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千華 李桂鳳 權建強


[摘要]目的 評價浮針療法在項背肌筋膜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上海市東方醫院吉安醫院收治的90例項背肌筋膜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針灸組、浮針組和藥物組,每組各30例。針灸組患者采用針灸穴位針刺的治療方式,浮針組患者采用浮針針刺方式和再灌注治療方式,藥物組患者服用塞來昔布治療方式。比較三組患者的視覺模擬量表評分、壓痛點評分等級及治療總有效率。結果 浮針組患者的視覺模擬量表評分低于藥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浮針組患者的視覺模擬量表評分低于針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灸組患者的視覺模擬量表評分與藥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浮針組患者的壓痛點評分等級情況優于針灸組和藥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灸組與藥物組患者的壓痛點評分等級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浮針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針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浮針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灸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與藥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浮針療法在項背肌筋膜炎治療中存在良好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浮針療法;項背肌筋膜炎;臨床療效;視覺模擬量表評分
[中圖分類號] R246.9?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20)4(a)-016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orsal myofasciitis. Methods A total of 90 cases of dorsal fasciitis from July 2018 to June 2019 in Ji′an Hospital of Shanghai Oriental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acupuncture group, floating needle group and drug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Acupuncture group adopted acupuncture method, floating acupuncture group adopted needle acupuncture method and reperfusion treatment method, patients in the drug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elecoxib.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the grade of the tenderness scor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 The score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 in the floating needl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drug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core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 in the floating needl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 between the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drug group (P>0.05). The the grade of the tenderness score of the floating needle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drug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he grade of the tenderness score in acupuncture group and drug group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floating needl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floating needl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drug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drug group (P>0.05). Conclusion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has good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dorsal myofasciitis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Dorsal myofasciitis; Clinical efficacy;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項背肌筋膜炎,又被稱作是項背肌纖維炎還有軟組織勞損,屬于目前臨床中十分常見的疾病,也是多發類型的病癥。該疾病和職業、體質特點還有氣候條件等存在一定的聯系。長期伏案,頸背部有前屈的姿勢體力勞動者,受到力度因素的影響,會導致肌肉在頻繁的活動狀態之下,相互摩擦或者是牽拉,長此以往會使得局部的軟組織出現炎性退變現象或是黏連現象[1-3]。同時受到風寒濕等侵襲,在項背肌急性損傷之后未得到良好地治療,也會誘發此類疾病[2-4]。為了更好地探索治療方式,本研究選取上海市東方醫院吉安醫院收治的90例項背肌筋膜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浮針療法在項背肌筋膜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減少臨床治療中藥物的使用及其副作用,減輕患者痛苦,為提出浮針法在項背肌筋膜炎中應用的相應建議奠定基礎,為臨床工作的合理實施提供準確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上海市東方醫院吉安醫院收治的90例項背肌筋膜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針灸組、浮針組和藥物組,每組各30例。
針灸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18~80歲,平均(46.77±1.34)歲;病程6個月~8年,平均(2.21±0.41)年。浮針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18~80歲,平均(46.78±1.35)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2.35±0.32)年。藥物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18~80歲,平均(46.79±1.36)歲;病程5個月~7年,平均(2.43±0.24)年。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項背肌筋膜炎的西醫診斷標準:患者頸后基底部疼痛酸脹或往一側或兩側肩背部放射,嚴重者局部肌肉緊張,有廣泛性壓痛,項背部功能受限。
項背肌筋膜炎的中醫診斷標準:中醫認為筋膜炎,在外是因感受風寒濕邪、外傷勞損等,導致筋膜受損、瘀血凝滯、肌肉痙攣、經絡阻閉、氣血運行不暢;在內則是因腎氣虧損、肝失所養,內外交迫,從而發病。患肌的特點是緊、僵、硬、滑。
納入標準:符合項背肌筋膜炎的中醫和西醫診斷標準者。
排除標準:對這次研究持有反對意見者;研究中斷者;回訪不到位者;暈針者;藥物治療過敏者。
1.2 方法
1.2.1針灸組? 在實際工作中,針灸組患者采用針灸穴位針刺的方式進行治療,使用Φ0.25×40 mm規格的針具(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進行治療,刺選取阿是穴、風池穴位、大椎穴位、天宗穴位、天柱穴位、肩外俞穴位、心俞穴位和大柱穴位,垂直刺入0.6 mm,以平補平瀉的方式進行處理。在完成針刺的治療以后,將相關的針柄和電針治療儀相互對接,連續波15 min,頻率為10次/s,結合患者的耐受性正確進行強度的調整。在電針完成以后留針半個小時。每隔1 d治療1次,1周治療3次,3次為1個療程,一共治療2個療程[4-5]。
1.2.2浮針組? 要求采用浮針針刺方式和再灌注治療方式對浮針組患者進行治療,要求明確肌筋膜的觸發點還有患病的肌肉組織,開展浮針治療工作,選擇中號浮針(南京派福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在入皮的環節需要采用進針器處理,在棘突旁凹陷的位置選擇4個觸發點,主要是P2、C3、C4、C5,將其呈現出結節的狀態,手感緊且澀,范圍很小,按壓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遠隔位置的牽扯疼痛感[6]。在斜方肌的上部分邊緣為P2點,處于肩部的最高區域,也就是大椎穴位和肩峰連接中點,范圍很高,且有盤狀特點,手感緊。C3主要就是在肩胛骨的內部分側邊緣還有棘突的中間,手感緊。C4主要就是在肩胛骨內側區域的側角上部分邊緣,手感有大結節,合理的選擇進針點。針尖和皮膚的角度為20°,針對皮下的進針位置進行調整,在向前部分推進之后,針尖使用套管進入到皮下區域。待疼痛感緩解之后,叮囑患者緩慢的進行經肩關節的活動,疼痛感完全消失以后,進行針芯的抽出處理,然后將軟套留置在皮下5~8 h,出針。每隔1 d治療1次,1周治療3次,3次作為1個療程,一共2個療程[7]。浮針治療肌筋膜炎針對的是患肌,患病的肌肉,是肌筋膜觸發點(Mtrp)。患肌的特點是緊、僵、硬、滑。患肌根據手觸摸時手上的感覺。浮針時針刺入脂肪層,配上再灌注活動浮針掃散。
1.2.3藥物組? 藥物組患者服用塞來昔布(商品名:西樂葆,瑞輝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70304,規格:200 mg×6)進行治療,每次200 mg,每天2次,1周作為1個療程,一共治療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三組患者的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壓痛點評分及治療總有效率。
①疼痛VAS評分法[8],使用一條長度為10 cm的直尺,兩端是0以及10的數字,患者對疼痛程度進行評分,0分是沒有疼痛,10分是劇烈疼痛。②壓痛點評分[9],主要按照患者主訴還有按壓測試的情況,選擇疼痛感最明顯的部位進行評分。0分代表著重壓過程中沒有疼痛感;1分是指重壓過程中患者表述有疼痛感,但是活動不會受到一定限制;2分就是在重壓之后表述有疼痛感,且皺眉,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3分就是在重壓之后疼痛,有退縮的現象,活動受到了較為嚴重的限制。③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0]合理的評價患者的治療效果。項背部位疼痛和其他癥狀全部消失為痊愈;所有癥狀改善為有效;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
浮針組患者的VAS評分為(2.2±0.3)分,低于針灸組的(4.5±0.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浮針組患者的VAS評分低于藥物組的(4.8±0.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灸組患者的VAS評分與藥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三組患者壓痛點評分等級情況的比較
浮針組患者的壓痛點評分等級情況優于針灸組和藥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灸組與藥物組患者的壓痛點評分等級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3三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浮針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針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浮針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灸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與藥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討論
中醫學將項背肌筋膜炎歸入“肌筋痹”范疇,最早記載于兩千多年前成書的《內經》[11]。魏晉時代,《華氏中藏經》[12]認為項背肌筋膜炎的內因為“飲食不節”“脾氣已失”,外因系鳳寒暑濕之邪侵襲。西醫學認為,肩押背部肌筋膜炎,是因肌筋膜炎的突然損傷或慢性勞損所致,損傷性炎癥反應是其病理基礎,潮濕和寒冷也是誘發項背肌筋膜炎的原因之一[13]。
在實際治療的過程中,應根據項背肌筋膜炎實際的發病特點和規律,正確的開展相關的管理工作和引導工作,調整相關的工作模式,確保增強整體的工作效果,遵循科學化的工作原則,全面提升整體的治療工作效果,打破傳統工作局限性,浮針療法是在病痛周圍皮下疏松結締組織針刺的一種治療方法。浮針療法鎮痛效果可能是通過神經系統和體液因素兩個途徑發揮作用的,具有疏通經絡、暢調氣血、化瘀止痛效果,但具體如何調節,其機制尚未明了,仍需進一步研究[14]。其療效特點:治療疼痛時起效快,進針完畢即可收效;留針時間長,留針期間仍可減輕疼痛,患者可自由活動;安全無副作用,無傳統針刺引起的斷針、彎針、滯針現象,暈針現象也比傳統針刺療法少;治療時間短、費用低。而傳統針刺留針需在治療床或椅上,留針時間短,一般需要多次治療[15]。
在實際治療的過程中,采用浮針方式,有助于促使局部張力的松懈,并且采用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治療肌筋膜炎,其理論基礎來源于中醫,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發展演變而來的,守正融新[16-17]。新方法中使用的工具是一種來源于針灸又不同于針灸的現代針灸,治療方法新,治療沒有藥物,不同于傳統的理療,沒有副作用,操作簡單和可重復性強。針對項背筋膜炎,目前常采用中、西醫及浮針的三種治療方法,治療方法齊全[18]。
李新偉等[19]相關研究中,浮針療法能夠更好地緩解項背肌筋膜炎癥狀,療效優于口服塞來昔布。本研究結果顯示,浮針組患者的VAS評分低于藥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浮針組患者的VAS評分低于針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灸組患者的VAS評分與藥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浮針組患者的壓痛點評分等級情況優于針灸組和藥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灸組與藥物組患者的壓痛點評分等級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浮針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針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浮針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灸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與藥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項背肌筋膜炎患者采用浮針療法治療具有有效性。不過,本研究還存在一定不足之處,選取的樣本量并不是太大,后續需要擴大樣本量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浮針療法在項背肌筋膜炎治療中存在良好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李平,王文娜,李蕾,等.基于解剖列車下的磁圓梅針治療項背肌筋膜炎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9):154-155.
[2]湯明,黃福川.葛根湯聯合銀質針療法治療項背肌筋膜炎的臨床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12):107-108.
[3]禹圭澤.手法干預項背肌筋膜炎軟組織張力變化研究[D].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2017.
[4]雒仁國,王軍.電針結合電子艾灸治療項背部筋膜炎的臨床觀察[J].健康大視野,2018,45(21):209.
[5]王博毅,羅瓊.毫刃針和常規針刺治療項背肌筋膜炎的臨床療效比較[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18):117-119.
[6]黃迪,劉錦.排刺法治療項背肌筋膜炎52例臨床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8,37(3):62-63.
[7]吳思語,尹瑩,黃亮亮,等.針刺配合足底筋膜松解法治療項背肌筋膜炎30例[J].中醫外治雜志,2017,26(5):34-35.
[8]蕭偉英.水針療法配合走罐、溫針治療項背肌筋膜炎35例療效觀察[J].黑龍江醫藥,2018,31(1):182-184.
[9]王恩澤,周學龍,任世定.針刀松解術“點、線、面”結合法治療項背肌筋膜炎30例[J].廣西中醫藥,2018,41(1):23-24.
[10]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發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93-94.
[11]王冰(注).內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155.
[12]華佗.華氏中藏經[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48-49.
[13]周銳,莊禮興,李克嵩,等.穴位注射治療項背肌筋膜炎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 35(2):357-363.
[14]楊鵬.中西醫結合治療項背肌筋膜炎28例[J].中醫臨床研究,2017,9(7):101-102.
[15]朱博文,蘇一帆,金煜昊,等.合谷刺法治療項背肌筋膜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8,27(5):891-893.
[16]李奕萱,劉夢,符仲華,等.以足背痛為例探討浮針醫學中“患肌”理論的運用[J].中國針灸,2018,38(2):141-142.
[17]李康,陸瑾,田亞麗.符仲華老師浮針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經驗[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8(6):95-98.
[18]賈文,雒琳,何麗云.浮針療法臨床適宜病種的系統整理與分析[J].中國針灸,2019,39(1):116-119.
[19]李新偉,杜嘉,譚克平,等.浮針療法治療項背肌筋膜炎臨床療效評價[J].上海針灸雜志,2016,35(10):1242-1244.
(收稿日期:2019-07-26? 本文編輯:孟慶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