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五千多年的豐富歷史。其不僅僅給我們留下了優秀的傳統文化,人土風情和各種各樣的傳奇故事,還為我們留下了數之不盡的文物。所謂文物就是人類文化而留下的一種印記,是我國歷史發展和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所在,體現著我們歷史上的先輩所改造的世界。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文物的存在往往極具隱蔽性,必須通過文物的鑒定而揭示。隨著近幾年科技的發展,考古手段也隨著科技的進步一并進步,大量真假難分的文物流入市場,導致了文物鑒定出現了一些問題。
關鍵詞:文物鑒定;現狀;法律制度
隨著科技的發展,考古這一行逐漸興起,文物市場也隨之越炒越熱,文物所能帶來的金錢也就水漲船高,因此不少人看到了其中的利益,做起了文物倒賣的生意。幾年前的一個假金縷玉衣與假鑒定而帶出的一起巨額貸款詐騙案更是驚呆了眾人的眼球。事實上,這種起來很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文物市場中卻十分常見,文物鑒定行業的混亂可見一斑。這些現象不得不讓人進行沉思:為什么加文物的主管部門對文物市場的種種漏洞視而不見?為什么沒有一個有效限制文物市場亂象的法律?是有法不依?還是執法不當?本文將就文物鑒定的現狀以及現在的文物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進行一個分析。
一、文物鑒定的現狀及問題
文物鑒定行業的混亂并不是僅僅由一個方面所引起的而是一個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產生的一個巨大問題 。在我看來,不過按照這樣的形式發展下去,中國文物市場的未來堪憂。
1.文物鑒定的現狀
首先,我們要先弄懂什么是文物鑒定。在我看來,文物鑒定主要是對一個文物的時代、真偽等等方面進行一個辨別,且對于人類的一個發展史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而文物這一特殊的物品對文物鑒定這一行業提出了一個比較高的門檻,那就是文物鑒定者必須具備很強的專業性。部分文物必須有部分專業的研究者才能辨別。但是目前文物鑒定市場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即辨別文物的部分機構和專家職業操守出現了問題,他們所出具的文物鑒定結果與實際情況并不相符,甚至與賣家溝通,出具一份假的鑒定結果,從而導致收藏家錯把魚目當珍珠。近幾年,隨著炒“文物”風潮的興起,虛假文物鑒定越來越普遍且涉案金額大部分較大。
2.問題出現的原因
我個人認為是假文物鑒定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利”。一般來說,市場中文物鑒定的費用是文物本身價值的10%,這也就意味著文物所賣出的價格越高,鑒定師所能拿到金錢就越多。同時有部分把不法分子投機取巧,與拍賣行或者鑒定師相互勾結聯合欺騙消費者。其次就是政治方面同樣存在著一些問題。國外的政府有時也會參與到中國的文物市場當中,比如說,90年代末,韓國政府投入資金高價收購我國青花瓷,青花瓷市場也就隨轉船高,原本只有數千元甚至幾百元的青花瓷被輕輕松松炒至上萬。最后同樣有拍賣行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與媒體聯合炒作。對于收藏家而言,一個合心意的文物難以遇到,自然而然會為之投注千金。而他們獲取文物的主要場所便是在一些古董店鋪撿漏或者拍賣行的拍賣。而這時拍賣行和媒體相互溝通就能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例如,上海市的一家拍賣行就曾將甲骨文炒至400多萬的天價。
二、文物鑒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分析
文物交易非是近代才興起,其概念始于春秋末期,發展至今已達到一個高潮階段,雖然這一行為早已存在,但是它的相關法律卻并不成熟。在我看來,有關文物鑒定的法律制度的發展可以以20世紀80年代為中介線的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文物的建立的對象主要為古代文物,即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的文化遺跡和文化遺物。而在這一階段,文物鑒定只是辨別真假并無等級之分,且國家政府并未頒布有關文物鑒定的法律法規或任何法律文件。直至1961年《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的頒布拉開了文物相關的法律體系建立的帷幕。此時文物相關的法律才初步建立,文物鑒定法律制度更無從談起。
在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進入了文物鑒定法律制度構建的起步階段,發展至今日,但是仍然可以說,我國仍然沒有一個完善的文物鑒定法律體系。目前我國法律體系中與文物鑒定有關的法律規范文件主要包括《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文物藏品定級標準》等十余部。但是這些法律法規或行政規章制度大多建立在對國家所有文物鑒定的基礎上,對個人和集體所有文物的鑒定很少涉及,甚至可以說并無涉及。不管鑒定專家的培訓和資歷,鑒定的程序和標準,法律的監督和責任等區域更是一片空白。而也正是因為沒有嚴格的鑒定主體制度,導致了鑒定機構未經登記注冊就已經開展鑒定業務,部分專家也未經正規的專業教育或培訓就可以從事文物鑒定工作。我認為文物鑒定法律制度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立法缺失,執法疏忽,鑒定主體制度不完善,鑒定程序和標準的混亂。法律責任的缺失和法律監督的不穩定。
那么該如何對文物鑒定的相關法律制度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入手。先是關于立法,但有大部分人認為我國文物鑒定出現信用危機、市場混亂的根本原因是鑒定人員的道德問題,而非是因為立法的缺失。但是我認為,部分鑒定者的道德缺失有很大一部分歸根于沒有一個約束人們內心的法律。因此,一部統一的專門的文物鑒定法,對文物鑒定的主體、程序、標準以及責任都做出一定的約束和要求,這就需要我們以《文物鑒定法》為中心建立一個文物鑒定的法律體系,同時在佐以加強文物鑒定的職業道德和配套制度的行為。當立法相對完善以后,執法也必須隨之跟上。首先就是要加強行政監督,提高工商登記的門檻。無論是拍賣行、銀行還是單純的文物鑒定所,只要其中存在文物藝術品鑒定這個項目,就需要有足夠的資質。這一資質并不是通過一個文物鑒定的速成班就能得到的。目前國內沒有人能夠監督鑒定專家與機構,也就是說考核這一問題尚未解決。因此在后續的發展中,除了對鑒定專家的鑒定資質做好審核之外還要對他們的一些先定行為有所監督。對于市面上的一些玩忽職守弄虛作假的行為,一旦發現必須嚴懲,從而提高文物造假所要承擔的風險和責任。其次,要建立一個民間文物交易跟蹤的數據庫。目前國家僅僅支持民間收藏者在自愿的基礎上,向國家文化部門登記自己的收藏品,從而方便了國家對于文物的鑒定,保護,修復等方面進行指導。但是這種倡議在執行力度上并不夠。要是想更加準確的實現對民間文物的監測,同樣需要輔佐一些技術性手段,比如說建立一個民間文物交易的數據庫。這樣就將文物轉變成了一種特殊動產,經鑒定的文物每一步交易都在監管部門的監督下,即對文物進行物權登記。這樣便于提高民間文物鑒定的準確性,避免文物詐騙的事情頻發,涉及文物的糾紛也會相應減少。最后就是加強文物鑒定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國鑒定人才的培養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一種為各高校培養出的高材生,另一種即文博部門對已從業的文博行政部門干部的定期培訓。我國在鑒定行業上人才極度缺乏,現在的人才和鑒定技術都無法滿足快速發展的文物交易市場。如何建設專業合格的文物鑒定師,如何對其進行考核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同時除了提高人才之外,也要提高鑒定手段。目前我國的文物鑒定方法主要是以鑒定師的經驗或者是觀察來判斷這個文物的時代、地域等。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造假技術層次不窮,眼力再好的專家也難免會有出錯的時候。所以我們不能僅僅需要提高專家質量也需要加大對技術研究的投入,通過一些科學手段來辨別文物的真偽。
三.結語
文物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稀缺文化遺產,對一個國家和民族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貨真價實的民間文物在數量上并不多,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這就造成了古董文玩越炒越熱,這一市場所能帶來的利潤越來越高。所以才會出現許多人鋌而走險,弄虛作假,對文物進行虛假鑒定。就目前而言文物鑒定市場發展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人才培養的或缺以及資本的沖擊而導致的市場混亂等一些問題也亟待解決。
參考文獻:
[1]李曉東.文物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2]任杰.唯物史觀視野中的文化與制度變遷關系研究[M].背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俄軍.文物法學概論[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上官弘文(1967--)男,漢族,河南魯山人,本科學歷,許昌博物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