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
摘要:近年來,持續穩定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和農民財產性收入,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課題,也是今后一個時期各級各部門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工作。建立完善的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對盤活農村“沉睡資產”,激活農村發展活力,推動農村產權要素流動,優化配置資源,統籌城鄉一體發展,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但現實是農村產權交易市場不完善、群眾參與交易積極性不高,規避進場交易的問題依然存在,深化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建設,規范農村產權交易行為,大力探索“互聯網+公共資交易”電子化運行模式,有效遏制基層腐敗行為,更好的服務于農村經濟發展的任務勢在必行。
關鍵詞:農村;產權交易;改革方向;運行模式
農村集體資產是實現村組集體經濟持續、穩定增收的有效載體,主要包括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山林等資源性資產,用于經營的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等經營性資產,用于公共服務的教育、衛生等方面的非經營性資產,這些資產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但大部分集體資產處置閑置狀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揮不明顯。為優化農村資源配置,大部分地區已建立和培育了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最大限度引入市場競爭,促進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流動,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讓農村集體產權公開交易釋放出更多促進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的新動能。
一、推進農村集體產權交易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1. 盤活農村“沉睡資產”,激活市場活力。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是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為促進土地、房屋、山林、水庫等農村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能夠把分散分布在各區域的因農戶外出務工或經營不善造成資源閑置的農村資源進一步整合,公開發布產權要素流動信息,充分引入市場競爭,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破解農村資本投入不足的瓶頸問題。
2. 推動農村產權要素流動,優化資源配置。農村集體產權市場交易,使農民自身擁有或是村集體所有的生產要素、財產所有權在供需信息中有序、自由流轉,從而使資源、資產利益最大化。農村產權交易是實現城鄉一體化、城鄉統籌發展,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舉措。
二、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集體產權交易推廣不到位,農戶缺乏交易積極性
一是大部分地區已建立的交易中心傾向于工程建設、政府采購招投標的規范,農村集體產權進入平臺交易僅存在于理論層面,行政主管部門、中介服務機構、潛在競買人、供應商以及產權管理人對規范產權交易了解還不是很深入,通過交易平臺進行交易認識上還有差距。二是農村產權交易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部分制度、體制還不健全,推廣運用上也不到位,暫不能解決農村資金短缺的瓶頸問題,大部分地區農村集體經濟依然薄弱,可利用的資金缺乏,“融資難、融資貴”、資本投入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使群眾缺乏交易積極性,普遍存在私下交易,不簽正式合同或協議等問題突出,農民權益得不到保障。
(二)交易運行機制不健全,農村產權交易監管主體不明確
目前各地區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主要以縣域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為主,延伸至各鄉鎮交易中心具體交易,而農村集體產權涉及的類別種類較多,在各縣域政府及鄉鎮主管部門不統一,涉及農業農村局、林業草原局、自然資源局、財政局等行政主管部門,由于主導部門不同,審批流程不同,經營主體交易依據的法律法規不同,導致縣鄉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交易范圍、市場覆蓋、操作流程難以規范,與省、州、縣共建的交易平臺系統難以統籌推進,運行機制不暢。
(三)農村產權交易中介服務參與程度不高,被動流轉交易突出
一是大部分農民群眾缺乏對農村集體產權交易流轉程序的認識與把握,對所需報批材料、入場交易流程毫無頭緒,按照農村集體產權規范公開交易“管辦分離”要求,在出讓人確認產權流轉時,需要聘請專業化的第三方中介服務機構參與服務,并圍繞產權交易業務提供交易咨詢、委托代辦、金融貸款、農業保險、土地資產價值評估等服務來進行有效補充與完善,實際工作中,中介服務或服務機構參與程度不高,大大降低了農村產權進場交易的效率。二是廣大農村優質資源比較匱乏,群眾缺乏經濟發展的長遠眼光,作為最基層的行政主體對關鍵有限的資源整合常常力不從心。目前的農村產權交易大部分是圍繞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求,在各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下按需流轉,農民在經濟利益面前,被動流轉交易突出,市場化運作程度較低,并且交易信息推送范圍、推送渠道狹小,尚未形成“請進來、走出去”的“大流轉”的格局,僅限于本地區小規模私下流轉,農村產權資源整合難以產生規模化效益。
(四)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程緩慢,規范交易風險較大
各地雖然都在積極完成農村承包地、林地、集體建設用地、房屋等資源確權頒證工作,也開展了試點推進,但事實上很多地方確權工作尚未落實到位,很多農民沒有拿到“證書”,產權不明晰。即使拿到“證書”的農民也正處于迷茫期,“還權”之后的“賦能”仍需一個待逐漸落實到位的過程。產權清晰是農村產權順暢流轉的基礎和前提,四至不清、權屬不明的產權進場交易,必然引發“標后”糾紛,給各級監管帶來不窮后患,規范交易風險較大。
三、農村產權交易改革的對策及建議
(一)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改革進程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大舉措。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第一、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者份額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作為其參加集體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據;第二、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的原則,統籌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對集體積累的貢獻等因素,協調平衡各方利益,做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工作,解決成員界限不清問題。第三、保障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利。組織實施好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改革。建立集體資產股權登記制度,集體收益分配制度,研究制定集體資產股份抵押、擔保貸款辦法,把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收益分配權落到實處。通過改革,逐步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的農村產權,為農村集體產權交易打好基礎。
(二)規范農村集體產權管理
一是摸清農村資產現狀,重點清查核實未承包到戶的資源性資產和集體統一經營的經營性資產,并進行登記,實行農村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臺賬管理,確保資產保值增值。二是明確農村集體資產的權屬,探索建立群眾閑置房屋、果園、倉庫等資產代管機制,在不打亂原集體所有權界限的情況下,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歸集交易流轉信息,依法行使所有權、處置權,并進行監督管理。三是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建設,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進一步落實民主理財制度,實行賬務公開,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審計監督,做好日常賬務收支定期審計,杜絕集體資產被占用、私分,為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合理配置農村資源,加快推進農村產權交易提供數據基礎。
(三)制定規模化產業發展規劃
實際出發探索發展集體經濟有效途徑,編制中長期發展規劃,發展規模化經濟。一是可以利用分散在農戶手中的承包田地、山林,以及未承包到戶的集體土地、果園、水庫、荒坡、荒地、閑置房舍、倉庫、生產加工場地等資源,采取承包、租賃、入股等形式進行有效流轉,集中開發或者通過公開招投標等方式發展現代農業項目,產生規模化效益。二是可以利用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等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可以在符合規劃前提下,探索利用閑置的各類房產設施、集體建設用地等,以自主開發、合資合作等方式,整合利用集體積累資金、政府幫扶資金、集體資產收益等原始資本,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產業;或通過入股或者參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各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村村合作、村企聯手共建、扶貧開發等多種形式發展集體經濟。
(四)整合出讓意愿規范產權流轉
一是整合農村資源及出讓意愿,鼓勵和引導村集體組織及群眾積極參與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集體林權、“四荒”地使用權、農業類知識產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出租等流轉交易。二是激發受讓方熱情,強化推介農村產權供求信息,吸引具備資金實力、會管理、善經營、懂技術的投資商到農村進行項目開發,激發其受讓熱情。三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根據農村產權要素性質、流轉范圍和交易需要,制定產權流轉交易管理辦法,健全交易規則,完善運行機制,實行公開交易,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和監督管理,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四、農村產權交易規范運行應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平臺運行機制
各地區的農村集體產權由于權屬組成龐大、供需信息不對稱、行業和地域等限制,導致大量的集體資產存在閑置的現象,沒有較好地發揮出經濟效益,通過進入完善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交易,強化交易信息公開,促進市場主體的參與度和知曉度,促進產權交易市場的活躍和繁榮。各地區可依托縣鄉完善的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這一平臺,為農村各類產權流轉提供交易場所,做好產權入場登記、公開發布公告信息、組織招標投標(掛牌、拍賣)、收集交易信息、開展產權交易鑒證等服務,讓大批農村閑置資產通過平臺交易進入市場,大量的民營資本進入村級組織,為村集體實施各類鄉村振興項目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盤活集體經濟。
(二)創新農村產權交易服務模式
一是探索推進“承包戶集中委托交易、產權交易中心集中組織交易、鄉鎮集中管理支付交易租金”的“三集中”運行模式,在鄉鎮村組建由紀檢人員、承擔行政職能的相關人員組成農村交易監督管理委員會,共同完成農村產權交易項目場內場外監管,部門間各履其職,分環節開展交易避免權力尋租。二是參照《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規定》制定和完善農村產權交易流程和交易制度,建立“統一交易規則、統一交易信息發布、統一服務標準、統一交易監管、統一交易鑒證和統一誠信建設”的“六統一”模式,同時,開展土地、林權抵押貸款試點,構建交易、鑒證、投融資業務一條龍服務。
(三)強化“互聯網+公共資源交易”
按照全面落實電子化交易平臺建設一張網全覆蓋、一套制度規范、一庫專家共享、一套流程服務、一本證書通用、一個系統監控的“六個一”要求,依托“一網三平臺”建設,開設農村產權電子化交易系統,在省公共資源交易系統上增設農村產權交易網點,發布農村各類產權供求信息,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建立投標人、供應商、競買人交易信息庫,競買人社會信用系統,實現多網融合及信息互聯互通,提升市場主體、社會公眾查詢和獲取信息的便捷度。
(四)開展農村集體產權電子化交易
規范建設縣鄉公共資源交易場所,完善軟硬件設施,暢通信息網絡平臺,推廣使用農村集體產權電子化交易,以網絡競價方式實現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從“線下”轉到“線上”,變“群眾跑腿”為“信息跑路”,受讓人不用跑單位、跑部門遞交審核資料,直接通過網上遞交審核,競買人只用在報名報價的規定時限內,通過網上發起交易申請,在網上完成審批流程及資料備份,參與報名、競價、退付競買保證金。競買人從報名開始至競價結束都不必到現場,全程可在網上進行注冊、報名、繳納保證金、競價、打印成交確認書、退付保證金,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通過全流程電子化交易,為競買人提供了一個公開、公正、公平的交易環境,各個交易環節在線留痕,整個交易過程競買人不用見面開展網上競價,身份完全保密,避免產生人為因素干擾和競買價格虛高的問題,讓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工作在陽光下運行。
五、結語
總之,通過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運行機制、創新農村產權服務模式、強化“互聯網+公共資源交易”、開展農村集體產權電子化交易措施的落實,實現信息互通共享流程優化,既規范了農村集體產權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又能盤活農村資源,優化要素配置,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利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李宇雯.陳新.陳穎.搭建網上交易平臺、盤活農村集體“沉睡資產”[J].學習平臺,2019(07).
[2]孫令軍.呂衛平.關于農村產權交易的幾點思考[J].招標與投標2017(11).
[3]劉峰.農村集體資產進場交易制度的思考[J].農民日報,2019(05).
(作者單位:大姚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