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摘 要: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指導共產黨人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然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絕非一帆風順,通過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毛澤東思想是在同右傾投降主義、左傾冒險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三大主要錯誤斗爭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正確思想。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5年七大召開,經歷24年之久,其時間跨度之長,展現了共產黨人的苦苦探索之路,為此我們必須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內涵,并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形成;路線斗爭;精髓內涵;對立統一
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真理之光,激勵中國人民走向了獨立自主、民主富強的道路。然而西方傳來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早期的中國共產黨經歷了浴血奮戰和艱辛探索,才逐步實現了理論的成熟,其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人系統總結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具體結合的經驗,成立了毛澤東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真正意義的提出在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在《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第一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其基本含義是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合法化,其距共產黨成立已經經過17年之久。
一、在與三大錯誤路線斗爭中成長起來的正確經驗
1.缺少正確歷史唯物主義觀導致的右傾機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集中力量組織進行工人罷工,利用經濟斗爭改善工人悲慘命運,但內地帝國主義的阻撓和封建軍閥的破壞,尤其是“二七慘案”大罷工的失敗,使中共認識到必須擴大同盟進行斗爭,當時國民黨在孫中山領導下比較有影響力,在蘇聯的支持下,孫中山同意改組國民黨。之后共產黨的迅速發展以及過早實施的土地革命政策引起了國民黨右派的不滿,并開始予以限制共產黨。由于思想理論的不成熟和斗爭經驗的不豐富,陳獨秀主持中央工作時,沒有采用斗爭以求團結,反而選擇退讓以求團結,后期國民黨右派利用整理黨務案排斥共產黨,并占據絕對優勢地位,進一步加劇了統一戰線破裂的危險,最終在“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中遭到了國民黨的清洗。
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根源在于沒能正確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馬克思在社會形態劃分中依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劃分了五種社會形態,當時的中共主要領導人陳獨秀過分強調社會形態的依次發展性,即中國必須先發展資本主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待生產力發展充分后,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由此產生了他的“二次革命論”的理論根源,而“二次革命論”的理論導致其放棄了無產階級領導權的革命實踐,從而導致了第一次國內革命的徹底失敗,國民黨竊取了北伐革命勝利的果實。另一方面,共產黨由于在北伐中進行強有力的組織罷工,并進行了土地革命的嘗試,過早暴露了與國民黨相左的革命主張,引起國民黨右派即大資產階級的恐慌。唯物主義辯證法指出,矛盾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和統一中堅持對立必須牢牢把握。只有統一戰線的統一,沒有區分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對立性,從而失去了統一的基礎。在國共第一次合作中,必須堅持對資產階級既聯合又斗爭的策略,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中共從血的教訓中得到了寶貴的經驗。
2.過分強調唯心主義而忽視客觀實際導致的左傾冒險主義
在經歷過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中共對軍隊建設有了清醒的認識,必須建設一支屬于黨的軍隊。在階級矛盾激烈的現實下,僅僅靠秘密斗爭、經濟斗爭,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使命,進行土地革命建設。由于對國民黨屠殺政策的仇恨和對陳獨秀投降主義的憤怒而引起來的革命急性病,使黨內“左”傾情緒很快爆發,暴動的情緒和行動一浪高過一浪,從1927年的秋收起義到1934年的反圍剿斗爭,多數暴動由于對敵情的輕視和對我軍戰斗力的過高估計都失敗了,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和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中提出“飲馬長江,會師武漢”的左傾口號,號召紅軍集中力量攻打大城市,罔顧紅軍戰斗力不足的事實,遭到了失敗。博古在蘇區的指揮背離紅軍機動靈活戰術,與敵人硬拼死守,結果差點葬送了中國革命,導致了紅軍的被迫大轉移。
左傾冒險主義的根本在于脫離了中國的具體國情和共產黨的客觀實際情況。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下,共產黨沒有時間進行充分的理論研究,而現成的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實踐自然成了最好的學習模式,即城市包圍農村,武裝奪取政權。但共產黨沒有充分認識到革命力量弱小的實際情況和客觀存在,過高估計了帝國主義之間和封建軍閥、國民黨之間的矛盾,錯誤判斷出革命形勢的極度高漲,黨在初期的左傾冒險主義和教條主義導致了蘇區革命根據地的喪失和戰略轉移。
3.忽視辯證唯物主義導致的右傾投降主義
由于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全面侵略,主要矛盾已由國內階級矛盾上升為民族矛盾,全國抗日情緒高漲,中華民族處于危難關頭。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第二次國共合作新局面形成。針對國民黨的積極反共、消極抗日政策,共產黨在統一戰線的指導下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方針,但1937年王明從俄國返回延安,盲目提出“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方針,并在武漢長江局與延安黨中央對峙。
盲目服從統一戰線具體表現在只認識日本帝國主義這個民族敵人,而忽視了國民黨這個階級敵人;只提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任務,不講建設新中國的任務;主張靠國民黨軍隊抗戰,反對發動人民開展敵后游擊戰爭。毛澤東針鋒相對提出的在統一戰線領導下的獨立自主方針,即統一中必須堅持斗爭,失去斗爭就失去了統一的意義,斗爭是為了更好的統一。在蔣介石企圖整編人民軍隊,獨攬軍權時,毛澤東針鋒相對指出:人民的武裝,一支槍和一粒子彈,都必須保存,不能交出去。
二、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1.對立統一作為基本規律貫穿著毛澤東思想始終
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于軍事斗爭中,在與敵人激烈對抗中逐漸成熟發展起來。列寧說:“對立的統一(一致、統一、均勢),是有條件的、一時的、暫存的、相對的。互相排斥的對立的斗爭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毛澤東在《矛盾論》中給出了科學的解釋: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一切過程都轉化為它們的對立物。一切過程的常住性是獨立的,但是一種過程轉化為他種過程的變動性是絕對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過來作用于經濟基礎。革命戰爭的目的在于奪取政權,奪取政權后更好地變更生產關系,反過來促進生產力發展。馬克思形象地指出思想教育一旦離開物質利益,一定會使自己出丑。中國由于封建制度存在千年之久,廣大農村自給自足的經濟生產模式根深蒂固,農民對土地高度依賴,因此必須利用土地制度關系變革經濟模式。經濟上,共產黨采取土地革命政策,在不同時期采取靈活的土地方針,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變革地主階級剝削農民階級的生產關系,解放農民生產力。針對富農土地財產靈活實行,最大程度將激發農民的斗爭意愿和統一戰線結合起來。
2.矛盾分析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利器
任何事物都有內在矛盾,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進行解決,是毛澤東思想的精華。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規定和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抗日戰爭中,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階級矛盾是次要矛盾,只有充分發動人民力量,依靠全民抗戰和持久抗戰,才能解決民族矛盾主要矛盾,為解決階級矛盾創造條件。而解放戰爭中,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只有依靠人民推翻國民黨的統治,同時爭取國際力量尤其是蘇聯的支持,才能解決階級矛盾,為建設社會主義制度創造條件。因此,準確把握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3.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基本態度
實事求是是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堅持實事求是關鍵在于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早期共產黨沒有成熟的理論思想作指導,更多是遵從共產國際的指示,大大束縛了中共獨立處理事物的能力。毛澤東在1930年《反對本本主義》中就指出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是實事求是思想形成的開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離開實際的調查分析就要產生唯心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結果不是機會主義就是盲動主義。馬克思指出事物的前進發展是螺旋上升的,每一次對現存事物的正確否定都蘊含著新的生機和活力,推動事物朝著更高層次發展。毛澤東在與國民黨反動派較量中和具體實際結合,變戰略中的紅軍內線防守為外線中的戰略進攻,防守本是戰爭中的否定因素,改變消極防守中的不利因素,利用退卻誘敵深入,在適當時機集中優勢兵力聚殲敵人,變否定為肯定,取得勝利。在對資產階級否定因素的處理中,沒有采取激烈對抗的消滅方式,而是采取和平贖買的方式改造,變否定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力量。實踐證明,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態度,中國才能走向民主、獨立和富強之路。
參考文獻:
[1]顧海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過程研究的啟示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J].2016(01):14-19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顧海良.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與邏輯[J].2019(05):4-15
[4]鄒升平.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經驗[J].揚州大學學報,2019(0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