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泳


摘要:隨著我國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以及經濟市場的飛速發展,我國消費市場已正式邁入新消費時代。同時,消費規模的不斷增大、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消費模式的加快創新,都顯示著我國消費需求已從促進我國經濟增長轉向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上來。但就目前形勢而言,我國消費市場在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時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文章從國際角度、地區政策、城鄉差異三個維度出發分析了我國消費市場上的幾個問題,并提出了三個建議措施。
關鍵詞:消費需求;經濟;高質量發展;措施
一、引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已正式進入消費市場新時代,消費需求已成為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政府已明確清晰的確定了我國“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升級”的戰略部署。在這種背景下,消費需求提質升級、消費結構加快改革、消費需求提高意愿、消費模式積極創新是我國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
二、新時代消費需求的新發展
(一)我國消費需求市場的發展現狀
從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情況來說,如表1中數據所示。消費需求一直在刺激我國經濟增長,短短五年,我國社會銷售品零售規模從2014年的271896.1億元到2018年的380986.9億元,五年整體增幅達到了40%以上,同時,我國消費零售增速還一直處于持續增長趨勢,甚至2014~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增幅始終維持在兩位數上,僅在2018年放緩至4.02%。
從我國消費需求市場結構來說:第一,近幾年來,居民人均食品、衣著等日常物質消費占比增幅相對降低,而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等服務型消費支出占比增幅則相對在提高,說明我國新時代消費需求消費結構有一定程度上的變化。第二,結合所有消費支出占比,發現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型消費比重逐漸增加,說明我國消費需求逐漸從日常物質型消費轉向為服務型消費,經濟增長逐漸奔向高質量發展。
從我國消費需求模式來說,我國傳統的消費模式一般為百貨等線下消費形式,但隨著我國互聯網時代的崛起,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開發應用,新業態新模式逐漸加快發展,線上消費市場已經成為我國消費需求主要新模式,近幾年來,我國新型消費需求線上模式之一的郵購及電子銷售商品銷售額在2017年為7588.12億元,是目前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種類中增幅最大的一種模式。由此可見,我國消費需求模式也在不斷更新,新模式層出不窮,引領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當前我國消費需求市場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我國消費需求市場現狀來說,新時代消費已經從規模、增速、結構、模式四個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擴大消費需求,從而間接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但在國際角度、地方政策、城鄉差異等維度方面,我國消費市場在擴大需求時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從國際角度來看,2018年世界平均最終消費率約為77%~79%之間,據統計,雖然我國最終消費率從2013年的50.3%上升到了2017年的53.6%,但仍然與世界平均最終消費率存在較大差異,其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國內外部分商品價格差異較大,導致國內部分消費外流,如出現了國內“代購”職業、境外旅游的火熱等現象;第二,我國對國際旅客的吸引力不足,在2018年外國人入境游客僅3054.29萬人次,而我國出境人數達到了 16199.00萬人次,差距有5倍之大。
從地方政策來看,雖然我國消費市場新模式層出不窮,但在地區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受限,主要原因是現有的服務、監管等方面對消費新模式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限制,如某些電商、物流等企業的網絡未覆蓋全部的西部偏遠地區。
從城鄉差異來看,如表2中數據所示,在2013~2017年期間,我國城鎮居民消費增速始終高于農村居民消費增速,其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城鄉收入差距較大、農村居民消費途徑相對較少、農村居民社會保障體系較城鎮居民福利保障體系來說待完善;二是城鎮居民桿杠率較高,如住宅、教育、娛樂等方面造成消費需求較農村居民消費需求高。
三、擴大新時代消費需求以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積極發展新消費,改善經濟結構
消費是生產的終點也是生產的起點,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是目前我國擴大消費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國應積極在“實物消費、服務消費、農村消費”等多個領域基礎上發展“新消費”,使消費規模以及增速有所增加的同時引導生產向更高層次發展。充分把握年輕群體的消費性格,積極推動網絡消費、智能消費等多元化新興消費需求,從而提高服務型消費比重,實現改善經濟結構的目的,穩定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高質量商品與服務
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影響著需求,在擴大新時代消費需求時,我國也應該加快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求更快更好的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商品與服務。一方面圍繞我國消費與中等收入主力群體的需求,制定個性化、匹配化的產品,以符合我國消費者的生活需求,激發消費潛力,促進我國供給端與消費端和諧共同發展,達到在降低消費外流的基礎上吸引國際消費的目的。另一方面,我國應放寬新業態新模式的許可限制,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證發達地區供需正常發展的同時,縮小企業在西部等欠發達地區的政策差異,從供給端提高消費流通及消費需求,成就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完善社會制度,增強居民消費意愿
社會保障是居民消費的前提與基礎,一方面,我國應加大對社會保障體制的建設力度,完善我國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住房等方面制度,落實城鄉居民各項就業扶持政策,通過社會福利保障以及收入途徑提高城鄉居民增加即期消費的意愿,穩定居民消費信心,縮小城鄉消費差距;另一方面,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消費渠道,支持發展網絡零售、無人零售等模式,通過政府與企業合作建立制度,推動農村渠道的消費需求,增強居民消費意愿,從而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尹世杰.消費經濟學(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6).
[2]尹世杰.消費力經濟學[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01).
[3]尹世杰.中國消費結構合理化研究[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04).
[4]何利松,范海霞.“新零售”:一種嶄新的消費拉動模式——杭州“新零售”現狀、趨勢與對策[J].杭州學刊,2018(04).
[5]王安孜.擴大新時代消費需求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8(12).
[6]潘紅虹,馮楠,楊平宇.新時代背景下馬克思消費思想的啟示與應用[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08).
(作者單位: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