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


摘 要:本文通過創新“三共三享三自主”人才培養模式,“五位一體”打造“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將創新創業融入專業培養全過程,并通過形成的產業人才評估體系,大數據分析人才能力,最終實現創新人才培養。
關鍵詞:高職院校;物聯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創業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83229)。
物聯網是我國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重慶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重慶市正“努力將重慶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聯網產業高地”,物聯網產業將呈井噴態勢,應用技術人才需求巨大。物聯網產業具備獨特的“服務”特點,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較強的行業新技術新模式適應能力并與時俱進,對個人行為習慣、職業素養要求較高;物聯網產業新、技術快,關鍵技術與具體行業應用深度結合,對從業者的專業技能更新、遷移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物聯網產業的生命力在于發展與創新,全新的商業模式和思維方式將層出不窮,這是高職從業者實現職業生涯跨越式發展的良機。當前,在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主要存在“三重三輕”問題:
1)學生管理重“查堵”輕“導促”,學生職業素養難以滿足從業高素養要求;2)課程教學重“傳授”輕“引導”,學生學習能力難以滿足多行業應用要求;3)實踐訓練重“操作”輕“創新”,學生創新能力難以滿足行業多模式發展要求。
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們提出了“三共三享三自主”新模式。新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觀和多元智力理論為基礎,立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和行業企業需要,以服務學生發展為宗旨,將“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求”的質量目標融入人才培養模式中,全面提升物聯網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
1 五育并舉,創新“三共三享三自主”人才培養模式
與中移物聯網、華為等企業深度合作,建立產教融合命運共同體,通過打造物聯網智慧城市產教融合板塊、成立ICT產業學院等方式,校企共同投入、共同建設、共同管理、互享資源、互享人才、互享成果,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實施學校育人政策,鼓勵學生參加個人勞動、實訓室管理與維護、社工等公益服務,組織學生參與企業勞動實踐,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
以“自主管理”機制為基礎,外在構建“課堂內外全時段、教室內外全地域、輔導員教師全主體”的自主管理新環境,內在強化教師與輔導員的引導作用和育人方式,引導學生把外部控制命令自覺的轉化為內部控制命令,實現學生由被動管理向自主管理的轉變,規范學生行為習慣;以“自主學習”方法為抓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改造教學全鏈條環節,實現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樂趣、學有成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專業技能的內化、運用和遷移能力,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以“自主發展”平臺為保障,依托國家級工作室、重慶市物聯網產業協會、華為、中移物聯網等優勢資源,構建校企融合的創新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技術應用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訓練,形成物聯網思維,注入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實現創新型、發展型、復合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2 構建“平臺+模塊”課程體系,滿足創新性人才成長需求
2.1 “五位一體”,構建專業群課程體系
專業群秉承集典型崗位(群)、崗位能力、平臺+模塊、教學資源、技能證書等五要素的“五位一體”思路建設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通過分析物聯網產業鏈,調研典型崗位,分析各崗位所需的通用能力和專業能力,并與對應技能等級證書考核要求結合,打造平臺+模塊。公共基礎平臺和專業群基礎平臺實現對學生通用能力的培養,同時作為基礎平臺,支撐各課程模塊對相應崗位專業能力的培養。
2.2 構建“平臺+模塊”課程體系,開設個性化定制課程
專業群全面實行“大專業進、小專業出”,群內各專業第1、2學期共享公共基礎平臺和由《電工技術》、《電子工藝技術》等8門課程構成的專業基礎平臺,第3、4、5學期則根據各專業定位,選擇三個崗位課程模塊作為核心教學內容,其他崗位課程模塊中的課程作為本專業的拓展延伸選修課。此外,設置競賽模塊、創新模塊等特色模塊,豐富學生的學習選擇,滿足個性化成長需求。如圖2所示。
2.3 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學過程
每學期的學習模塊緊扣創新創業理念,按照功能分為學期初、學期中、學期末三個階段:
1)學期初,根據每個模塊內課程的具體要求,組建該模塊教學團隊,團隊根據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從物聯網創新創業案例大數據中找出一個與本學期教學內容匹配的項目,對項目中包含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進行合理拆分,并對應到各門課程的教學項目設計中,由于每個知識點技能點在項目中出現的時間順序不同,因此需要將這些知識點技能點合理的安排到各門課程的教學進度表上。
2)學期中,利用教學互動平臺收集學生各門課程的學習數據,形成學生檔案大數據,通過數據分析,給學生推薦適合其發展的崗位。學生能基于同一個項目,在不同課程中體驗不同的崗位角色,在學習中加深對各個崗位的認識,挖掘自身的職業潛能,逐漸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同時,學生需要結合本學期學習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制定期末創新創業實訓方案,并在教學進程中不斷的修改完善該方案。
3)學期末,教學團隊將邀請企業專家,從學生的創意中選出有孵化價值的進行創新創業實訓(如果數量不足,由老師根據學生情況提供半命題或全命題項目作為補充),提供創意的學生自動進入該項目,并根據自己的定位承擔相應的崗位工作,如果該學生本身不具備項目負責人的能力,那他將為自己的項目尋找合適的項目負責人,并協助項目負責人發起招聘啟事,通過面試、獵頭等方式招聘公司其他崗位成員。其他學生結合大數據分析給出的崗位推薦,以及自身的興趣和能力進行崗位選擇,對心儀的公司投放簡歷,發起職業申請。學生不僅可以通過組織團隊完成項目的孵化,還可以在實訓過程中了解如何創立公司,如何尋找合適的創業合伙人,以及學習招聘,面試等創業知識。整個過程教師團隊將全程協助學生團隊進行過程把控,加強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
3 形成產業人才評估體系,大數據分析實現創新人才培養
建立物聯網產業人才數據分析和能力評估云平臺,建立人才畫像,構建學生學習軌跡圖, 通過每學期貫穿于課程的創新創業實訓中學生承擔的工作和取得的業績,形成學生創新創業大數據;通過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學工活動等得到的社會評價,形成學生課外實踐大數據;將三個數據整合,最終形成學生個人檔案大數據,結合產業人才需求能力標準,對學生能力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給出指導學生職業發展道路和職業生涯規劃及成長建議,引導學生及時改進,使學生對職業成長道路有清晰的認識,助力學生專業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