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納 曹慶
佛坪縣地處秦嶺南坡腹地,位于陜西秦嶺中段的兩座高大山梁——秦嶺梁和土地嶺之間。“秦嶺熱”高熱不退,佛坪當屬“熱”之“心”之中。近年,關于秦嶺的研究結果和觀點文字越來越多,甚至泥沙與清溪俱來,令人目不暇接。無關謙虛與否,我或者算得上是秦嶺粉絲群中的一粒或者一滴,關注著相關秦嶺的傳說、學者、報告會、影視劇和文獻等動態。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鋪開之際,在首屆秦嶺大熊貓保護與發展研討會在佛坪成功舉辦之后,作為佛坪保護區“大自然課堂”年度亮點內容之一,保護區管理局與中共佛坪縣委聯合邀請現任陜西省林業廳副廳長黨雙忍舉辦一場秦嶺內容的專場報告。
當得知黨雙忍將來佛坪登臺演講時,很多感受和滋味涌上心頭,繼而眾多零星的文獻閱讀在心中排列,似乎參雜一絲不可思議的情愫,于是,敲擊電腦鍵盤的聲音開始琳瑯作響。當我被分派向屆時參加報告會的同事分送入場劵,使我的心再添一絲不可思議,就當成一道程序操作、秩序遵守吧!
10月26日,在有“佛坪人民大會堂”之稱的佛坪縣文旅大廈佛坪發展大講堂,黨雙忍的《大秦嶺◎中國芯》生態環保專場報告會如期開場。佛坪保護區約40名職工、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多名職工和佛坪縣政府及直屬部門共計400余人持票入場、有序入座后,報告會恢弘開場,并熱烈落幕。
在此種眾人期待的場合,切入正題:
◎報告人,何其人?
◎報告內容,何以觸動秦嶺研究?
報告會開始前,主持人對報告者黨雙忍先生進行簡短紹介:“經濟學教授,現任陜西省林業廳副廳長,陜西省林科院院長,大秦嶺研究院院長?!蔽艺J為黨雙忍具有多重身份:三農問題學者、生態文化學者、歷史學者、地理學者、政府官員、經濟學教授、儒家文化傳承者。如果“學而優則仕”仍然得到嚴格奉行,黨先生理當仕途平順在政府官員層面不斷升遷;如果中國社會等級綱常制度仍然奉行,黨雙忍理當是程朱學派褒揚的榜樣。在現行“學而優則(教)師、行(動)而優則仕”的氛圍里,以黨先生的仕前歷程和出校門后的“水到渠成”,他大概會成為一名特級教師。但是,黨雙忍沒有“教師證”,雖然時而在大學校園內的臺階教室和報告禮堂出現。
黨雙忍是我們的學長,但是,我們從來不曾在校園中擦肩而過;他是我們的上級領導,但是,他從來不曾給我們安排過具體工作,我們也不可能隔山隔嶺地從黨副廳長直接領取工作安排;他是我們的群主,我們雖然算得上是一位秦嶺學“蝦米”,曾經是一名“秦嶺熱”的“游兵散勇”,因黨雙忍創建“大秦嶺知識創新聯盟群”(后改名為“《秦嶺學》知識聯盟群”)而進入“組織”,于是,常年工作生活在秦嶺深處的我們,再加一個身份:大秦嶺研究與傳播“紅小兵”一枚、踐行者一員,相信是以已之力在對秦嶺學添磚加瓦,相信能以秦嶺學者的眼力辨別清溪或者泥沙。
聆聽大秦嶺學者黨雙忍先生報告后,感慨如下:
秦嶺的杰作
東半球的大秦嶺與西半球的科迪羅拉山,完成了對生活在兩個半球上人類的生態護佑,實現了人們對崇拜自然的立體塑造,強烈對比式地羅列了體位站位與人類文明史關系的顯著差異。聽黨先生的激情報告,科迪羅拉、阿爾卑斯、昆侖山和秦嶺等山脈的實際海拔高度與人們心目中的高度不對等。如果每一座山上都住著統領統籌所覆蓋地域的山神,且接受所護佑的子民的膜拜,那么,秦嶺之神將最忙碌,秦嶺之神的宮殿將最雄偉,秦嶺之神的香火將最旺盛。
秦嶺是地球的杰作,秦嶺是中國的龍脈。世界四大文明影響當今世界、民族、種族、文化等格局,卻只有華夏文明在以中國為中心得以一脈相傳;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也只有中國不被稱為“古中國”。華夏文明沿著中國各朝代時期傳承至今,進入科技時代,這是秦嶺的護佑,也是秦嶺的杰作。
秦嶺學的“門檻”
研究秦嶺學、傳播秦嶺學,是每一位工作生活在秦嶺護佑之下者的己任,不必以職位高低為衡量被準入的依據,不必設立“門檻”。
關注秦嶺、關注秦嶺的過去,愛護秦嶺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獸,需要長期生活在秦嶺腹地及被秦嶺間接惠及的人們共同攜手,需要廣大的“秦”(china即是“秦”的諧音。Qin,sina,tea,tsin均可能是“秦”字的發音)人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事無巨細踐行、從面向長遠規劃,
秦嶺是陜西的,秦嶺是西北的,秦嶺更是中國的,秦嶺庇護了中國歷史上最璀璨的歷史時期,珍藏了諸如大熊貓(秦嶺亞種)、朱鹮、川金絲猴、太白山紫斑牡丹、獨葉草、紅豆杉、秦嶺冷杉、廟臺槭、太白紅杉等眾多中國特有物種——那么,聆聽秦嶺的聲音、探知秦嶺的真諦,不應該人為設定門檻。
如果因場地不足而不得已以“憑票入內”控制人數,對于諸如黨學者等生態文化、環保普及類報告會,從外地專程趕來,不妨多做幾場報告,給予更多愿意聆聽者以感受傳播和討論交流的魅力,進而使得報告者與受眾者能有機會交流互動、甚至有機會將觀點反饋給報告學者。
一場成功的報告會可能延伸為“星星之火”,如果能恰當地“降低”門檻,創造報告者和受眾交流的機會,促進學人走過一處從而帶動一方之眾的目標機遇,還可能啟迪部分受眾從此跨進“門檻”,從此進入傳播者行列。
秦嶺學者的素養
秦嶺,是生物物種基因庫,是文化文明風向標;秦嶺學是科學和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是一門橫跨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和藝術學的交叉學科;秦嶺學家,將是一群學貫地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林學、草學和中醫學等學科原理及運用的“雜家”,像秦嶺一樣博大精深。
有悟性之人,如果兼有勤奮之秉性,必定想作事則能成就一番偉業。黨先生之多重身份,是對“勤勉”“自助”的詮釋。以黨先生年齡、熱情、精力,此時尚不是一名秦嶺學者的頂極狀態,他將與他的秦嶺學團隊繼續登高望遠。
干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業型事情,需要天賦,需以天助,需要自我付出,需要團隊合力。通過秦嶺學者們在國內與國外、省內與省外、機關與學校的多場演講推動,秦嶺學的構架已經形成,秦嶺學的影響已經被認可,秦嶺學團隊成員的專業層面不斷提升。
縱觀茫茫秦嶺,仰視時峰嶺迭障壁立千仞,俯瞰時溝谷幽深煙波浩渺;端詳秦嶺學內涵,以為秦嶺學既不是陽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是切實的存在,存在著悠長的過去、崢嶸的現在、順勢的未來,秦嶺學必定是一門交叉學科,秦嶺學者必定是一位“海陸空”雜家。
謹以此文祝愿秦嶺學研究不斷深入,祝愿通過秦嶺學的不斷深入而促進人與秦嶺的關系不斷合諧,祝愿秦嶺學者們的學術生命年輕、學術成果豐碩。
作者簡介:
王納(1978--),陜西華縣人,林業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文化傳播工作。
通訊作者:
曹慶,女,陜西周至人,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保護生物學研究和自然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