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棟
摘要: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我國新舊動能轉化和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縣域經濟如何蓬勃、健康的發展成為廣泛關注的熱點。文章以山東省棲霞市縣域經濟發展為例,通過分析棲霞縣域經濟的發展現狀,探究產業轉型中棲霞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問題,為棲霞縣域經濟健康發展、轉型和升級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棲霞;縣域經濟;產業轉型;特色產業
一、引言
縣域經濟指的是,在縣級行政區劃的范圍之內,以縣市區為核心,向周邊村鎮輻射的一種經濟體系。在這樣的經濟體系中,縣市區承載著區域內社會、經濟和環境資源統籌分配的任務,而周邊村鎮作為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種植、深加工和鄉鎮企業發展等方面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縣域經濟體系健康、優質地發展,不僅直接增加了本地區居民可支配收入,還豐富了區域內財政收入,促進了區域資金快速累積和區域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有利于當前我國實施的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在構建以城市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本文將以山東省棲霞市為例,通過探討當前縣域經濟體系發展的現狀,進一步分析制約縣域經濟的相關因素,并為縣域經濟體系的轉型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二、棲霞經濟發展現狀
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49.9億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1.2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4.5%;國、地稅稅收為14.8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92 %。縣域經濟加快發展,主導產業貢獻份額提高。工業經濟稅收主導作用明顯,其貢獻率占全市總量的59.8%;服務業發展速度加快,質量逐漸提高;旅游產業凸顯活力,僅牟氏莊園門票收入連續三年超過千萬元,全市年累積接待游客700萬人次,突破旅游總收入9億元大關;金融保險、商貿物流業蓬勃發展,骨干企業帶動能力增強,各企業趨利避害、加快發展。
棲霞是山東省著名的農業大市、果業大市,是煙臺蘋果的核心區和主產區。作為“中國蘋果之都”,在蘋果栽培方面有上百年的歷史,現有蘋果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年產量超過200萬噸,占全省蘋果產量的19%,種植面積、綜合服務、品種質量等6項指標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全國第一。“棲霞蘋果”2009年被國家商標局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先后獲得“全國優質蘋果生產基地”、“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市”、CCTV“十大魅力農產品”、“全國現代蘋果產業10強縣(市)等諸多榮譽稱號。
三、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觀念落后
當前我國縣域經濟最普遍的問題就是思想觀念落后。主要制約因素有:第一,主觀能動性較差。惰性較為嚴重,項目依靠上級分配,資金依靠財政調撥,缺少勇往直前、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精神,在當前創新盛行的社會,企業依然墨守成規,無法掙脫落后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束縛,無所作為。第二,不能準確、有效的利用市場進行運作和管理。由于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部分縣級企業依然存在計劃經濟思維,無法準確獲得市場信息,也無法準確了解市場需求,從而導致了路子窄、辦法少。第三,眼光不開闊。無法從大局著眼,只是關注自身發展,發展觀念無法和市場經濟相匹配。
(二)產業結構亟待調整
我國縣域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表現在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布局不合理。主導產業難以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另外,協作配套設施水平相對落后,直接導致了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缺乏競爭力。此外,我國大多數縣級行政區工業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企業數量多但是規模小、科技含量少且產業層次低等突出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到市場競爭力的問題,縣與縣之間產業結構基本相同,經濟發展盲目追求全面,無法正確認知自身特色,也就無法突出自身的優勢。
(三)投資主體的結構和資金制約了縣域經濟發展
當前縣級投資結構仍以銀行信貸和政府投資為主,民間投資雖躍躍欲試,但是其積極性還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所以投資主體結構的單一,使得縣域經濟在發展無法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
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政府引導的作用
明確縣域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行動計劃,加強縣域經濟和中心城市之間的協同聯動機制建設,促進縣域經濟在更廣闊的空間中獲得競爭優勢。農業問題一直以來是我國各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縣級政府應著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關注園區建設、農產品加工、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關鍵領域。縣級政府應強化落實規劃先行的發展意識,不斷優化功能布局,大力發展區域內優勢項目,保持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和富民產業地位不動搖,深入貫徹、落實產業鏈提升計劃,推動優勢產業逐步向高端轉型、市場向高端拓展。依托棲霞蘋果產業,拓寬發展道路,優化空間布局,發展以蘋果為核心的特色優勢產業,開展蘋果文化節和蘋果觀光項目。
要突出重點,大力扶持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做強做大,盡快形成一批綜合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另外,要特別關注縣級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積極引導和鼓勵民營資本采取獨資、合作和持股等形式,參與企業重組,使企業能夠在多領域、高層次上擴大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促進民營經濟形成行業氛圍、產業規模、領域特色和重點產品品牌。
(二)依托資源和市場,加大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力度
要抓住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的歷史機遇,立足縣域資源,加大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要通過發展服務業,拉動內需,促進消費,拉動就業,切實加深對發展縣級服務業意義的認識,逐漸推進拉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傳統農業的轉型也應引入工業化的概念,通過工農業和城鄉結合發展縣域經濟。
完善和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體系。進一步提升農村信用社服務能力,探索建立多元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發展形式多樣,產權多元化的信用擔保機構。此外,政府投資和金融信貸也應進一步傾向縣域經濟發展。
(三)更新觀念,加大經濟開放力度
要進一步打破狹隘的地方主義和小規模的落后思想,關注大局,逐步樹立一體化經濟理念,促進多領域經濟的全面開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拓寬投資渠道,有效整合利用內資和外資,促進資源的轉化,加強縣域特色產業,結合園區建設、中小企業升級改造,實現以項目為載體,企業為主體的發展方式。
(四)充分借鑒發展經驗,創新經營模式
“小商品,大市場”模式。所以,在經濟轉型中,要充分發揮創業進而帶動就業的作用,大力培育市場主體,逐步促進和完善市場體系,以促進城市化的發展,創新營銷網絡以促進經濟發展形式和產業集群的發展。另外,注重以差異化促進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和文化創新的驅動。發揮現代農業園區技術整合,產業整合,創業平臺和核心輻射的作用。引導貧困農戶發展特色產業或入園創業就業,參與園區建設,分享特色產業收益。
參考文獻:
[1]煙臺市統計局.煙臺市統計年鑒[M].2017.
[2]山東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山東省統計年鑒2017[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3]閆坤,鮑曙光.經濟新常態下振興縣域經濟的新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2).
[4]晏德明.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黨政干部論壇,2004(02).
[5]戰顯釗.利用區域特色品牌探究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以山東省壽光市為例[J].北方經貿,2018(04).
(作者單位:棲霞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