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岸倫
摘要: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給獨龍江鄉實現整族脫貧回信,獨龍族的經濟發展已經邁向新的高度。獨龍族群眾從封閉、保守、落后的“民族直過區”,逐漸走向開放、包容、發展的新天地,“口耳”相傳的獨龍族文化不斷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如何傳承和保護獨龍族文化,逐漸成為獨龍族人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獨龍族;經濟;文化傳承;文化保護
獨龍族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直接由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集中居住于云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在地勢險峻、生態脆弱的環境之下,長期處于云南乃至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下,獨龍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民族民間文化,在不斷的創新和磨礪過程中,獨龍族并未形成特有的文字,其文化傳承主要依靠簡單的家庭和社會活動中的“口耳相傳”。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不斷推進,獨龍族優良的傳統文化受到沖擊,甚至出現部分傳統文化的流失。獨龍族文化是獨龍族歷史演變的記載,更是獨龍江地區經濟發展道路支撐,因此,探究經濟發展進程中獨龍族的文化傳承與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一、獨龍族傳統文化的特點
獨龍族的文化由蜿蜒的獨龍江孕育而生,在封閉環境下的獨龍族以采集、狩獵、捕魚為生,以原始的“刀耕火種”農業生產為主,形成了“一條江水,一種文化”的獨特民族文化。獨龍族傳統的文化保留和傳承,主要體現在獨龍族語言、傳統民族習俗、傳統手工工藝、傳統節日等方面。獨龍族由于缺乏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民族語言的教學、傳統民俗的繼承等主要源于父輩教授;傳統的手工制品主要體現在獨龍毯、褂褂、嘎等傳統民族服飾,以及女士配飾挎籮、耳環等;在長期的歷史演化進程中,獨龍族形成了特有的自然歷法,獨龍族人根據當地的生產勞作過程和月圓月缺、花開鳥鳴、草木生長等自然現象規律,總結出了獨龍族自然歷法,不同于中國農歷;在獨龍族的傳統節日中“卡雀哇”(年節)是最為重要的節日,其中剽牛儀式的舉行以祈求當年的風調雨順;注明的“文面女”被譽為獨龍族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是獨龍族歷史、文化、宗教、審美等特有表達。獨特而神秘的生活方式和民族內涵,承載了獨龍族世代相傳的傳統民族文化。
二、獨龍族現代化進程中文化傳承現狀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興邊富民工程的不斷推進,獨龍江地區經濟不斷向前發展,2018年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大量新的思想和文化不斷融入到獨龍族傳統文化中,獨龍族群眾從封閉、保守、落后的“民族直過區”,逐漸走向開放、包容、發展的新天地。
現如今,獨龍族地區溜索逐漸被現代化橋梁所取代,獨龍毯、褂褂、嘎也被現代化的流行服飾所代替,受到當代網絡通訊技術帶來的外來文化影響,傳統的獨龍族文化不斷收到沖擊,獨龍族與其他民族一樣,面臨著傳統文化的失傳問題。在實地調查研究中發現。在實地調查研究中發現,18~55歲中青年家庭中,只有46.15%的獨龍族家庭能熟練掌握獨龍族語言,11.54%的家庭已經完全失去獨龍族語言的表達能力;對于獨龍族婚禮和葬禮的民族習俗能完全熟知的僅為19.23%,其余僅為聽說或是見過;大部分獨龍族家庭仍保留有獨龍毯、褂褂、嘎等傳統民族服飾,但使用頻率較低,幾乎只有重要節慶時進行穿著,有7.69%的獨龍族家庭未留有傳統民族;對于年節“卡雀哇”及傳統習俗19.23%的獨龍族群體已經不了解,26.92%的獨龍族家庭已經不再開展“卡雀哇”年節活動;獨龍族群體對于“文面女”都有耳聞或見過,對于文面88.46%的獨龍族群體認為,文面是獨龍族傳統文化特征之一,但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應該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保留,要在緊跟時代審美潮流和保護傳統文化的進程中找到平衡點。因此,當前的獨龍族傳統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流失較為嚴重,時代的加速發展給“無文字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帶來了壓力和挑戰。
三、獨龍族文化傳承與現實矛盾
(一)社會經濟發展與傳統生活方式的矛盾
獨龍族以結繩、木刻、火塘、祭臺、田地作為文化傳承載體,“圍火塘,講故事”成為獨龍族人沿襲家族文化的有效方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也不斷發生變化,電視、電話、互聯網等不斷開始占據人們大量的交流時間,使得原本無文字的“口耳”相傳的獨龍族傳統文化失去了傳承場所,對獨龍族傳統歷法的了解僅剩7.69%的中青年,對于婚喪習俗和文化特征產物,了解的青年群體不斷減少,獨龍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在不斷流失。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木業保護”等工程的實施,打破了長期生產實踐中以山地農業為主,以采集狩獵為生的獨龍族生產生活方式,“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逐漸被淡化,隨之獨特的傳統生產生態知識也將逐漸失傳。
(二)現代教育制度與傳統教育模式的矛盾
當前我國的教育制度大多以西方教育模式為基礎發展而來,其主要目的在于樹立和強化學生的基礎素質,教育和引導學生科學技術的基礎和立足社會的經濟技能。傳統獨龍族文化相較于當前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較為滯后,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傳統民族文化的受關注程度不斷降低。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后代所學大部分源于直系或旁系親屬,其中傳統的獨龍族農耕、民俗等文化占據教育主體。在學校的教學中,大多較為注重青少年的基礎學科教育,較少涉及傳統音樂、體育等內容。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獨龍族青少年對傳統民族文化表現出一種陌生的態度,不利于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此外,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一些原始農耕工具和交通渠道被取代,新型工程建設逐漸取代舊設施,加速了民族傳統文化的流失,對于文化載體有限的獨龍族來說,在教育中發揚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三)多元社會文化與傳統民族文化的矛盾
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多元文化成了必然發展產物,獨龍族青年對傳統民族文化缺乏正確的認識,開始出現缺乏自信心和認同感。隨著獨龍江交通運輸方式的改進,外界發達的生產生活方式被越來越多的獨龍族人接納,開出逐漸衍生出“崇外”心理,認為固守的傳統文化與當今社會格不相入,文化自信心出現落差,對于傳統文化產生失落感,由于獨龍族青年缺乏對民族傳統文化清晰的認知和了解,未能透過現象看透本質的文化精髓,不斷追求高速發展的社會步伐,迫切打破長期封閉的環境,過快融入外界社會環境,民族文化的自信心開始動搖,原有的規范、宗教、習俗等精神內涵不斷消逝。受多元文化影響的獨龍族青少年與老人思想觀念上出現偏差,致使文化的傳承對象缺失。在老一代獨龍族人眼中,傳統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之基,掌握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但青年一輩則對其漠不關心,遠離家鄉打工創業,逃離傳統文化的籠罩,新老兩代人對于傳統民族文化觀念的偏差,阻礙著獨龍族相關民族文化的延續。
四、持續發展經濟進程中獨龍族文化的保護
(一)以獨龍江為保護區開展文化遺產保護
獨龍江作為獨龍族的聚居地,就地開展文化保護是最有效和最有可行性的途徑。獨龍江孕育了獨特的獨龍族文化,獨龍江作為全國唯一一個獨龍族聚居地,對處于文化弱勢的獨龍族形成了保護優勢,獨龍江也是獨龍族文化傳承的唯一地方,獨龍族人在此創造出了獨特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在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都在不斷發生變化的社會環境下,獨龍族傳統文化無疑成了弱者,獨龍江地區的文化保護就顯得尤為關鍵。一部分是物質文化的保護,針對獨龍族特有的手工工藝制品、民居建筑、交通工具和農耕工具等適當的采取保留和保護措施;另一部分是獨龍族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包括獨龍族習俗、飲食、歌舞、工藝等的保護,可以通過后期的繼承、發展進行保護。獨龍族文化的保護和搶救,是歷史的責任,也是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設和文化產業開發的現實需要。
(二)以文化產業為方向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獨龍族群眾的回信中強調,獨龍族群眾要緊密團結在一起發展經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守好邊疆。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只有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抵消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的禁錮,減少獨龍江地區經濟發展的阻礙,探索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契合點,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生產力。在獨龍族經濟意識提升,經濟主體轉型過程中,傳統文化的變遷與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加強獨龍族傳統文化引導,開展有民風民俗的特色旅游文化項目,利用得天獨厚的獨龍江自然資源,融入別具一格的獨龍族特色文化,打造形成極具獨龍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形成文化龍頭產業,提升旅游市場核心吸引力,傳承獨龍族文化,發展成為獨龍族文化經濟支撐點。
(三)以傳統文化為內涵鞏固民族文化自信
教育是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基礎,語言的傳承成為了獨龍族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獨龍江地區的教育資源匱乏,師資力量極為短缺,精通獨龍族語言文化的師資更是罕見,在傳統文化的系統化、標準化、專業化教學上存在較大的空白,獨龍族傳統文化傳承上產生了漏洞,填補師資空缺以推動傳統獨龍族文化的傳播發展;二是獨龍江地區民族學校發展艱難,在推進集中辦學的進程中,獨龍族文化的校本開發力度不夠,政策的傾斜力度不強,獨龍族傳統文化在中小學中的重視還需要加強;三是高質量獨龍族青年流失嚴重,在外接受高等教育返回獨龍江建設家鄉的青年群體較少,吸引獨龍族人才返鄉就業,開展當地獨龍族群眾培訓,發掘本土文化傳承人才,有利于獨龍族文化和經濟的協調創新發展。
(四)以政策扶持為支撐弘揚優良傳統文化
立法,是保護與傳承獨龍族非物質文化的根本舉措,《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標準著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進入了新的階段。對于怒江州獨龍江地區,政府應加強立法保護支持,在法律的保護下進行獨龍族文化傳承使得獨龍族文化保護有法可依。此外政府應加強宣傳力度,以政策為主導,開展網絡媒體、電視、廣播等公眾媒體宣傳,提升獨龍族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知和認同,喚醒獨龍族傳統民族文化自主保護意識。
五、結語
獨具特色的獨龍族傳統文化是獨龍族人長期磨礪和創新的產物,“天人合一”是獨龍江地區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在全方位的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進程中,獨龍族傳統文化的延續也會步入新的臺階,獨龍族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也一定能實現。
參考文獻:
[1]劉毅君,林媛,肖宏耀,黃雪萍,趙梓葵.貢山縣獨龍族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機制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09).
[2]王明東.獨龍族的生態文化與可持續發展[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3).
[3]閆宗淼.試論地區經濟發展與傳統文化的關系[J].懷化學院學報,2010(01).
[4]楊云紅.獨龍族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初探[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1(06).
[5]朱瓊,梁曾華.獨龍族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傳承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6(01).
[6]呂華嵐,孫瑤,白原.論現代化進程中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J].遼寧經濟,2019(01).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