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慶玲
摘 要: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我國社會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想這一矛盾得到有效解決,就應重視對于農業供給側結構的改革。要將這一難題解決,應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其本身也屬于鄉村振興的主要路徑。面對現階段農業發展面臨的難題和困境,我們應對于農業產業融合的動因進行進一步分析,使其可以有利于產業融合動力機制更好的得以應用,發揮其經濟效應,促進農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產業融合動因;效應
我國要實現農業發展質量提升,培育鄉村發展的新動能,需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可見,農村產業融合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近些年來,我國農業實現突破性發展,促使農村產業得到有效的融合,實現了國家對于鄉村振興的要求。本文是針對農業產業融合定義、農業產業融合的理論研究現狀、鄉村振興視角下的農村產業融合動因以及效應分析過程,通過其了解農業產業融合產生的經濟效應,使得農業產業融合得到更加良好的發展。
一、產業融合定義
產業融合主要是放松管制制度以及技術的創新,主要是產生在產業交叉處或是邊界的技術,使其不斷融合,可以將原來產品市場需求以及原有的產業產品基本特征改變,進而促使不同企業之間合作關系也出現極大改變,使產業界限變得更加模糊,甚至需要相關部門將產業的界限進行重新劃分。而農村產業融合多是指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將這三者實施融合發展的過程[1]。
二、關于農業產業融合的理論研究
與農業產業融合相關的理論研究主要是產業融合理論,多數學者在農業產業融合動因、基本特征、經濟效應、內涵、融合發展模式等方面研究較多,而針對農村產業融合動因及效應大多是針對理論的研究,其缺乏實證以及數據支持。而在我國,農村產業融合在不同區域探索以及實踐已經有顯著效果,例如現階段已經產生的鄉村旅游、產業集聚區、產業鏈延伸、互聯網+農業等融合發展的模式,鄉村振興經濟效應也卓見成效[2]。制度經濟學理論的關鍵部分在于交易成本理論,交易成本主要內容有議價成本、搜尋成本、信息成本、決策成本、監督以及違約成本。有經濟學專家曾經提出,交易成本理論需以經濟活動中的非生產性成本為研究對象,而分工深化,交易活動頻率增多,規模不斷增大,可以利用成立組織的形式,將交易成本降低,進而可以達到規定范圍內的經濟效益。因為交易主體的理性以及投機主義相關行為,交易主體需努力促使交易成本降低,爭取最小化,交易主體多是以合同契約或是制度,使其達成長期合作組織的關系,通過本關系達到將交易成本減少的目標。
三、鄉村振興視角下的農村產業融合動因
1.技術原因
時代發展,新型技術不斷出現,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技術在我國不同行業的逐漸普及以及滲透,為我國的農業產業融合奠定基礎,同時也提供了專業的技術方法以及載體。而生物技術的應用以及發展,使得我國的農業技術發揮取得很大效果,使得農業經營、管理以及生產方式產生變革,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得到巨大提升。將農業發展與文化以及信息實施有效融合,進而形成新業態,例如休閑農業、生態農業、創意農業以及智慧農業,也在近幾年來出現了電商平臺、訂單農業、產地直銷等農業新興發展模式。技術的不斷創新以及逐漸滲透擴散,產生顯著溢出效應。由于產業技術的相關創新,就會使其他相關產業也得到技術的擴散以及滲透,保障了技術創新的正外部性,由此可見,新型技術或是技術的創新應用會產生外溢效應,為農業發展的產業融合奠定技術支持[3]。
2.政策扶持的原因
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其內在動因可以利用交易成本的理論進行解釋,農村第一以及第二產業融合的發展,可以形成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資源可以得到優化配置,保障農產品的產品品種以及結構得到升級。農業產業融合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比較放松環境以及氛圍,其中放松管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產業發展通常會與國家政策環境密不可分。在我國,農業發展同樣如此。政策的有利扶持,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積極發展。與產業化發展相比,農業產業融合應更需政府的大力支持?,F階段,我國的農村產業融合已經開始在新時代下高速發展,這就產生了大量農業產業融合的成功。
另外,我國農村集體產權體制,其在我國對于其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以及“三變”改革得到較大推動效果,促進了農村金融模式創新,使得限制農村產業發展的土地、人才、資金、技術等問題得到逐漸的緩解,促進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培育,為我國農業產業融合的制度創新效應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消費升級的原因
統計局發布的城鎮數據顯示,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3.64萬元,依據1978年不變價格進行計算,2017年城鎮居民收入是1978年的15.72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是1978年的21.57倍。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層次也在升級,其對于產品品質更加關注,很多人青睞綠色健康食品,服務消費以及農民精神消費增加,在于不同層面例如教育、保健等,消費實現快速增長。因此,對農產品供給品質要求逐漸增加。應瞄準城鄉居民消費的新特點,抓住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對于農村自然、文化資源以及生態優勢實施進一步發掘,將農業產業鏈擴大,使得產業鏈價值功能提高,保障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培育出農業的多種功能,為消費升級提供便利,為人民生活提供健康、綠色的高品質農產品,進而可以開發以及培育各種服務類產品。
四、鄉村振興視角下的農村產業效應分析
1.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可見,要形成農產品供銷以及服務長時間合作的關系,將第二產業的生產應該需要的原材料交易成本極大降低,并保障信息得到共享,促進品牌協同的推廣效應提高,將農業產品競爭力以及品牌知名度有效提升,如圖1。
農產品的產品品種以及結構升級,其橫向的拓寬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產業融合可以促使農業產業之間協調發展,使得技術得到滲透,并保障了農業產品以及產業的創新,使得農產品種類眾多。農業第一產業以及第三產業融合進行發展,主要是以農業功能特殊性為基礎而形成的,農業發展不僅可以生產農產品,還應對農業文化以及鄉土文化進行傳播,并提供田園景觀以及體驗休閑的場所,也可以保護當地的水土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農村休閑旅游業發展屬于農村產業的延伸,使得休閑旅游業以及旅游業得到全面發展,進而形成新型農業發展形態,促使產業組織協作密切程度進一步提高,將產業交易成本極大降低,使得農村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以及升級。
2.產業的融合創新
產業創新屬于多層面創新系統,依據1997年Freeman產業創新理論,產業創新內容有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流程創新以及管理創新。農業的產業融合要將以上創新模式實現,就應形成更高形態現代產業,例如休閑農業、體驗農業等,使得農產品具備更高級形態,附加值也會隨之增加,成為農業產業融合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其可以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業的產業融合新模式以及新形態,常見的就是將有機種植與餐飲經濟實施有效結合,形成“前餐后種”農業模式,可見農業產業的融合對于新興產業形成的作用以及價值。
五、結語
目前,我國的農村產業融合還屬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產業融合程度不高、技術融合也較弱,因此,國家相關部門人員需對于農村產業融合動因以及其可能產生的經濟效應進行相應研究,進而了解我國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技術創新、提升政府扶持的力度,將農村產業融合的交易成本降低,使其實現經濟效應,為鄉村振興發展貢獻自身的一份力量,保障我國農業產業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李治、王東陽.交易成本視角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中州學刊,2017(9)
[2]李曉龍、冉光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業效應研究——基于省際異質性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9.34(03):87-94
[3]唐超、胡宜挺.村治能人推動農村產業融合探析——基于安徽省夏劉寨村的調查[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8(0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