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友財
現代學徒制作為高等職業院校開展手工藝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被廣泛采用。實踐證明,取得培養成效的關鍵因素,在于師父是否能夠把握職業教育規律,融入大學教育環境,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大師工作室就是這項系統育人工程的牽引,它發揮著聯系行業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是明確大師主人翁地位、發揮工作積極性的重要依托。
當前民族民間手工藝領域人才匱乏、后繼無人的危機已經日益顯現,如何通過現代大學的專業體系構建,為即將瀕臨失傳的絕技絕活延續生命,為手藝人群體找到接班人,為特色文化產業注入動力和活力,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國家戰略,更是高等職業院校應主動擔起的時代重任。常規的教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手工藝人才培養的崗位能力要求和市場發展需要,校企雙方也在共同探索如何在三年的有限時間里讓學生愿意學,畢業之后愿意繼續投身這一行業的有效策略和辦法。
一、大師工作室構建學習共同體
1995年,歐內斯特·L·博耶爾在《基礎學校:學習共同體》中首次提出學習共同體:“一個由學習者和助學者 (包括教師、專家和輔導者等) 共同構成的團體。”博耶爾認為:“學習共同體是所有人因共同體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學習的組織, 共同體中的人共同分享學習興趣, 共同尋找通向知識的旅旅程、理解世界運作的方式, 朝著教育這一相同的目標相互作用和共同參與。按照這一定義,大師工作室既是典型學習共同體,同時也是學校與行業企業發展共同體。工作室共同體在校企間搭建起工學結合和產教融合的橋梁, 能夠較好地將學生、學徒雙重身份, 學習、工作兩項任務, 教師、師傅兩類導師融合于一體, 成為重構現代學徒制運行邏輯的有效載體。大師工作室共同體,通過師徒關系的確立,有助于構建學生事業發展的終身協作機制,對未來手工藝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形成巨大的深度合作潛力。
(一)創設大師工作室發展的良好條件
為更好推進工作室運行,校內建設了大師行政工作室、銀飾技藝傳習工作室和師生作品展示銷售廳等,大師的校外工廠同時作為學生教學和就業基地。“對學習型組織而言, 共同愿景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它是學習實踐的焦點, 也是動力來源。”在校企命運共同體發展思路的指引下,學院配套政策和資金,不斷激發大師融入學院人才培養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緊扣共同利益,不斷完善工作制度,打通了能工巧匠、非遺傳承人到校授課的渠道,按課時量計發薪酬。同時以大師工作室為載體,集聚行業企業資源,組織召開了多次校企座談會議,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自成立大師工作室以來,在課程教學、技能指導、參加競賽、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專任教師通過工作室的有效帶動,主動學習銀飾鍛造、寶石鑲嵌等制作工藝,大漆工藝教師結合地方特色,研發漆銀結合的新產品,畢業學生充實到省內各類民族工藝品和設計類企業,逐漸成長為中堅力量,廣受好評。
(二)組建大師工作室工作團隊
優選大師工作室組成人員,為有力推動工作室運行組建能研究、善研發、會推廣的人才隊伍,團隊成員中有民間技藝大師、設計師、工藝師、畫家、攝影師、民族文化研究學者、旅游產業研究學者等,各展所長,形成助學共同體。為更好的服務大師工作室建設發展,成立了苗侗銀飾刺繡蠟染工藝技術研究中心,積極開展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中心與大師工作室合署辦公。校方人員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負責統籌項目實施,與技藝大師密切配合,共同推動工作室有序運行。工作室培養模式既要建立教師主持工作室的淘汰機制,又要建立學生進出工作室的選拔機制。圍繞工作室的中心工作和項目建設,工作室成員每年制定相應工作計劃,按年度進行考核。在“學校融入區域發展、教師融入行業發展、學生融入崗位發展”理念指引下,確立了大師帶領技藝傳承,帶強隊伍成長的任務目標,專任教師均選定了自己的工藝發展方向,相繼參與到工作室建設發展中,廣泛接觸行業企業,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階段性開展訂單式教學法,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在主題教學環節,系統的開展銀飾鍛造技藝的學習。技術達到一定標準有機會參與工作室產品研發和承接工作室產品生產任務,根據產品完成質量,工作室支付相應的勞務報酬。
二、大師工作室是服務特色產業的實體
2017年3 月國家發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在推進鄉村戰略進程中,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和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又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抓手。手工藝是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現有辦學層次對優秀人才缺少足夠的吸引力, 尤其是隨著未來生源數量的減少將帶來更大的沖擊和挑戰, 這是工藝美術類高職院校現代師徒制活態傳承健康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境。大師工作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肩負著煉精英、立標桿、做示范的重任,需要通過鮮活的成功事例讓社會看到手工藝者的發展前景。
(一)大師工作室發揮市場產品轉化器功能
教學過程中堅持“上課即上崗、作品即產品”理念,大師根據學生制作作品的情況予以進行市場推廣,根據市場價值檢驗作品質量,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部分學生已經隨大師學習銀飾融合延伸工藝“景泰藍”“木紋金”等工藝制作,逐漸成長為手工藝產業領域新星;每年大師工作室都會舉行校內民族民間手工藝技能大賽,評選“十佳手藝新星”。校內定期舉行“文創市集”,讓學生作品接受市場的考驗,在校期間即培育學生市場意識、質量意識。
(二)大師工作室發揮創業團隊孵化器功能
作為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項目學校,王國春大師工作室團隊廣泛深入的參與到非遺學員的培訓工作中,結合自己對工藝的執著、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對市場的感知與廣大非遺學員進行分享,通過深入交流銀飾與刺繡、蠟染、烤藍等工藝的有效融合,極大的拓寬大批銀飾、刺繡、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視野,幫助他們在事業的道路上更好的發展。在工作室帶領下,學員和學生成立了創業團隊和實體,用新思路、新技術、新產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產業振興。
(三)大師工作室發揮成果創造和轉化助推器功能。
工作室共同體成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有效載體, 能夠深入推動校企合作、提升現代學徒制的產教融合度, 有利于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有利于全面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大師工作室組織校內外團隊,在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完善了相應課程標準,確保教學質量。除校內學習外,大師工作室帶領師生到校外文創基地開展實訓教學,在產品市場調查過程中,拓寬視野、增長見聞。大師工作室作為對外聯絡交往和業務洽談的平臺,在政策規定的范圍內,有效的吸納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共同合作,成功推介專業技術人才開展企業服務,同時吸引師生參與銀飾新產品的設計研發,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三、大師工作室成為現代學徒制運行載體
當前工藝美術傳承人才缺乏具體方向, 針對性訪談多名工藝美術大師及行業從業人員, 明確當前工藝美術人才不但要掌握傳統工藝, 還要有文化、懂工藝、有學識, 掌握現代技能。
依托大師工作室平臺運行,逐步確立了培養具有傳統文化素養、現代設計理念和國際化視野的新型手工藝傳承創新人才的目標;總結提煉了“知傳統、會設計、精工藝、善創新”的人才能力要求;探索了符合省情、校情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一)確立“五雙五強”為總抓手
一是“雙導師”“強隊伍,即民間大師和專業教師作為導師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增強教師隊伍整體水平。二是“雙課程”“強質量,即根據課程性質和特點安排授課教師和設計教學方式,設計了AB和C課雙課程制度,增強新工匠培養質量;三是“雙技能”強業務,即手工制作技能和電腦輔助技能,增強新工匠業務水平。四是“雙平臺”強動力,即融合校內外辦學資源,搭設學術技術交流平臺和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增強新工匠培育動力,提升師生創新創業水平。五是“雙融合”“強素質,即新設計與老工藝,企業精神、工匠精神與校園文化相融合,增強新工匠的綜合素質。
(二)“四定四準”聚焦能力發展
一是定崗位精準發揮特長,由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初定一個企業崗位做好學習準備;二是定企業精準聯動育人,由大師工作室根據學生發展意愿優選合作企業進行結對培養;三是定師父精準提升技藝,由結對企業按照一定的方式考核為學生明確一名企業技術骨干作為師父開展帶徒;四是定導師精準協調指導,學生進校1個學期后,校內專任教師一對多與學生建立導師關系,在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發展、做好學習計劃、指導畢業設計等,協調學生與企業、與師父的關系,確保培養質量。
(三)“三師三徒”聚焦素質提升
學徒制曾一度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世代傳承的人才培養機制,有著嚴格的禮儀規范。現代學徒制的利益相關者就是一種具有師徒關系的思想聯合體, 現代學徒制旨在營造一種基于技術技能傳承和職業精神培育的師生共同體環境。大師工作室根據個人意愿,師父面談考核的方式,建立一對多的現代師徒關系,并舉行隆重的拜師儀式,教師和學生拜民間大師為師,并確立了“三師三徒”即“拜師、學師、謝師”、“收徒、教徒、出徒”培養和考核機制。一方面是通過拜師儀式感來增強各自使命感,正式確立師徒關系,便于建立后期長效穩定乃至終身協作機制。另一方面師父確立收徒和出徒標準,保證技藝有效傳承;徒弟在掌握本領后,要首先學會為師父創造價值答謝師父,培育良好的德行和感恩意識,學會以德立身。
大師工作室作為現代學徒制運行的有效載體,通過發揮其資源集聚、產品研發、產業服務、成果轉化等多重功能,鏈接行業企業能量,集中著力于手工藝人才培養,形成了大師、教師、學生(學徒)利益和發展共同體,為民族民間手工藝傳承和創新發展和培育產業后備人才探索了有效途徑。(作者單位: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