,約占其全部資產業務的60%左右,因此,對信貸風險的識別和管理對商業銀行的經營和發展十分重要。
2019年,我國處于經濟結構調整期,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并且隨著中美經貿摩擦的多次發生,使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嚴峻,對我國企業中對美國依賴度較高的企業經營情況產生不良影響,表現為企業的信用評級顯著降低,銀行的信貸資產的風險不斷增加。并且,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之下,實體經濟發展更加困難,增加了不良貸款發生的可能性,也增加了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因此,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識別和管理水平勢在必行。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銀行信貸風險的研究早于國內,目前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信貸風險管理的理論體系。
Gheorgh(2012)敘述了對信貸風險進行管理的重要性,并引入了新的風險監測工具,以此建立一個更加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
Lamine Kolb Kleist(2011)通過研究發現信貸風險產生會對商業銀行的發展產生影響,并建議銀行可以從風險的識別、預防和處理方面加強對信貸風險的管理和控制,提高銀行風險應對能力。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于銀行信貸風險的關注起步相對較晚,對于銀行信貸風險相關的研究也相對欠缺。
李霞(2016)結合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特點,最終提出了有效的防范以及管理策略,包括(1)完善信貸內控制度,防范業務運作風險;(2)提升信貸風險管理技術;(3)完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文化;(4)信貸風險預警體系的構建要能完善化。
曹國華、劉睿凡(2016)基于中國經濟步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對于新一輪不良貸款采取從供給入手的方法,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減少不良貸款的發生。
鐘曉云(2019)基于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發展優化策略,包括:(1)提高信貸互聯網思維;(2)完善互聯網信貸法律體系;(3)構建完善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體系;(4)大力發展綠色信貸業務。
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識別與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由于風險的客觀性,在企業中發生業務較為頻繁的領所面臨的風險也相對較大。信貸業務作為銀行的主要業務以及收入來源,所面臨的風險自然也相對較大,其影響著銀行業的穩定發展,同時也影響著整個金融業的穩定發展。并且,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我國商業銀行海外業務也不斷增加,意味著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更加的復雜,機遇與挑戰并存。近年來,雖然我國商業銀行在信貸風險的識別和管理上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與國外的商業銀行相比還存在差距,我國商業銀行應當對信貸風險的識別和管理理念和體系進行調整和更新以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識別與管理水平,使信貸風險的識別和管理水平與國際接軌。
四、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現狀
不良貸款率是衡量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重要指標之一。不良貸款率越高,、該商業銀行所面臨的信貸風險也就越高。因此,本研究采用不良貸款率作為研究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水平的衡量指標,對部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進行研究。根據各商業銀行年報,對中國銀行以及招商銀行等共八家銀行2014年-2018年的不良貸款率進行整理后得到該八家商業銀行2014年-2018年不良貸款率表(如表1):
在2014年-2018年期間,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整體呈下降趨勢。中國在2009年加入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使我國銀行業的監管標準與國際進一步接軌,提高了銀行內部風險識別與管理水平,減少不良貸款的發生。
但是結合我國目前經濟下行的具體情況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還是相對較高的。國有商業銀行還需要承擔社會責任,例如,為高科技創新企業提供貸款等,這類科研企業所需資金量相對較大,產出成果也相對不確定,使發放貸款的銀行面臨的風險相對較大。另一種類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信貸風險相對較小,但由于信貸風險的客觀性,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都難以消除。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如何提高其風險應對能力,仍是我國銀行業需要解決重要問題之一。
五、我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
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首先應當從商業銀行的制度方面入手,根據社會的經濟環境以及金融行業的發展形勢,并參考同行業其他銀行以及國外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成功經驗,達到對風險的有效管理,使商業銀行經的營效益與質量協調發展,有利于銀行戰略目標以及企業價值的實現。
(一)加快銀行信貸管理組織架構改革
為了保證對銀行信貸風險控制的有效性,銀行應加快對信貸管理組織架構改革,使信貸風險管理的責任權屬更加的合理清晰,明確每一位員工的責任。銀行首先應當明確銀行信貸業務的審批層和決策層的職責,避免不具備信貸業務相關專業知識的決策人員對信貸業務進行審批和決策,降低因人員素質產生的信貸風險,同時也避免一個決策人員手上存在多種權力,降低因獨立性不足產生的信貸風險。其次,細化人員的業務內容和業務范圍,做到職責分離,從而提升業務處理的效率。
(二)改進銀行員工績效管理的導向
銀行對于員工的業績獎勵政策應當以“質量”為導向。在對員工進行業績考核時,管理層應當將盡職調查包含在考核范圍內。對超額完成不良貸款的收回工作的員工進行一定的獎勵,提升員工對不良貸款管理工作的積極性,使銀行的信貸業務的經營和管理從數量向質量進行轉變轉變。
(三)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商業銀行人才隊伍的建設,應當以商業銀行對人才的需求特點為基礎,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計劃。人才隊伍的建設不僅僅要對優秀員工給予高待遇,防止人才流失,而且應當從外部引進相關的專業人才,為銀行注入新鮮血液。
(四)深入研究國家政策
國家政策和經濟形勢變化會對銀行的經營產生直接影響,為了降低外部環境因素對銀行發展的影響程度,商業銀行應當注重外部的國家政策和經濟形勢對銀行未來開展信貸業務的方向以及內容的影響,以此為基礎確定信貸業務的調整內容和方向,以便提高銀行信貸業務的效益。(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