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輝
摘要:我國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后,相繼制定了相關法律和產權管理制度,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進行股權分配折股量化,明確了農民的產權歸屬,賦予了農民財產擁有權和自主經營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機制,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新的機遇,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文章對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和模式選擇進行研究,進而探討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新路徑。
關鍵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集體經濟;理論和模式研究
針對農村集體資產產權不明晰問題,黨中央提出了要發展和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為農民提供股份合作、產權占有、自主經營的集體經濟,在這一改革中明確了農民的權益與地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推行的是減小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貧富差距,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集體資產也在不斷的壯大,農民的產權歸屬問題、權責不清缺乏維護,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影響國家經濟改革的成果,需要深入思考和不斷嘗試進行制度建設,進行區域分布針對性的開展試點。
一、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對社會的影響
我國積極推行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中心,賦予農民權力,積極開展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為農民提供了強大的法律和制度支撐,有效維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為壯大集體經濟,對農民的產權進行了公平的折股量化,有利于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城市與農村經濟利益相結合,增加了農民收入,強化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的完善與管理,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提高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具有深遠意義。
二、 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改革后的法人地位出現問題
在農村的集體資產產權改革后,農民都是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參與經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集體經濟組織。但是合作社法有明文規定,社區合作社不具備公司法人資格,也沒有市場主體資格。因此,在成立的這個社區股份合作機構中,沒有辦法可以成立屬于自己的企業與公司,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方面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不利于社會經濟平衡發展。在發展集體經濟方面來說,部分集體經濟組織下,登記時的股東是50人,但是實際人數超過100多人,造成了隱形股東的存在,使許多當初加入的股東不被法律認可,這會影響到農民權益,因管理缺失、成員利益分配不均會造成經營混亂。
(二)政策配套問題
在經歷了農村集體經濟制度改革后,農民有了自己的收益,但必須要繳納收入20%的稅款,這在制度改革之前,農民是不用交的。而往往獲得的越多,需要交的稅款越多。稅收政策可能會打擊農民增產增收的積極性,對農民來說也是一種經濟負擔,還會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導致農村集體經濟改革效果不明顯,甚至會出現地域性農村集體經濟負增長。
(三)體制改革后農村的經濟發展問題
體制改革后大部分集體經濟組織將可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轉包出去,通過獲得發包收益單一進行經濟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農村經濟的不斷增長,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資產、資源也都在不斷地被社會利用和占用,可以供農民開發的可經營性資產、資源存量也在逐漸減少,農民只從事集體經濟建設,并沒有自行開發的權力,想將經營性資源改變用途很難。所以,這些制約因素阻礙今后經濟發展。
(四)組織構建問題
在實現了農村經濟產權制度變革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機構也需要發生變化,所以,對農村集體組織要合理的規劃。在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中,有了社區股份合作社、村級的合作社、 還有企業法人,而這些已經形成的經濟組織機構必需根據規章制度,規范化的管理,通過提高對資產、資源合理的有效利用,來完成農村經濟發展任務。
三、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模式選擇
(一)產權制度改革形式的選擇
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的改革形式,農村集體經濟中的法人地位沒有明確,從而導致了集體組織參與市場經濟沒有權限,無法真正參與市場競爭。
我國在上海推進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的過程中,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劃分了3種模式:有限責任公司、社區股份合作社和經濟合作社。在這三種模式的探索中,對集體經濟組織進行了合理的規范化管理,為更多的農民創造了經濟發展的機遇,通過對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公平折股量化,使農民擁有了股份,通過農民自主經營,謀求在集體經營中共同發展,獲取了利潤,逐漸適應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
(二)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的模式選擇
在資產股權這方面到底適合采用哪種模式,這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看,每個試點的經濟發展狀況都不一樣,在資產股權這方面的模式選擇,需要根據農村與城市的流動人口來分配,根據人口的變動情況進行合理分配,更需要以人口的增減而變動,以公平公正的方式進行靜態化的管理。特別是在股權轉讓的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守法律規章制度,不允許外部人員承接公司股權,只允許內部轉讓,在轉讓的同時,需要兩方簽約合同,合法取得法律保護。所以,股權分配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分配試點,結合本地經濟發展實際情況,來實施更公平的股權分配模式。
四、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創新與研究措施
(一)完善制度,明確發展道路
在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完成初期,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集體經濟合作社成立初期不太穩定,所以需要政府的制度來進行規范,我國政府也需要明確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方向,要為農民謀求更長遠的利益。集體經濟合作社逐漸穩定下來后,政府可以逐漸在生產領域放手,可以把重點放在提供信息上,為農民提供信息平臺,對農民經營模式、經營方向進行信息化引導和管理。更要明確集體經濟發展方向和任務,不斷對工作重點進行調整,要順應時代發展大潮流,積極推進國民經濟發展進程。
(二)創新科技,引進人才
在農村集體經濟改革過程中,政府也需要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利用科技手段對合作社的內部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引進國外的先進管理模式,加強創新力度,需要與各大高校交流合作,引進人才,為集體經濟組織管理注入新鮮血液,這不僅借鑒了經濟管理的發展模式,還為集體經濟合作社發展提供了新思想,不斷加強創新力度,制度建設創新,技術手段創新,人口涌入經濟合作社帶來的新變化,也都逐漸地在影響著農村集體經濟的變革發展。
(三)拓寬領域,發現新營銷策略
隨著互聯網經濟不斷發展,市場經濟已經逐漸地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建立新興的合作社,將其領域拓寬發展。在農民的合作社中,不僅僅需要發展主要的產業,還可以有效的建立新型產業,通過互聯網的支持,不斷擴大資源,提高技術,廣納人才,在營銷策略這方面不斷地創新,從而將產業做大做強。需要學會利用互聯網優勢,利用信息化傳播,大力宣傳產品,建立新的市場消費理念,這樣不僅為農業產品創造了新的營銷機遇,還為農業農村合作社創造了新的轉型機會。
五、結語
我國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明晰了產權歸屬,賦予了農民財產擁有權和自主經營權,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新機制,促進了農村經濟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針對目前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為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探求新路徑。
參考文獻:
[1]方志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理論和模式選擇研究[J].科學發展,2017(04).
[2]方志權.關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11).
[3]李娜.關于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思考[J].農村工作通訊,2017(23).
[4]方志權.上海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國情國力,2017(04) .
[5]張莉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問題探析[J].新農民月刊,2012(12).
[6]付兆深.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的相關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7(34).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榆樹市城郊街道辦事處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