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心硯 許梓汐
摘 要:當下社會快節奏、高壓力的現狀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寵物的需求日漸增長,“吸貓”便成為了當下青年人紓解壓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基于日本“貓咪經濟學”的相關背景與特征,對“貓熱潮”的起源和發展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嘗試探究中國未來“云吸貓”商業化發展的道路與方向。
關鍵詞:貓熱潮;貓咪經濟學;“云吸貓”
引言
近年來,國內養貓、寵貓人群逐漸增加,貓咪飼養率大大提升,帶動了食品、玩具、美容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更是形成了相關的社會文化?!半S著吸貓現象的爆發,與貓相關的各類產業也在不斷發展?!倍谌毡?,2010年代掀起了空前的貓熱潮之后,至2015年便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經濟學定義,即“貓咪經濟學”。本文旨通過對兩種現象的產生原因、發展過程的分析,來探究這兩種現象之間的相似性,從中找出日本“貓咪經濟學”對于國內“云吸貓”商業化發展的借鑒意義,以期國內的“貓經濟”也能夠形成文化與經濟相互推動的良性循環。
一、日本“貓咪經濟學”的興起
“ネコノミクス”一詞最早起源于日本,是仿照“アベノミクス[1]”的形式創造的新詞匯,于2015年左右開始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意指不管經濟多么困難,大眾對貓及其相關產品的熱情永遠高漲,只要商家用對貓咪,就能吸引關注并從中獲利。該詞在國內被譯為“貓咪經濟學”。
1.“貓咪經濟學”的起源
日本和歌山電鐵·貴志車站內住著一只名叫“小玉”的三花貓,之后因為不斷虧損,無奈之下改成了無人站點。公司老板為了安頓這只貓咪,隨后就將該站點的售票處改成了貓屋,三花貓小玉也搖身一變成為了車站站長。隨著“小玉站長”走紅,該站在短短的一年之間便起死回生,還為當地創下了約11億日元的經濟收益。也因此,日本的“貓熱潮”日趨強盛。據日本關西大學宮本勝浩教授統計:僅2015年日本貓產業所創出的經濟效益即為2.3126億日元,這已然超過了專家預測的2020東京奧運會的預估效益。伴隨著巨大的經濟效益,“貓咪經濟學”一詞應運而生,以大眾媒體為中心被廣泛使用。
2.“貓咪經濟學”產生的原因
(1)文化與網絡帶動
早在平安時代,貓咪的身影就出現在了文學作品當中,如《源氏物語》等。到了近代,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說《我是貓》更是經典之作。而現代與貓咪相關的書本或是雜志更是層出不窮,日本神保町的一家書店就專門設置了“貓咪角”販賣貓咪相關書籍,此外還有《貓》、《貓日和》等以貓為主角的雜志。
影視劇產業中也隨處可見貓的身影。大家所熟知的《哆啦A夢》、《夏目友人帳》等動漫作品都是以貓為主角創作的,著名的動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中也融入了貓的元素。2016年,由川村元氣的原創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世界から貓が消えたなら》[2]也賺足了觀眾們的眼淚。
隨著SNS的迅速發展,貓元素的服飾、妝發迅速引爆網絡,還出現了大批的網紅貓,如愛鉆箱子的“maru”、大眼萌娃“suzume”等等,它們隨著視頻的轉發與表情包的傳遞甚至火出了日本,大有席卷全球之勢。貓咪相關的游戲也是五花八門,“ねこあつめ[3]”更是引起了全民集貓的熱潮,可謂是現象級游戲。
(2)住宅與人口構成
日本的傳統住宅大多較為狹小,當下較受歡迎的高層住宅也不適合飼養大型動物。考慮到空間限制與飼養難度的現實情況,相較于飼養犬類,多數人更加偏好貓咪。此外,隨著日本少子高齡化社會加劇,核家族、單身世代以及不婚族逐漸增加,不用帶去散步,并且叫聲不會對周圍人產生影響的貓咪就更加適合家庭飼養。
(3)大眾心理與治愈效果
當代社會社交能力必不可少,身處公司、學校等場所,各式活動讓人應接不暇,各種規則也將人們緊緊束縛?,F代人人際關系冷漠、相互之間缺少關愛,人們急需被“治愈”。貓咪易相處且富有神秘感,騰訊研究院所發布的《貓次元:中國吸貓現象研究報告》中對貓咪的治愈效果做出了詳細的研究,報告表示:“治愈,被引申成為貓咪專用名詞”。這樣的“治愈系”寵物,迎合了人們追求自由獨立又平和慵懶的社會心理,能夠引發情感上的共鳴與依賴。
3.日本“貓咪經濟學”的特點
日本的“貓咪經濟學”充分利用了大眾心理與情感需求,把握住了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社會情感缺口,以貓咪的治愈效果為切入口,推動了民眾對于貓咪的喜愛與需求。與此同時,日本發達的動漫產業與完備的周邊文化體系也成為了“貓熱潮”蓬勃發展的溫床,各式各樣的貓咪形象深入人心,無數的周邊產品應運而生,大力推動了貓咪經濟的發展,而貓咪經濟的發展又將進一步帶動文化產業的進步。可以說日本的“貓咪經濟學”通過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的相互聯動,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國內的“云吸貓”現象
2016年,一則題為《妖妖靈嗎?這里有一群不法貓奴聚眾吸貓!》的文章橫空出世,“吸貓”這一詞匯火速躥紅,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眾多愛貓人群的口中。何謂“吸貓”?僅僅從字面含義來看,就是指主人出于喜愛貼近貓咪使勁兒嗅的動作,也可延伸指代對貓咪展開的各種親親抱抱的親昵行為。而由于各種限制未能養貓,卻通過瀏覽網絡上有關貓的圖片、視頻等以滿足觀賞貓的欲望的行為則被稱為“云吸貓”。而在所謂“云吸貓”的基礎上又與飼養貓咪的“鏟屎官”有額外的交流,且通過贈予貓咪口糧或是玩具來制造一種“我在養貓”的感覺,便是“云養貓”。
1.“云吸貓”現象的發展
(1)起步期2005年至2013年
“云吸貓”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YouTube創辦人之一的美籍華人Steven Chen(陳士駿)首次上傳了貓咪短片。雖然當時的網民們沒有對此片產生太大反應,但是后來由于SNS平臺的出現與擴張,愛貓人群在各類社交媒體平臺中逐漸聚集,并形成了固定的吸貓社群。2009年,國內大型社交平臺“微博”正式上線,大批貓奴以此為據點逐步建立吸貓的小圈子。
(2)擴張期2013年至2017年
到了2013年初,一位名叫“回憶專用小馬甲”的寵物博主出現在了眾人的視野當中,借由微博這一傳播力極強的社交平臺,2015年便入選中國網紅排行榜TOP5,截止到2020年1月,該博主的微博粉絲數已達4080萬。2012年微信公眾平臺上線,2014年7月該博主創立同名為“回憶專用小馬甲”的公眾號,又吸引了大批粉絲關注。此外,“喵星人的喵星人”、“大型貓咪控”等眾多博主所發布的貓咪照片及視頻被廣泛傳播,深受廣大貓奴的喜愛。2015年5月,知名漫畫作者“白茶”出版自己的第一本繪本,名為《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這只臉上寫滿了厭世與高傲的肥貓“吾皇”深受貓奴們的喜愛,白茶所繪制的故事風趣幽默。該書銷量達到80萬冊,白茶更是一躍成為亞馬遜2015年十大新銳作者之一。隨著初版繪本的熱銷,2016年7月,《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2》來襲,再度激發了愛貓人士的強烈購買欲?!霸莆垺遍_始逐漸走向商業化。
(3)蓬勃發展期2017年至今
2017年12月,白茶再次出版同系列繪本第三部,動漫品牌“吾皇萬睡”榮獲2017CLE[4]中國新銳IP[5]獎,后又獲國際授權業協會LIMA等機構頒發的“2018年度中國IP”。第四部于2019年問世,斬獲金竹獎最佳原創作品獎。胖貓“吾皇”及其小伙伴們的形象深入人心、廣受喜愛,各類周邊層出不窮,網友們更是爭相購買。
到2017年,僅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的有關貓咪的推文就超過了33萬則,這些推文合計瀏覽次數甚至超越了11.5億。相關的表情包風靡全網。隨著騰訊推出“微信小程序”功能,貓咪小程序也迅速成長起來。其中較為風靡的集合了曬貓與社交為一體的“貓卡MeowCard”上線不到兩周,便吸引了70余萬用戶。抖音、快手等新平臺的出現更是成為了“云吸貓”的蓬勃發展的契機。
與此同時,貓咪相關的影視作品也在逐漸增加。2017年12月,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在國內便收獲了5億票房;2018年2月中國第一部漫改貓咪網劇《有貓在》未播先熱;2019年國產動畫電影《羅小黑戰記》的票房也超過2億……“云吸貓”潮流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貓咪本身,各種貓咪相關的IP也開始了產業化發展。
2.“云吸貓”產生的社會背景及主要受益群體
(1)“云吸貓”產生的社會背景
隨著中國小康社會的建成,人們的生存壓力不斷下降,不再熱衷于競爭,而是更加追求舒適懶散個性,沒有什么遠大的理想,但珍惜每一天的時光,在擇業等方面也傾向于自己的喜好與擅長。“活成貓樣變成了一種調侃式追求,貓型社會(是指一種社會風氣和氛圍,表現為自由、宅、缺乏斗志和精致利己主義)的形成迎合了人們更加平和懶散的社會心理,因此更能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贝送猓袊彝ゴ罅康莫毶优孕”闳鄙倥惆椋赡旰螵毦踊蚴呛献獾臄盗恳膊簧佟K麄兘洕毩?,秉持著“追求舒適與享受,為悅己而消費”的消費理念,個人可支配收入大大增加,消費觀也在悄然改變。并且,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疲于維持人際關系、不喜社交與不善于社交的年輕人也在不斷增加。獨立冷靜、軟萌可愛、易于飼養的貓咪完全符合獨立又渴望陪伴的都市青年的所需。再加上網絡迅速發展,多種社交平臺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武漢理工大學郭環研究表明:“首先,社交媒體為貓文化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其次,社交媒體在某種程度上塑造、放大了貓咪的可愛形象,受眾在此基礎上構建出了自己理想中的“吸貓”對象;最后,社交媒體為“云吸貓”群體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臺?!闭窃谶@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云吸貓”現象得以快速發展。
(2)“云吸貓”的主要受益群體
當前,云吸貓的主要受益群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進行“云吸貓”行為的年輕人。他們可能面臨著生活壓力、感情壓力、工作壓力等多重壓力,充滿治愈性的貓咪便能疏解他們的情緒,減輕他們的壓力,使他們獲得情感上的滿足。第二類為養貓曬貓的“鏟屎官”們。他們通過在各類社交平臺上曬自己的貓咪,獲得了大量的曝光度、關注度與支持,有些還能夠通過流量換取收益。第三類可以說是創作者。這一類人包含了作家、畫家、軟件開發創作者等,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利用“云吸貓”進行商業化發展,即IP化,以版權、流量、平臺等方式賺取收益。
三、從“云吸貓”到“貓咪經濟”
貓咪在很大程度上填充了當代人的情感缺口,市場上自然而然地便會產生相應的需求,而這種由貓咪所創造出來的市場需求也在眾人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梢哉f商業化是“吸貓”現象必然產生的結果。貓咪作為拉動流量的強大工具,無論是在YouTube還是微博、微信等平臺,這種“吸貓”文化正高速向其他領域延伸擴張。早期國內的一些用戶就通過發布貓咪相關視頻及圖片引來眾多流量,一些人從中嗅到商機,也紛紛投入寵物博主的行列;緊接著“吸貓”文化又在微信、抖音等新興平臺上廣泛傳播,“吸貓”人群迅速膨脹。而用戶的增長又推動了相關應用軟件與游戲等新商業模式的產生。現在,貓的相關IP已經打入了游戲、影視、動漫、文學等市場,國內的“貓經濟”正在不斷壯大。
中國有著龐大的用戶群體與消費市場,這是日本遠不能及的。但我國的貓文化產業尚出于起步階段,市場的發展變化還遠落后于消費者需求的改變,相關產品的多樣性也不強,大型龍頭企業尚未出現,還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盡管流量巨大,但還未能夠形成較為完善的經濟模式與版權制度。若是能夠利用好這龐大的市場需求,我國“貓咪經濟”的發展定能邁上一個全新的臺階。
日本的“貓咪經濟學”告訴我們,要想做好文化產業,沉下心去尋找民眾真正的情感需求所在,摸準切入口,才能事半功倍。日本“貓咪經濟”是文化與經濟的連動,直至產生良性循環的經典案例。中日兩國“吸貓”受眾面臨著相似的情感與經濟壓力,有著相似的追求與社會心理,兩國在文化上也有眾多相似之處。為實現文化與經濟相互推動的良性循環,“云吸貓”商業化發展進程中,實現“貓文化”IP化,加大在文化產業方面的投入必不可少。如何利用和轉化中國獨有的龐大市場是未來最重要的課題。
當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環境下,青年群體的情感需求不斷上升。隨著集體性格“貓型化”、消費結構變化、網絡迅速發展,貓文化也急速發酵。隨著貓咪文化的快速傳播、“吸貓”人群的壯大與發展,“貓咪經濟”也不斷向前。那么這種以貓為主題的消費型經濟未來是否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這就要看貓咪所吸引的流量的變現能力如何了??傊?,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去探索與挖掘它的商業化前進道路與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此過程當中,可以確信的是,中國憑借著全球規模最大的用戶群體與市場,未來相關產業的發展定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注釋:
[1]アベノミクス:安倍經濟學
[2]日本影視化前后的作品名稱相同,國內書名多譯為《如果世上不再有貓》,電影名多譯為《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了》
[3]ねこあつめ:貓咪庭院
[4]CLE:China Licensing Expo的簡稱,中國授權展
[5]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簡稱,知識產權
參考文獻:
[1]騰訊研究院.貓次元:中國吸貓現象研究報告[D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cfb7f54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6b.html?from=search,2020.4.11
[2]臧夢璐.日本的貓熱潮[J].光彩,2019(06):24-27
[3]王暢.烏有之貓:“云吸貓”迷群的認同與幻想[D].浙江大學,2018.
[4]石海娥.生機勃發的貓經濟[J].光彩,2019(06):18-23
[5]郭環.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云吸貓”文化研究[J].傳播與版權,2019(05):146-148
[6]景瑤.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吸貓文化”[J].視聽,2018(10):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