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雅
摘 要: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內蒙古,開展視察磋商內蒙古脫貧攻堅戰工程建設情況,強調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利用當地特色資源,打造村集體經濟發展平臺,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本文集中分析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扶貧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內蒙古;脫貧攻堅問題;解決方案
隨著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內蒙古積極探索鄉村發展道路,以黨組織引領人民群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總體目標,依托綠色農畜產品、生態旅游的特色產業優勢,在黨組織的代領下,結合當地特色,通過壯大村集體經濟扶貧方式,將貧困群眾組織結合起來“抱團發展”,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向,可以發展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業,不能發展旅游業的就發展農畜業,集中為貧困農戶創造脫貧致富平臺。在內蒙古脫貧攻堅過程之中雖然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是一些薄弱環節仍需加強,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讓內蒙古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為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作出貢獻。
一、內蒙古脫貧攻堅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
內蒙古作為農牧業大省,其收入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農牧業收入,內蒙古是一個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其大部分位于丘陵和干旱地區,特別是現在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氣候“十年九旱”,自然災害頻發,農畜牧業生產面臨挑戰。如果農民靠養殖或者游牧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那么受到氣候、市場風險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對于一些重度貧困地區,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發達,人民缺少養殖、牧畜等先進技術,農畜產品常常出現滯銷或者低價銷售等情況,若是再遇到自然災害,更容易重新返貧,給脫貧攻堅帶來巨大的挑戰[1]。二是農民大多數會前往城市打工,在農忙時節在回來農作。但是在現行戶籍制度下,農民在外長期就業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加之許多年輕人出外打工之后也不愿意再回來,造成村里留守兒童和老人居多,產生農村勞動力不足等問題。三是留守的老人、兒童、殘疾人士等只能依靠一些國家相關的貧困補助進行生活。隨著我國基本保障機制的完善,殘疾人士、老齡老人等除了有專項的補助之外,還對其提供類似守林員、保潔員等公益性的崗位,為其提供額外生活來源。
2.欠缺基本保障
一是醫療保障的薄弱。在我國不斷提升基層醫療保障措施的大環境下,雖然內蒙古醫療保障水平總體得到了提升。但是地域偏遠、相對落后村莊中仍然存在醫療意識不強、衛生設備不完善等問題,甚至有些地方呈現疾病低齡化、終身化的特點,健康扶貧成為內蒙古脫貧攻堅的一大難點。二是住房安全保障的薄弱。由于內蒙古主要還是以游牧為主,在建設異地搬遷安全住房的時候,居民集中,導致周邊環境遭受破壞,牧民不得不選擇更加遙遠的地方進行放牧。三是飲水供應保障的薄弱。隨著內蒙古水利工程的建設,水源來源大多是采用地下水,但是由于近幾年的飲水使用,加之自然環境的惡化,有些地方低下水位下降,飲用水量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四是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有些村莊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修建的公路過窄或者無法修建公路,導致村莊機械化作業不高,村民出行困難,這些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2]。
3.沒有充分發揮集體經濟帶動效應
從我國實施精準扶貧政策開始,雖然幫扶精準度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在扶志、扶智方面還存在不足。有些地域相對落后,農民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依然存在“等、靠、要”的懶漢思想,甚至還有一些酗酒、賭博等陋習。這些貧困地區缺乏科學計劃、缺乏先進技術、缺乏自我創造能力,不能依靠自身實現勤勞致富,寧愿將土地流轉給承包集體,自己拿著一點承包費,也不愿意通過自我勞動獲得經濟來源,這類人員即使外出工作也無法獲得與其他人相等的收入。
二、扎實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政策建議
1.科學合理規劃,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
產業發展是扶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礎,內蒙古貧困群眾在發展中要繼續解決貧困問題,就需要不斷提高特色產業發展,如農副產品、牛羊養殖等。可以通過大戶帶動小戶,黨組織引領貧困戶的發展模式,不斷深化貧困群眾的種植技術、養殖經驗、農作物選種、牧種改良等方面,培育當地農產品和畜牧產品的主導品牌和特色,引導全村乃至全區群眾共同賺錢。黨組織還可以推廣和利用農村電子交易平臺,發展農業采購,根據本地區大型企業的技術和市場效益,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增強農產品生態標簽的價值和影響,提高農民和農民的收入。如蘇尼特左旗深入落實草畜平衡、草原生態獎補和春季休牧政策,牧業年度牲畜總頭數控制在113萬頭只。深入實施“減羊增牛”戰略、“南牛北羊”產業布局,打造規模化智慧家庭牧場3處,標準化畜群穩定在2800群。85萬只蘇尼特羊納入政策性保險范圍,參保率達90%。與杭州竹石生物技術公司合作建設蘇尼特羊基因數據庫,完成全基因組測序、同源分析等工作。引進優質肉牛200頭,肉牛養殖規模達12.58萬頭。實施蒙古牛和蘇尼特雙峰駝地方良種保護工程,鑒定蒙古牛300頭、雙峰駝1060峰,發放雙峰駝良種補貼58萬元。持續創建蘇尼特羊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核心區區域公用品牌,養殖與加工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順利通過國家驗收,確定蘇尼特羊技術標準47項。
2.建立穩定機制,凸顯鄉村經濟特色
自我國脫貧攻堅以來,政府和社會各界在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促進了減貧目標的實現,到2020年脫貧攻堅的決勝階段,隨著財政壓力的不斷加大,運動式扶貧將難以持續。因此,如何提高貧困戶自我脫貧致富能力,預防再次返貧情況的發生,是之后扶貧工作的重點。這就需要各地區各部委要同時規劃,建立長期穩定的扶貧、扶志、扶智機制,防止貧窮再度發生,鞏固減貧成果,為脫貧攻堅標準化、法制化和制度化提供基本資源[3]。
內蒙古可以根據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堅持“一村一特色”,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產業。如蘇尼特左旗始終把重點項目建設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嚴格落實旗級領導聯系重點項目建設責任制,特高壓風電項目扎實推進,芒來露天煤礦一期500萬噸項目取得國家能源局核準,大唐鼎旺煤化工項目建成試車。研究論證“一個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十大文化旅游符號”區域資源定位,確定“羊名天下——蘇尼特左旗”旅游宣傳口號,旅游路網建設穩步推進,“牧人之家”提檔升級,舉辦了“吉魯根”蘇尼特文化藝術節暨壽星老人集體祝壽那達慕等民族文化活動,旅游吸引力和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統籌推進藍天碧水凈土行動,嚴格執行河湖長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并進。
3.堅持群眾主體地位,自辦產業量化經營
在脫貧攻堅戰中,黨和政府要負起協調統一的責任,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貧困群眾才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人”。黨和政府要充分發揮領導作用,依照村的實際情況做好發展規劃,在確定發展的經濟特色的時候,黨組織要組織群眾做好產品銷售渠道。黨組織需要構建網絡、地方三方結合銷售路線。黨組織要以周邊縣城、市區等擁有消費能力的地方做好銷售渠道;同時,也要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在網絡上進行售賣,以天然、綠色、無污染為主,打造健康品牌,吸引全國各地的消費群體進行購買,提高集體經濟。
隨著“黨組織+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產業模式的實施,層層落實各級書記職責,讓黨務工作者深入一線,切實了解當地地理環境與人民需求,實施“一村一特色”的集體經濟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特色,幫助農戶走出貧困。黨組織要做好“領頭羊”工作,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搭建促銷平臺,幫助農戶擴寬銷售渠道,打造綠色環保品牌,以促進集體經濟的增長。隨著我國脫貧攻堅進入最后決勝階段,內蒙古要全面把握脫貧攻堅問題以及解決措施,以集體經濟為中心,幫助當地農戶擺脫貧困,實現全面小康總體目標。
參考文獻:
[1]魏后凱.西部大開發總體思路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9
[2]郝時遠.中國民族發展報告2018[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8
[3]范恒山.城鄉聯動實現鄉村振興[J].宏觀經濟管理,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