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圣雯



摘要:連片特困區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要攻克的貧困堡壘,客觀評估連片特困區經濟績效對扶貧攻堅意義深遠。文章以連片特困區為研究對象,在全要素生產率(TFP)分析框架下,運用Malmquist指數法和Arcgis熱點成像,動態分析連片特困區經濟績效年際變化,及其空間演化規律。研究發現:區位對連片特困區經濟績效的提高有重要影響;其次,連片特困區經濟績效呈現出對區域政策的高度依賴。
關鍵詞:連片特困區;經濟績效;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空間關聯系數;熱點分析
一、引言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政府就明確了農村扶貧開發方針,經過不懈努力,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了世界反貧困歷史上的奇跡。然而,我國仍舊面臨十分嚴峻的扶貧挑戰,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如何切實有效利用資源,提升連片特困區經濟績效,幫助連片特困區擺脫貧困,是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問題。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連片特困區經濟績效及造成連片特困區間經濟績效差異的因素,對提高連片特困區經濟績效,促進連片特困區協調發展,進而實現我國第一個百年目標有重要理論和實際意義。
貧困作為世界各國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嚴重制約著人類社會的穩定發展。國外學者圍繞什么是貧困、貧困產生的原因、如何脫貧對貧困進行了研究。其中國外學者,Rowntree(1901)認為缺乏對家庭或個人生存必要的資源即為貧困,并開始用收入來界定貧困;阿瑪蒂亞·森(2001)從動態的角度對貧困進行劃分和測量,將貧困分為收入貧困、人類貧困和知識貧困。國內對貧困尤其是對連片特困區等特殊類型貧困地區的研究多集中于近幾年。徐孝勇,賈林瑞等(2018)分別以連片特困區為對象,前者對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進行測算,后者則對致貧原因及需求進行研究??傮w來看,缺乏對連片特困區整體的區經濟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的深入研究。
鑒于此,本文選取DEA-Malmquist指數的方法對經濟效率進行測度,并使用Arcgis對連片特困區所轄縣域空間關聯系數測算并成像,從空間的角度對2011-2015年14個連片特困區TFP變動情況進行分析,為促進連片特困區脫貧提供有益參考。
二、方法與數據
(一)研究模型的確立
基于DEA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可以對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分解和深化,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對縣域投入產出效率的歷史演化作更深入的分析。根據Fare等(1994)的研究框架,按黃金川(2017)的研究方法,基于規模報酬不變(CRS)的縣域Malmquist生產率變化指數模型可表示為:
TPFC=ECCRS*TCCRS(3)
其中,TFPC、EC、TC分別為縣域全要素生產率(經濟績效)、綜合效率和技術在時間t和t+1之間的變化指數,且式(4)可進一步表示為包含規模報酬可變(VRS)的縣域Malmquist生產率變化指數模型。
(二)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考慮到連片特困區尚處于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生產要素投入是其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故采用GDP作為產出指標;考慮到數據的經濟意義及可獲得性,選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作為資本投入;勞動投入則選擇期末從業人數。
以上數據主要來源于2011-2016年歷年《中國縣域統計年鑒》,部分缺失數據由各省區統計年鑒補充。要說明的是,由于西藏自治區的數據大量缺失,在后續計算中并未對西藏片區的數據加以討論。
三、實證分析
(一)經濟績效分析
借助DEA-Malmquist指數方法,對各連片特困區所轄縣域的經濟績效進行測算,經濟績效以1為界限,大于1表明效率上升,小于1則效率下降。表1為連片特困區經濟績效概況??梢钥闯?011-2015年連片特困區TFPC指數均小于1,反映出連片特困區由于其特有的社會歷史環境,即使國家在政策上已經對其高度傾斜,但長期的投入不足導致的連片特困區基礎設施和經濟建設相對滯后,仍需要長時間改善提高其經濟績效。
(二)空間格局分析
利用熱點分析可進一步偵測出空間集聚的明顯位置及區域相關的程度,找尋哪個縣域對于全局空間自相關的貢獻度更大。本文分別計算了 2011~2015 年連片特困區所轄縣域及片區外重點縣TFPC指數的局域空間關聯系數 Getis-Ord Gi*并借助 ArcGIS 軟件將結果空間化(圖1)。采用 Jenks 最佳自然斷裂法對兩個年份的局域域Gi*統計值進行聚類,劃分為熱點、次熱、次冷和冷點區,得到經濟差異空間格局的熱點演化圖。圖中深色的點表示熱點,淺色的點表示次熱點。
2011~2015年連片特困區及片區外重點縣均不含有次冷和和冷點,表明整體上我國貧困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在空間上形成了較強的相關性,且片區外重點縣的均表現為熱點,全要素生產率的差異集聚更為明顯。
綜合比較兩個區域熱點數量的演化發現,兩個區域熱點數量在2011~2015年均有變化,尤其是片區外重點縣的熱點演化格局變化明顯,2012年和2013年熱點數量均大幅下降到只有一個熱點,絕大多數熱點區域轉化為其他類型區域,與此同時,片區內熱點數量在2012年和2013年有大幅提升;2014年較2013年,連片特困區內熱點數量減少而片區外重點縣熱點數量增多;2015年較2014年連片特困區內熱點數量變化不明顯而次熱點數量明顯增多,而片區外重點縣熱點數量變化不明顯。片區內外部貧困縣域熱點數量變化呈現出明顯的“此消彼長”的變化趨勢。
再從空間格局的角度比較兩個區域熱點的演化。2011年連片特困區熱點和次熱點皆集中于西部地區,而片區外重點的熱點則分布在西部、中部和東北部地區,且量級與片區外重點縣的量級基本相當,絕大多數片區外重點縣均為熱點;2012年連片特困區熱點和次熱點區域雖仍舊集中于西部,但其熱點格局出現變動,熱點由新疆阿克蘇地區轉移到新疆南疆四地州片區,四省藏區的熱點向西南轉移至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武陵山片區和烏蒙山片區。而片區外重點縣的熱點則出現巨大變化,僅存在一個熱點,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與河北省交界區域;2013年較于2012年連片特困區的熱點主要由新疆轉移至四省藏區部分,和2012年次熱點區域。與2012年相比仍集中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武陵山片區及烏蒙山片區,但次熱熱點縣數量下降。片區外重點縣的熱點則由內蒙古自治區與河北省交界縣轉移至內蒙古邊境縣;2014年較2013年,連片特困區熱點又主要由四省藏區轉移回到了新疆南疆三地州,部分次熱點去轉為其他區域。片區外重點縣的熱點較2013年變動幅度巨大,恢復到2011年水平;2015年較2014年連片特困區熱點向中部地區轉移,大別山區出現熱點,西部地區熱點減少。片區外部重點縣熱點較2014年變化不明顯。
綜合兩個區域2011~2015年熱點格局演化,一定程度上驗證了上文結論。西部地區最早受到政策的幫扶,熱點集聚明顯,尤其是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區在未確定其他11個連片特困區時就已經明確并實施了對這兩個區域的幫扶政策,而西部地區的熱點也多在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區之間轉移。2012年開始東北地區開始出現熱點,2015年中部地區開始出現熱點,熱點出現的順序與我國區域幫扶的順序一致。
四、結論
本文從空間格局的角度,對連片特困區2011~2015年間的經濟績效進行了探析,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一是,貧困縣域所在的區位對貧困縣經濟績效有較大影響。位于邊境和省域交界處的片區外重點縣由于地緣特性,易受到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連片特困區位于中部靠近東部發達地區的片區和靠近京津冀核心區域的片區,其經濟績效相對較好。
二是,貧困縣經濟效率一定程度而言受政策影響較大。貧困縣經濟效率時空格局的變遷與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及中部崛起總體趨勢相吻合,呈現出“兩頭高,中間低”的態勢;其次,這種對政策的依賴性體現了“等靠要”仍是連片特困區的主流思想,連片特困區內部缺乏自主脫貧的內源動力。
參考文獻:
[1]Benjamin.Seebohm.Rowntree.Poverty, A Study of Town Life[M].1901.
[2]阿馬蒂亞·森.貧困與饑荒:論權力與剝奪[M].商務印書館,2001.
[3]徐孝勇,封莎.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測算及時空演變分析[J].經濟地理,2017(11).
[4]賈林瑞,劉彥隨,劉繼來,李進濤.中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戶致貧原因診斷及其幫扶需求分析[J].人文地理,2018(01).
[5]黃金川,林浩曦,陳明.2000~2013年中國城市群經濟績效動態實證分析——基于DEA和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J].地理科學進展,2017(06).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