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以其受眾面廣,表達形式多樣而在信息傳播和文化交流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近些年來,電影不僅在教育、娛樂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其商業功能也隨著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一切都對電影的翻譯,特別是電影名稱的翻譯提出了新的挑戰。信息表達是電影名稱翻譯的基本功能之一。基于這一認識,本文提出電影翻譯的四大原則遵循信息原則、體現文化特色原則、具有藝術審美價值以及經濟效益。在分析電影名稱本身結構特征的基礎上,進而討論如何對其進行翻譯。由于電影名稱在內容側重點、語言風格及商業包裝等其他方面均有所不同,實際上并不存在一條統一的原則能夠適用于所有電影名稱的翻譯,但譯者應充分調用各種翻譯手法,如音譯法,直譯法,意譯法和變譯法力爭達到翻譯各個元素之間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中國電影片名;翻譯原則;翻譯方法
近百年來,大量英文影視劇的引入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擴展了我們的視野,為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溝通架起了方便的橋梁。好的的影視片名令人印象深刻,能夠吸引觀眾觀看其內容,因此,一部優秀的電影想要吸引其它國家的觀眾一定要有好的片名翻譯。在此基礎上,本文首先探討了英文影視片名翻譯的四大原則:信息原則、體現文化特色原則、具有藝術審美價值以及經濟效益,然后通過實例詳細地分析了音譯、直譯、意譯以及變譯等主要的影視片名翻譯方法。
一、翻譯四大原則
1.譯名應具有信息原則
信息原則最基本的原則。無論是什么類型的電影,片名都應該包含有豐富的信息內容。作為片名,雖然要求簡練、整潔,但一個字、一個詞都包含有豐富的信息內容,使人一看便可猜出它屬于哪類電影。如Meet the Parents(拜見岳父大人);A Rather English Marriage(鰥夫二重奏)。再如,the Third Man 曾被譯為“第三者”,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愛情旋渦里的三角戀,而本片的第三者其實是指目睹一場兇殺的第三個目擊者。原譯名與實際內容相差極大。
2.譯名應體現文化特色的原則
具有文化特色的翻譯被認為是最難翻譯的內容之一。關于“具有特定文化內涵(culture-specific)”,翻譯理論家Baker說,“譯出語詞匯可能表達一個完全不為譯入語文化所知的概念,該概念或抽象或具體,可能與宗教信仰、社會風俗、甚至某種事物有關”。由此可見文化翻譯之難。影片是生活中或實或虛的反映,體現電影內容的片名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給翻譯造成困難。體現文化內涵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文化詞、習語等。如First Blood,是個習語,意為“首戰告捷”,但一直被譯為“第一滴血”。2001:A Space Odyssay中,Odyssay含有文化背景,意為一段艱險的歷程,若直接音譯為“奧德賽”,必令非英語學習者困惑。All About Eve中Eve為神話故事中的夏娃,同樣,若直譯為夏娃,也令人費解。
3.譯名應具有藝術審美價值
審美是人們對事物美丑所做出的評判,是一種主觀心理活動。審美受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地域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們在審美心理方面會存在一些客觀差異。
在英語中存在很多一詞多義現象,很多詞語都具有多重含義,這些含義在不同語境下可能就會出現一定的矛盾和沖突,這其實就是因為審美心理差異導致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在英文電影片名翻譯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一個優秀的英文電影片名不僅要順應當地社會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等,還要充分滿足當地人的審美心理需求。
好的譯名傳遞著“美”的信息,常引起觀眾遐想,有先睹為快的強烈欲望。Gone With the Wind,It Happened One Night,the Secret Agent分別被譯為“亂世佳人”、“一夜風流”和“間諜末日”,可謂其中的代表。從譯文可看出,譯名言簡意賅,字里行間傳遞了強烈的信息,且具有音韻之美,這是漢語文化的一大特點。要達到以上標準,譯者須有很高的漢語文字造詣。
4.譯名應體現經濟效益原則
就片商制片的目的看,他們不僅是借助電影這一藝術形式達到豐富人們文化生活,促進人際間的交流,還要賺取利潤,也就是它必須產生社會經濟效益。換言之,它必須具有商業價值。劉宓慶指出,“既然原語所含的內容值得翻譯(即有社會效益),那么就應以社會能接受的目的語來實現轉換,而不應拘泥于原語的可讀性程度”。他又說,“社會效益是檢驗翻譯的意義、翻譯的質量和翻譯的價值的標尺”。影片的經濟效益常在于片名對觀眾的吸引程度,片名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票房收入的高低。在此前提下,他提出了三個原則。其中,目的語的可讀性原則對片名翻譯有指導作用。
眾所周知,觀眾水平參差不齊,他們對片名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譯名的可讀性是基本要求:原語的可讀性甚佳時,能將原語的全部形式意義和風格意義對應地轉換成目的語。如Sound of Music 在臺灣曾被譯為“仙樂飄飄何處聞”就令觀眾頗為不解。后該片被譯為“音樂之聲”,已被廣泛接受。一些奧斯卡經典影片如Waterloo Bridge譯為“魂斷藍橋”也已成為經典之作。
二、翻譯方法
英語影視片名翻譯不僅是英漢語際轉換的過程,也是中英兩種文化交流的社會現象。在文字轉化之間,既要緊扣影片內容,保留原名中的蘊涵的信息和文化特色,又要注意選擇中文與原片名藝術最相似、最貼近、為中國觀眾所熟悉的詞語和文化意象來進行翻譯使中譯名易于為中國觀眾所接受,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習慣,做到“忠實性和創造性的統一”。常用的翻譯方法有音譯、直譯、意譯和變譯法等。
1.音譯法
音譯法就是按照源語的發音規則,將其直接翻譯成目的語發音相同或類似的文字語言。英語影視劇命名的特點之一就是常常采用片中主要人物的名字或劇中有重要意義的地名、事物名等,有些影視劇是由著名的文學作品改編而成,其人名、地名早已為眾多民族所熟知,所以翻譯時可以直接采用音譯法。例如:Merlin《梅林》、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Titanic《泰坦尼克號》等。
2.直譯法
對于影視劇片名的翻譯而言,直譯法是指在目的語條件允許時,在目的語中既保持源語內容,又保持源語形式,特別是源語的修辭、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影視劇名的直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原標題語序,例如:Desparate Wives《絕望主婦》、True Lies《真實的謊言》、Kongfu Panda《功夫熊貓》等,另一種則必須按照目的語的特點,改變源語的詞序,如The Age of Innocence《純真年代》、A Wal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等。
3.意譯法
“意譯法”指的是譯者在受到譯語社會文化差異的局限時,不得不舍棄原文的字面意思,以求譯文與原文的內容相符合和主要語言功能相似。有時英文影視片名擁有其獨特的內在含義,直譯片名很難將其含義表達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譯者應正確把握影視片的內容,抓住原文意義,拋棄原文形式,經典的翻譯佳作有《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原意是“滑鐵盧橋”,現在片名中“藍”字暗合影片中兩人相識、相愛、分手的夜晚氛圍,同時“藍”在英語中意為“憂傷”,“魂斷藍橋”四字,用詞典雅、浪漫傷感、意境深遠,同時緊扣電影主題,是外國電影中文片名翻譯中不可逾越的巔峰之作。其它的翻譯實例有:Speed 《生死時速》、Forrest Gump《阿甘正傳》、The Notebook《戀戀筆記本》、Pretty Woman《風月俏佳人》等。
4.變譯法
當原片名的文化聯想不能引起目的語觀眾的共鳴時,譯者就需要根據目的語觀眾的利益和志趣,根據影片的內容進行創造性演繹,使影視片名與內容相得益彰,而且能更大幅度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許多著名影視劇片名翻譯皆采用變譯法,例如:The Great Waltz《翠堤春曉》,一部以小約翰斯特勞斯為原型的傳記電影,電影原名的意思為“偉大的圓舞曲”,片中很多愛情場景以及小約翰創作圓舞曲的靈感來自奧地利優美的自然環境,譯者為此采用了一個富有大自然風格的譯名,字面給觀眾一個充滿春天生機的浪漫場景,一對戀人正在河畔相互偎依,成為影片翻譯名中的經典。其它經典實例還包括:No Reservations《美味情緣》、Inception 《盜夢空間》、The Wizard of Oz《綠野仙蹤》等。
三、結語
一部影視片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與其深刻的主題思想、精湛的拍攝技巧、演員高超的演技有關,寓意深刻、余韻繞梁的片名也會起到巨大的作用。英文影視片名的翻譯需要遵循信息原則、體現文化特色原則、具有藝術審美價值以及經濟效益四大原則,具體的翻譯方法有音譯法、直譯法、意譯法和變譯法等。最佳英語影視劇的片名選擇標準,在簡練而扣題的前提下,需要片名文字別具一格、富有創意,兼有詩情畫意和文學性。
參考文獻:
[1]陳建民.語言文化社會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李紹山.語言研究中的統計學[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
[3]林秋云.外國電影片名翻譯簡論[J].上海科技翻譯,1996
[4]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5]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外語教學,2001
[6]譚學純、唐躍、朱玲.接受修辭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7]張廷波.淺談中國電影片名的英譯[J].江漢大學學報,2002
作者簡介:
劉穩亮,女,陜西周至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外文化,英漢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