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
摘 要: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是新時代正確理解宗教、把握宗教規律以及進一步做好黨的宗教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綱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做好群眾工作,目的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群眾正信正行,堅決抵御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是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前提和保障。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宗教極端
黨的十八大提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在宗教研究領域,就是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動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對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的規律,深入研究和妥善處理宗教領域中各種出現的問題,結合我國宗教發展變化和宗教工作的實際,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用以更好的指導我國宗教工作實踐。這是我們認識和把握宗教規律,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體系的基礎和前提。
一、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新時代呼喚新思想,新思想順應新時代。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人物,偉大的人物創造偉大的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人類步入21世紀,偉大的祖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這一偉大飛躍過程中產生的偉大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不同時期歷史發展階段的經驗總結,是指導中華文明古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理論指引,是不斷帶領中華民族、中國人民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的行動綱領。因此,在新時代,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動搖,用新思想武裝頭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不斷提高宗教工作法制化水平,深入推進宗教中國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根本要求,是做好新時期新疆宗教工作的重要途徑,務必要一以貫之地堅決執行,將黨中央關于宗教工作的決策部署扎實落實到天山南北,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凝聚智慧,凝聚共識,團結可以團結的一切力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終身。
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認識宗教本質和掌握宗教發展規律的重要途徑
研究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深刻掌握領會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精神實質,深入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宗教問題的重要論述,讀原著、悟原理,做到學深、悟透、坐實。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不能斷章取義,必須將著述放到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中去體會和把握。同時,研究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以教條主義思維生搬硬套當前社會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馬克思主義對待宗教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是我們學習的重要內容,結合新時代具體的社會發展現狀,對之進行整體性、全面性的科學認知,才能真正認識宗教的本質,進而能夠掌握宗教發展的規律,為做好當前的宗教工作提供理論上的指引。
1.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研究宗教、認識宗教和理解宗教的重要方法就是唯物史觀,這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重要原則和基本立場。是用“物質經濟生活條件”來看待思想文化的發展,從“社會經濟基礎”來剖析由此而產生的“社會上層建筑”和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因此,馬克思主義研究分析宗教的本質是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深入研究,進而形成其從社會存在探討社會意識、從現實社會尋找宗教秘密的研究方法和原則,其具體指導思想和基本方法就是調查研究、客觀分析和實事求是。
2.本質論。界定宗教的定義,猶如界定文化的定義,其內容涵蓋之廣難以盡述,其本質認識上,諸多宗教學者從不同的專業研究領域出發,對宗教這一社會文化現象給出了不同角度的解釋。但萬變不離其宗,大樹如何茂盛,枝葉如何繁雜,根總是一個。要充分理解和認識宗教的本質,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強調“到宗教的每個發展階段的現成物質世界中去尋找宗教的本質”,把宗教現象放置于具體的歷史時空中和與之相關的物質狀況、社會條件中去分析和論述,這是我們把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宗教本質論的基本原則。
3.根源論。理解宗教為何存在,就必須了解宗教存在的根源,這是把握宗教規律和本質的一個重要方面。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根源論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社會根源;二是,認識根源。馬克思分析宗教存在的根源,究其根本在于產生宗教的這一土壤——社會,通過對“社會分析”和對“社會的批判”,深刻理解和把握宗教存在的原因根源。馬克思指出:“不是宗教創造人,而是人創造宗教”[1];他還強調:“宗教本身是沒有內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間。”[2]人是社會人,而非孤立存在,人是具有群體性和共聚性特征的。正如恩格斯所言:“在目前的資產階級社會中,人們就像受某種異己力量的支配一樣,受自己所創造的經濟關系、自己所生產的生產資料的支配。因此,宗教反映活動的事實基礎就繼續存在,而且宗教反映本身也同這種基礎一起繼續存在。”[3]因此,馬克思明確提出宗教產生的根源在于人的“社會”這一重要論斷,揭示了從“神學”到“人學”再到“社會學”的重要過渡,進一步通過分析這種“社會”為何產生出宗教和對人類歷史上社會出現的異化現象作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
三、正確理解宗教與宗教極端主義的本質區別
宗教極端主義是當代國際政治生活中的一顆毒瘤,其真實面目就是打著宗教的旗號渲染某種極端思潮,實際目的就是要恢復神權統治進而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自冷戰結束至今,宗教極端主義思潮在世界各地沉渣泛起,隨后又與恐怖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茍合,形成影響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不穩定重要因素,給國際國內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成為反恐維穩工作的重點突擊對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告訴我們,宗教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國際性等特征,在實際工作中,宗教與宗教極端主義有一定聯系,但其本質上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究其實質,宗教極端主義不屬于宗教的范疇,而是屬于政治范疇,在某種環境和某些時期中,宗教極端主義往往與民族分裂主義和暴力恐怖主義沆瀣一氣,形成錯誤的思想基礎,具有政治性、極端性、欺騙性和暴力性等特征,唆使和欺騙一些不明真相的、具有樸素宗教情感的信教群眾,在他們中間制造民族仇視和對立,割裂正常的族群關系和社會關系,對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制造不和諧、不安寧的影響,損害人民的財產和生命安全,同時在形象和聲譽上對國家法律認可的合法宗教帶來無盡地消極影響,給廣大愛國宗教界人士和愛國愛教的守法公民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宗教極端主義是一切愛好和平、熱愛祖國和熱愛人民的守法公民的共同敵人,做好去極端化工作是各國政府的重要職責,更是全世界人民維護安定祥和的大好局面義不容辭的責任。
四、堅決抵御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其一,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對宗教問題和宗教工作作了全面而深刻地論述,從戰略高度對黨和國家事業的全局發展和宗教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作出了明確要求,首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對于宗教工作領域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了理論性指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標志著我們黨對宗教問題和宗教工作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是指導我們做好新形勢下宗教工作的綱領性文獻,是我們今天認識宗教、推動宗教工作的重要指南。為此,我們一定要全面學習、認真領會、正確實踐。
其二,不斷提升和培養青少年科學世界觀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4月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加強對青少年的科學世界觀宣傳教育,引導他們相信科學、學習科學、傳播科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入新時代,教育已由過去的傳統教授方式逐步走向網絡信息化、大眾化乃至國際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不斷利用各種伎倆對我國青少年進行文化的侵蝕和滲透一刻也沒有停止,利用互聯網等現代通信技術傳播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害信息從未中斷,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和暴力恐怖勢力對新一代青少年思想滲透的罪惡企圖尚且存在。新疆社會中存在的恐怖活動的活躍期、反分裂斗爭的激烈期、干預治療的鎮痛期“三期疊加”的形勢沒有徹底轉變,諸多危害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因素長期存在。在意識形態領域,特別是加強青少年科學世界觀的引導、教育工作十分迫切和棘手,對組織防范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增加了難度,作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務必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堅定堅決的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關于黨的宗教理論政策的學習和理解,不斷提升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對于抵抗和防范宗教極端思想滲透的能力,做到政治立場堅定,理論素養扎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頭腦保持清醒。
其三,要重視和發揮學生黨支部的作用。在每周的學生黨支部學習活動中,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學生黨支部學習的重要內容,讓廣大入黨積極分子和青年黨員學生更多的了解到黨關于民族宗教的各項理論與政策,緊緊抓住青年學生隊伍當中思想較為先進的“關鍵少數”,發揮青年學生黨員在學生當中的積極作用。
其四,高度重視互聯網宗教極端思想的傳播。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網絡通訊技術的突飛猛進,給人類帶來了諸多福利和便捷。網絡購物惠及大眾、智能手機通訊人手一部、網絡資源海量搜索等等都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深刻寫照;同時網絡安全問題也給國家、社會帶來許多不安定因素。因此,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合法合規合理的對之加以運用,有利于合法宗教在宣傳勸人向善向好、維護國家安全、祖國統一和社會安定有序具有促進和推動作用;反之,如若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對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和宗教和睦和順產生巨大的負面效應,對國家不利,對社會不利,對人民特別是廣大信教群眾不利,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感和堅定堅決的抵制一切破壞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信心和勇氣。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02年10月第2版,第40頁。
[2]《馬克思致阿·盧格》(184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6月第1版第436頁
[3]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187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3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