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基層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是推動城市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在職黨員是城市基層黨組織中具有獨特優勢的主力軍,是鞏固黨執政基礎的骨干力量,也是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可靠力量。充分發揮其在城市基層治理當中的作用,對于加強和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在職黨員;基層治理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城市基層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城市基層社會當中基層黨組織是領導核心,其建設水平和作用發揮程度決定了城市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高低。在職黨員是城市基層黨組織中具有獨特優勢的主力軍,是鞏固黨執政基礎的骨干力量,也是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可靠力量。完善和改善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投入相當的人力資源,在職黨員正是一支可以被充分調動起來的寶貴人力資源,其在優化城市基層治理工程中可以大有作為。
一、在職黨員具有參與城市基層治理的特殊優勢
在職黨員一般是指在社區居住, 但工作關系和組織關系仍在單位黨組織保留的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類新型經濟社會組織中的共產黨員。[1]他們是城市基層黨組織建設當中的主力軍,與城市黨員當中的退休老黨員、從事務工商貿活動的流動黨員、下崗職工黨員、社區員工黨員相比,具有特殊優勢,在社區建設和基層治理當中最具活力和戰斗力。
1.人數眾多、年富力強、忠誠可靠
在職黨員分布于城市的各行各業,包括領導干部和普通黨員,數量極其龐大。他們大多年紀輕、學識學歷高、綜合素質好、工作能力強、信息渠道多、人際關系廣、口碑威信強,有一定的宣傳、組織、協調能力,是城市當中最有活力,最有戰斗力的一部分人。他們絕大多數工作穩定,與用人單位保持著持久緊密的關系,能響應黨的號召,服從組織分配,是一支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
2.散居在群眾當中,易于聯系、團結群眾
他們就業于城市的各行各業,生活在城市各個社區、各個角落,廣泛地分布在群眾當中,具有了解群眾,接近群眾,聯系群眾的天然優勢。他們既是小區的居民,又是黨組織的成員,更是居民的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近鄰,由他們來做群眾工作,容易取得群眾的信任和親近,易于得到群眾的支持和幫助,其先鋒模范作用更容易影響和帶動群眾參與其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3.生活在社區,最能發現基層治理的短板
在城市的每一個小區幾乎都有黨員居住其中,每一個黨員都是黨的組織體系的觸角,深深地扎根于群眾當中,最能了解群眾所需、體察群眾所急,是黨組織收集民情民意,掌握群眾動態的最佳信息搜集員。他們因為長期生活在社區當中,對于社區建設和管理存在的問題,因有切身體會而認識更深刻,也容易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因身受其擾,對于解決問題也更有動力,樂于參與其中,從而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形成“我的家園我建設”的良好局面。
4.能夠廣泛動員,成本低廉
加強基層社會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作為支持。而散居在社區的大量在職黨員,是一支聽黨指揮,易于動員的重要人力資源。他們熟悉本住宅區的情況,工作起來好上手;距離近,服務起來成本低;從事于各行各業,可以發揮職業優勢,可以將“黨員所能”和“群眾所需”對接起來。
此次新冠疫情當中,大量的在職黨員到社區充當志愿者,補充基層防疫力量就是很好的證明。以渭南市為例,全市共派出4.3萬名機關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參與一線防控工作,大大緩解了基層防控壓力,尤其是補上了一些無人管理小區的防控漏洞。在職黨員全部到社區報到,以居住小區為單位成立臨時黨支部,筑勞了防控一線的一座座戰斗堡壘。在此次戰斗中,這些臨時召集起來的在職黨員行動迅速,組織有力,任勞任怨,打贏了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二、在職黨員在城市基層治理作用發揮不足
現有黨組織體系是單向垂直管理,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當中每個在職黨員都有其歸屬的黨支部,“8小時”之內可以說組織嚴密,組織生活規范有序,政令上傳下達基本暢通,黨員可以迅速組織動員起來,也能很好的地發揮模范帶頭作用。“8小時”之外,雖然生活在社區,卻沒有組織隸屬關系,缺少黨組織的監督和管理,有些黨員對自己要求有所放松,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眾,黨員所肩負的先鋒模范作用和聯系服務群眾的作用發揮明顯不足。
1.缺少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的機制平臺
居民長期生活的社區,充滿了基層群眾各種各樣的訴求,最易產生社會矛盾,最為考驗基層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社區也是黨員生活的重要場所,隨著國家法定休假的改革,大量黨員在社區活動的空間更廣泛,時間更長。黨員長期生活在居民區,卻沒有黨的組織,不能參加組織活動,無從發揮服務群眾、聯系群眾、凝聚群眾作用。在職黨員是黨員隊伍當中的中堅力量,是單位工作的骨干力量。在社區卻成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旁觀者。很多黨員關心社區的建設和管理,熱心公益事業,也樂于參與社區共建,但常常因缺少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平臺和途徑,常常使“英雄無用武之地”。
2.部分黨員缺少參與社區管理的熱情
有些黨員對回社區參與社區共建認識不到位,認為只是發個宣傳單,掃掃樓道這些表面工作,甚至認為只是擺個樣子,走個過場;有些黨員害怕彎下身子參與社區活動會有失身份;有些害怕8個小時之外的工作影響自身休息和家庭生活,增加負擔;有些黨員擔憂社區對自己管理過嚴,期望太高,完不成任務,顯得自己無能。有些黨員不愿參與處理類似利益糾紛、家庭矛盾、鄰里關系等疑難問題,害怕得罪人。基于以上這些原因,部分黨員對于參與社區建設管理的熱情不高,心有隱憂。
3.有些黨員缺少聯系、服務群眾的使命感
《黨章》規定黨員有“密切聯系群眾,向群眾宣傳黨的主張,遇事同群眾商量,及時向黨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維護群眾的正當利益。”的義務。應該說哪里有群眾,哪里就有需要,哪里就應該有黨員的身影。而很多黨員在社區缺少黨員意識,把自己混成一般群眾,不能密切聯系群眾。不能很好地宣傳黨的政策、路線、方針,使黨的主張深入人心,對于社會上一些抹黑黨的言論,不敢為黨發聲,以正視聽。對群眾的意見和要求不能及時反映上去,對于危害群眾利益的事情不敢亮身份,不能堅決捍衛群眾權益。
三、如何更好發揮在職黨員在城市基層治理當中的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我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轉型,過去城市以單位管理為主的體制逐漸轉變為以社區管理為主,過去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承擔的部分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逐漸回歸社會,我們面臨著社會重構和基層再造的新的歷史課題。城市社區的黨建和社會治理也面臨著重大挑戰,黨的領導與建設必須適應社會轉型,必須牢牢抓住城市社區這個重要陣地,發揮好城市在職黨員這支重要有生力量,鞏固和擴大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
1.建立黨員雙重管理教育機制,發揮黨員工作生活雙重模范作用
目前,社區黨建工作組織者和參與者主要是離退休和下崗失業黨員,大多年齡大,身體差,長期脫離社會發展主流陣地,思想和觀念上跟不上形勢。為了更好地發揮社區內在職黨員的作用,應把居民區黨支部的黨建工作向在職黨員延伸,讓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壯大基層黨組織力量。
對在職黨員實行雙向管理法,即“凡是在社區居住的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類新型經濟社會組織中的共產黨員,除接受其組織關系所在單位黨組織的教育監督管理外,還應接受本人所居住社區黨組織的監督管理;社區黨組織協助單位黨組織履行對住社區黨員監督管理職責,重點加強對社區黨員‘八小時以外的監督管理,確保黨員時刻置于黨組織監督管理之下。”[2]不僅要教育黨員在生產和工作崗位上發揮模范作用,而且要在社會生活中發揮模范作用。要求黨員積極參與居民區黨支部組織的社區公益活動,在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中發揮應有作用。
在黨員“雙重管理”工作當中,社區黨組織和單位黨組織都是黨員教育管理的責任方,需要雙方相互支持,密切配合。要使“雙重管理”工作真正取得實效,在職黨員單位和社區黨組織須建立有效互通聯動機制,把社區黨建和單位黨建工作有效統一起來。對于需要通力合作的重大問題雙方也可以建立工作的聯席會議制度,共享智慧,共謀發展。
在組織策劃社區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在職黨員的工作實際,且不可搞一刀切,走形式重過場,要注重活動的實效性。既不能影響黨員的本職工作和其他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也不能影響黨員的個人生活。要以共同要求和共同利益為紐帶,讓黨員真正愿意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激勵他們參加活動的熱情和動力。
2.建立健全考核監督機制,調動在職黨員進社區的熱情
單位黨組織和社區黨組織應聯合建立對進社區黨員的考核監督機制。及時了解黨員是否到社區報到,表現如何?對于工作不積極,作風不踏實的黨員要進行及時教育、督促和通報。對于表現良好的黨員,也要進行表揚嘉獎。可以把黨員參與社區工作的時長和效益進行積分管理,并將積分的多少與黨員個人的任用提拔、晉級晉升和獎金獎勵掛起鉤來,共建獎勤罰懶的激勵制約機制,以真正有效地激勵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和意愿。由上級機關成立專門的督導組,對黨員進社區工作情況進行階段性的檢查和督導,引起單位、社區和黨員三方的高度重視,通過督促推動工作有力進行。
3.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務機制,引導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工作
習近平同志指出:“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隨著住房商品化和國有企業改制,機關事業單位生活服務逐漸社會化市場化。原有社會管理服務的體制已經打破,而有效的機構和組織還沒有建立起來,需求和供應之間存在巨大缺口,黨組織和黨員應該有所作為,不應完全推給市場,推給社會自己解決。
城鄉居民社會日益成為一個生人社會,他們之間很難自發建立互幫互助機制,比如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無論公立還是私立養老院所能提供的床位都很難滿足日益凸顯的居民養老需求。老齡居民的居家照料和養老,學齡兒童放學后的托管等問題成了難倒很多家庭的普遍問題,徒增了居民生活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服務管理城鄉居民的機構是街道辦、社區,每個社區管理很多住宅小區,社區到住宅小區之間大多服務和管理委托外包到商業物業公司。物業公司在滿足小區的公共設施維修、公共衛生、水電費的收繳上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維持生活基本運轉之外還存在很多涉及每個家庭,社會公共服務的短板暴露在社區里,這些公益性事業和服務是需要專門的機構和大量的人員來解決,遠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市場化物業公司所能承擔的。而散居在社區的廣大黨員恰是可以充分調動起來的合適人群,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務機制,引導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工作,做社區工作的參與者、支持者和建設者。
參考文獻:
[1]譚羚雁、李鳳林.社區在職黨員的雙重管理模式探析[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0
[2]張繼民.加強社區黨建工作的有益探索[J].黨建研究,2003(6)
作者簡介:
王麗(1981--)女,漢族,陜西蒲城人,中共渭南市委黨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