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要: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材建設歷經60余年,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優秀民族舞蹈家,但是當下社會對于舞蹈人才的需求又向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如何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改編教材,適應社會對舞蹈人才的多方面需求,成為本階段民族民間舞蹈教材建設的重點。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借鑒內蒙古藝術學院蒙族舞蹈教材的改革方法,建設屬于民族民間舞蹈自己的基本功訓練教材。筆者在本文中以傣族民間舞蹈教學為例,對如何建立傣族舞蹈基本功訓練教材,進行個人觀點闡述,以期對民族民間舞蹈基本功教材的建設提出觀點。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蹈 ? 基本功訓練 ? 傣族
中圖分類號:J7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7-0139-04
教材作為學校專業課程建設的立根之本,一直是各類團體、研究機構、高校不斷探索的重點對象之一。回顧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的建設歷程,初探階段:有學習蘇聯模式、老一輩舞蹈家深入民間收集素材、邀請各類表演藝術家為教員訓練班進行授課等方式,因此當時學校的民族民間舞基本以尊重原生態的形式為宗旨;第二階段:重新理解民間舞“素材”與“教材”的區別,經過各地區專家的努力,一批批供不同階段學習的優秀民族民間舞蹈教材問世,不僅是5大民族教材重編,回、苗、佤、彝等民族的教材建設也是在積極摸索中;[1]第三階段:百花齊放。以北京舞蹈學院與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為首的高等舞蹈教育院校正在積極建設不同地區的區域化、特色化教材,如云南藝術學院、新疆藝術學院、延邊大學藝術學院、內蒙古藝術學院等。在不斷提高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水平的同時,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改編教材,適應社會對舞蹈人才的多方面需求成為本階段民族民間舞蹈教材建設的重點。
古典芭蕾作為現階段最為著名的一個舞蹈種類被全社會所熟知,其普及度是其他舞種所不能比擬的。現下,不僅是各類高校將芭蕾基訓作為各個專業方向的必修課,各個中職教育、校外培訓也不斷規范教學模式,將芭蕾基訓引入舞蹈課堂。不僅是因為古典芭蕾的優雅,更是因為經過400年的發展,它的規范性、系統性、科學性已經被廣大舞蹈教育家認可。古典舞基訓作為中國戲曲與古典芭蕾的結晶,突破了芭蕾基訓所忽略的內在身韻,它在動作審美的角度繼承了中國東方動作的特點,增加了富有中國古典特色的技術技巧及上肢的運動軌跡。現如今芭蕾基訓與古典舞基訓(以下統稱基訓)同為各個高校舞蹈專業的必修課,雖為主修,但其二者在整個舞蹈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質上具有較強的普適性,我們必須承認普適性的優點,但在建設民族民間舞蹈教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考慮到,芭蕾基訓與古典舞基訓的普適性是否真的對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能夠做到對癥下藥?如若不能,改編后的民族民間舞蹈教材應針對此點進行抉擇。因此筆者認為,在繼續豐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材建設的同時,將民間舞蹈教學課堂與芭蕾基訓、古典舞基訓教學課堂相融合,開設民族民間舞蹈基訓課程,將科學的芭蕾基訓、古典舞基訓教學方法恰當、合理的運用于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但是如何處理好芭蕾基訓、古典舞基訓教學與民族舞蹈教學的關系?如何取舍以及如何運用成為現下討論的焦點。
一、前車之師
將基訓融入民間舞課堂教學,為一個民族編創一套完整的基訓體系,這在當下還不算多,內蒙古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可以說是勇開先河第一人。長久以來,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高等教育教材形成了以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為規范的中心,[2]各地區的民族民間舞蹈教材基本選自這兩所高校,使得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出現同質化現象,不可否認兩所高校教材的科學性,同時也作為區域性高等藝術院校應該處理好“區域”的定義。于平教授在“第二屆全國區域少數民族(蒙古族、維吾爾族、藏族、朝鮮族)舞蹈課程展示暨課程建設研討”會議講座中曾提出:應當正確把握“區域民族文化”和國家文化格局的關系,“分眾化”課程設置與綜合型人才培養的關系,是教學方法與培養目標的關系。因此,作為成長在內蒙草原上的藝術類高等學校,在占據蒙古族舞蹈文化中心的地理優勢下,內蒙古藝術學院肩負起蒙古族地區舞蹈教育和培養民族舞蹈人才的使命,突破以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為范本的格局,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教學的最正宗、最特色的教材。[2]
2007年《蒙古族舞蹈精品課教程》的問世標志著內蒙古藝術學院正式出版的第一部蒙古族舞蹈教材,其后該校師生在對蒙古族舞蹈教學思考及教材的整理過程中,越來越認識到建設蒙古族舞蹈系統化的“基訓”課程的重要性,從斯琴塔日哈教授主張在《蒙古族舞蹈精品課教程》中加入下肢、彈跳、旋轉、馬步四個章節,并將基訓融于其中,提出“建設蒙古族舞蹈系統化的基訓課”。其后,在斯琴塔日哈教授的指導下,在趙林平教授的牽頭中,內蒙古藝術學院對蒙古族舞蹈教學進行了實驗性的改革,“把過去原有的蒙古舞課分為蒙古舞風格課和蒙古舞技術技能課兩門課程。蒙古舞風格課程繼續延續2007年出版的《蒙古族舞蹈精品課教程》中基礎訓練、傳統舞蹈和民俗舞蹈三個部分。技術技能課除了延續《蒙古族舞蹈精品課教程》原有下肢、彈跳、旋轉、馬步課程外,還增加了游牧民族特有的‘馬文化基本要素‘馬背與把桿‘馬步的訓練、并提煉出傳統宗教文化中‘薩滿‘查瑪的舞蹈技巧,以及傳統經典舞蹈中的特殊技巧等內容。”[3]雖然內蒙古藝術學院的專家支持創立蒙古族獨立的系統化基訓課程,但其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并不是一味的硬套芭蕾訓練體系。在進行教材編寫過程中,她們意識到蒙古族某些特殊風格性技術技巧的訓練有其存在的獨特性,是任何芭蕾亦或古典教學體系所訓練不出來的,如碎抖肩、頂碗轉等蒙古族特有技巧語匯。
歷經十余年,內蒙古藝術學院的“蒙古族舞蹈系統化基訓課”日漸趨于完善,該校對于將基訓融入民間舞課堂并不是全盤的接受,正如筆者上文中所述,內蒙古藝術學院依據蒙古族舞蹈的特殊性,選擇對癥下藥,將符合芭蕾訓練的蒙古舞基礎訓練部分內容與芭蕾教材相結合,而關于蒙古族舞蹈風格性課程的建設依據蒙古族民間舞蹈的原有路線繼續發展,真正的做到由簡至繁、由易到難,遵從教學活動的邏輯關系,使整個蒙古族舞蹈教學體系符合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身體特征,以此幫助學生做好從課堂向舞臺的過度。“蒙古族舞蹈基訓課”的建設是否適用于全國區域性藝術高校的舞蹈教學這個問題,內蒙古藝術學院的教師沒有告訴我們準確的答案,但是針對內蒙古藝術學院的成功教學案例,以及該校的人才培養成果來看,這一訓練體系的科學性是值得肯定的。因此,筆者認為,我們不妨繼續嘗試其他民族的舞蹈基訓課程建設,對于建設民族舞蹈基訓課程的必要性再做進一步探討。
二、基訓教學如何作用于傣族舞蹈教學
我們知道完整的基訓課程體系能夠針對性解決學生身體基本形態的規范、基本腳位及手位的規范并加強腰、腿、胯、腳背等肢體軟開能力、肌肉力量能力、身體協調能力、重心控制能力、身體平衡力,強化學生膝關節及踝關節的韌性及靈活性,提高學生的彈跳能力;訓練學生腿部力量的爆發能力及空中舞姿的控制能力。而在傣族民間舞蹈基礎教學過程中,其富有雕塑感的造型(包括基本體態、手型、手臂造型、腿部造型等)就需要學生的手、肩、腰、腿、胯、腳背有良好的軟開能力,身體協調能力、重心控制能力、身體平衡力、空中舞姿的控制能力;其豐富的步法需要學生膝關節及踝關節良好的韌性與靈活性以及腿部力量的爆發力。由此可見,舞蹈基訓課程其訓練目的正是傣族舞蹈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提前掌握的,通過系統的基訓課程學習讓學生能夠較好的熟悉自己的身體,并能夠在其他舞蹈學習中將自我身體的優勢展示出來。但一旦學生在接受風格性較強的民間舞蹈動作或技巧過程中,很難完成身體優勢的良好呈現,不能夠完美的做到觸類旁通,以致其身體表現優勢不能完全的發揮出來。正如學生在基訓課程中將腰的軟開度及力量訓練掌握的十分好,但是在學習傣族綜合訓練組合過程中,不會將自己良好的腰功展現出來,在進行傣族舞姿定位或舞姿轉的過程中不能做到靈活切換,造成遺憾。因此,如果我們在學習傣族綜合訓練組合之前先讓學生學習完整的一套傣族舞蹈基本功訓練,也許會對學生綜合訓練組合及表演性組合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接下來讓我們將基訓課程的身體表現與傣族舞蹈的身體表現聚焦于一起,為基訓與傣族舞蹈訓練如何能夠更好的融合做以分析。
(一)借鑒基訓訓練體系的教學形式
由易到難的組合教學是基訓訓練體系的教學方法,其最主要的特點就在于循序漸進、針對性強,從把上訓練到中間訓練,從小幅度動作到大幅度動作,其組合的發展基本符合單一性動作—單一性動作組合—復合性動作—綜合性組合的邏輯關系,每一個組合的演變過程都有其針對性的訓練目的。“馬躍教授認為從素材到教材要有一個質的飛躍,而這個飛躍首先體現在它的性質和目的上。因為教學目的與教學意圖是緊密相連的,所以民族民間舞教材的編撰,要隨著不同訓練目的進行不同的設計,要符合‘訓練性‘典型性‘多樣性‘新鮮性和‘科學性這五項原則,它是檢驗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自身存在價值的基本標準。”[5]筆者認為,對于傣族舞蹈基訓教材的組合編排一定要突出“基礎性”與“典型性”特點,因為傣族舞蹈基訓教材作為學生接觸傣族舞蹈課程的第一步,其根基一定要打的牢固,為其后綜合性、表演性組合奠定基礎,如果在基礎性組合編排時過于混亂,將綜合性或表演性的動作誤入其中,其基礎訓練教材的“訓練性”“針對性”“科學性”就不復存在,其教學目的也會變得模糊不清,教學意圖更是混亂。比如我們訓練目的是加強學生勾踢步這一基本步法的掌握,那么我們在進行組合編排過程中就不必加入手指的訓練或其他步法的訓練等,只需專注于如何提高勾踢步的訓練要求便可,以防學生將傣族的勾踢步與佤族的走步或藏族的碎踏步混淆。
(二)把上訓練加深學生肌肉記憶
在基訓課堂中,扶把訓練是其教學的重點內容。扶把訓練的好處在于既能夠讓學生借助把桿正確找到身體的平衡點,形成正確的肌肉感覺,也可以借助把桿的高度使得身體的軟開度得到訓練,同時把桿對訓練學生腿部、中段能力的力量及舞姿的控制也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扶把訓練優點顯而易見,那么我們就可以將傣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單獨挑選出來,與把桿練習輔助結合進行組合編排,筆者這里所提出的單獨挑選出來類似基訓課堂中單一性組合學習。
例如,我們可以將傣族的基本步法與把桿相結合,以勾踢步和點步來舉例說明。勾踢步是傣族舞蹈中最常見的舞步,是傣族所有步法的基礎,可以做前進、后退、向旁等方向的走動。在走動的過程中上身與大腿保持平穩,動作的重點在于小腿收緊與腳跟的快速后踢,然后隨著胯部的擺動而小腿有控制性的使全腳掌慢落雙腿稍蹲,支撐腿節奏平均的屈伸動律與動作腿快起慢落的動律形成的時間差是勾踢步的主要特征,因此整個勾踢步動作的完成需要腳腕、小腿的爆發力和控制力與大腿肌肉的控制力相協調,身體重心的移動要瞬間完成。學生在進行勾踢步行進過程學習之前必須先要進行原地勾踢步的練習,若在進行中間原地勾踢步學習之前先讓學生雙手扶把進行勾踢步練習,在扶把過程中練習支撐腿的平均屈伸、上身的穩定、腿部肌肉的控制以及重心瞬間輕快轉移,以此來解決學生勾踢步的基本形態與肌肉的能力素質,提高學生勾踢步的速度、力度以及靈活性。點步也是傣族基本步法之一,其對小腿肌肉控制力的要求要更高。點步動作同樣注意保持上身的基本體態,動作腿隨支撐腿動律點地,點地時支撐腿稍蹲,動作腿的小腿和腳尖要有控制的點地,在點地后立馬彈起來,點地時腳尖猶如蜻蜓點水一般,這對于學生小腿肌肉的控制和身體重心的掌握要求是較高的,如果通過單手扶把進行點步的學習,強調不同方位點步的規范,加強腿部肌肉速度的控制,那么對于學生綜合性組合中點步舞姿的把握具有較強的助推作用,同時對于點跳步、踮步等步法的學習也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對于學生日后完成步法綜合性訓練組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步法都可和扶把訓練相結合,正如筆者上文提到的,要做到對癥下藥,將符合基訓訓練要求的加之傣族舞蹈訓練體系中,對于擺步、卜少步等步法卻需要在中間訓練中予以解決。
除了步法可以應用于扶把訓練之外,傣族基礎訓練中基本手型、基本腳位、基本手位、腿部常用造型、手臂常用造型、大舞姿的不同方位重心轉移等等單一動作的熟練掌握其實都有需要把桿輔助的地方。因此,教師在進行教材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把桿訓練的優點與缺點,有選擇性的對單一動作的把上訓練組合進行編排,為中間風格性組合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單一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綜合表演性組合的學習
單一技能指的是傣族舞蹈中的跳、轉、腰三種。腰部的技巧眾所周知借助把桿的訓練是再好不過了,對于傣族舞蹈腰部的技能訓練我們可以借鑒古典舞基訓腰組合的訓練內容,因此筆者在本文中不再贅述。筆者在本文中重點對傣族舞蹈“轉”這一技能的學習進行闡述。在基訓教學中對于轉技能的學習是非常重視的,如平轉、上步掖腿轉、揮鞭轉等等,而在傣族舞蹈中,轉的技能對于綜合表演性組合來說也是極其重要的。傣族的轉技能包括行進式旋轉(類似平轉的形式)與原地旋轉兩種。旋轉首先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平衡感,對于學生平衡感的學習,我們可以在傣族基本訓練扶把部分進行解決,學生通過扶把部分學習掌握在全腳與立半腳掌過程中身體重心的變化與轉換,找到自我平衡感,扶把單一動作組合的強化學習,有助于提高地面轉技巧的應用。傣族地面的旋轉技巧并不像基訓中的平轉、原地轉那樣上身舞姿變化較單一,而是需要學生在保持腳下穩定的同時上身進行多種舞姿的變化。如高展翅加旁腰原地轉:這個動作需要學生先練習不加旁腰的高展翅舞姿,其后再單一練習加旁腰的高展翅舞姿,以上兩個舞姿的練習借助把桿的輔助形成肌肉定型后離開把桿,然后學生先在地面練習平腳原地轉,并找好之前在扶把狀態下形成的身體平衡感,最后再將旁腰高展翅舞姿加上練習完整的高展翅加旁腰原地轉。僅是一個單一的舞姿加原地轉就需要四個練習步驟,那復合舞姿轉或行進變化舞姿轉其復雜性更是不言而喻,因此,需要學生必須通過系統的單一動作基礎訓練來完善自身的能力條件,只有在學習傣族舞蹈的前期打下扎實的基礎訓練,其后的綜合性訓練組合、表演性組合、表演劇目掌握起來才會更加的游刃有余。
三、結語
基于筆者上述的闡述,通過對內蒙古藝術學院開設的蒙古族舞蹈基訓課程的簡單描述,以及開設傣族舞蹈基訓課程的可能性分析,如何更好的建設民族民間舞蹈基訓教材?已成為我們現在不斷討論和嘗試解決的問題。對于傣族舞蹈基訓課程的建設我們應該用開放的眼光來探討它,從不同角度對它進行思考,為培養優秀民族舞蹈人才進行教材的再發展。自第一部民族民間舞蹈教材的出版至今60余年,其合理性與科學性值得我們尊重與學習,但是培養一個民族舞蹈演員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其中我們應該依據時代的需求對于舞蹈演員的培養模式進行再探究,以達到我們服務社會的目的。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建設民族舞蹈基訓課程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添磚加瓦,遵從前輩們的研究成果,遵循民間舞教材編寫的“訓練性”“典型性”“多樣性”“新鮮性”“科學性”五項原則,創編符合現在社會需求、人才培養標準、民族民間舞蹈學科建設的民族舞蹈基訓教材。
參考文獻:
[1]胡泊.高等院校舞蹈表演專業(本科)中國民間舞課教材建設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曾婕,孟夢.立足區域,傳承發展,放眼未來——第二屆全國區域少數民族(蒙古族、維吾爾族、藏族、朝鮮族)舞蹈課程展示暨課程建設研討[J].舞蹈,2016,(08).
[3]楊晶晶.談建設中的蒙古舞技術技能課[J].內蒙古藝術,2013,(01).
[4]趙林平.關于構建蒙古族舞蹈教學體系的思考[J].舞蹈,2010,(08).
[5]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6]岳亞明,黃自新.傣族舞蹈教程[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7]斯琴.采它山之石以攻玉——談芭蕾基訓之于蒙古族舞教學的影響[J].舞蹈,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