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勤
[摘要]在“互聯網+教育”的大背景下,面對新技術、新理論、新軟件不斷涌現,教師作為身處其中的一員,在常態教研活動中如何面對?筆者介紹了App技術在我園日常教師研討活動中的應用情況,提出了融合技術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若干思考。融合技術下的教師發展,讓教師在多樣態的教育氛圍中探索發現,圍繞自己的目標來實現通達與“連接”。
[關鍵詞] APP支持;教研;互動
教研是教師個體及團隊深度發展的活動之一。喚起教師的常態教研之力,通過App技術的融合,導入媒體技術的同時也在重構教育生態,不斷讓自身處于一種學習、探索、思辨、實踐的狀態,這種狀態也會感染身邊人。
一、App技術在教師常態教研活動中的應用實踐
(一)UMU——隨時隨地的微教研[1]
我們利用App在線互動UMU,讓教師在經歷“反思+分享”的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導者。大班教研組進行的一次主題為“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角色”活動。教研組長提前一天在UMU里建立一個“課程”——“教師的角色”,并設置好“課程”的時間、關鍵詞等必要信息。活動開始了,教師們進入聽課班級,掃碼簽到、投屏顯示:一共17位人員參與了此次活動。接著,教研組長邀請每位教師打開“包寶寶”視頻課程,基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為思考方向,運用課程教學中的“學習筆記”,邊學邊記,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我覺得視頻中的媽媽太關注自己的寶寶了,孩子沒有自己的空間”“包寶寶就像我們的孩子一樣,他們的視角與行為不應受到成人的限制”“爸爸在寶寶成長中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每位參與者在自己發言的同時還可以看到其他人的發言。接著,基于關鍵詞分組方式,現場進行“我的游戲觀察故事”實例分享,一邊是每組的直播式展示,另一邊是開放式的討論組活動:“這樣的角色(言行)對孩子的支持是……”和“這樣的角色(言行)對孩子的不足是……”各組人員在手機里隨時發表對案例的思考與看法,“黃教師看到孩子的沖突沒有第一時間去制止,她退后一步的做法反而給了孩子解決矛盾的支持”。“嬌嬌教師支持孩子的行為有2個點,一是認可孩子的作品呈現,二是拿出新材料激發孩子去運用”……這樣的發言除去了常規現場點名發言的壓力,他們的表達更自由更積極了。活動最后,教研組長基于在線點贊數的支持,邀請幾位在線討論中比較有見地的教師再次發表看法……
通過這樣的培訓,不僅培訓者輕松組織,而且開放式的教研方式也讓參與者暢所欲言,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此外,即時簽到、微課學習、在線問卷、互動提問、投票統計、微信互動上墻等功能還能支持教師們隨時隨地在線學習。
(二)iMovie——所見所得的微課程
我們利用App視頻編輯軟件iMovie制作生活化微課程,用鏡頭說話,讓觀察隨時隨地。例如,教師制作的微課程《穿鞋》[2],針對幼兒穿鞋時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如左右不分、鞋帶不會系等,通過日常觀察,記錄下幼兒遇到的困難,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尋找到解決的方案,從而形成微課,幫助幼兒通過自主學習,解決最實際的困難。同樣,教師制作的微課程《微笑抱抱團》分析了目前幼兒晨間接待與離園接待環節中教師迷惘、家長困惑的現狀及其原因,提出了“3+1”“2看1想”方法,闡述了晨間接待與離園接待的規范要求及教師的適宜行為,有效利用這兩個環節,實現家園無縫連接,保障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通過鼓勵教師用發現的眼光“即觀察”“即生發”,將身邊的事情用微課程來表達,由小現象引發真問題,在追問剖析中帶來新的思考;由小策略解決難問題,在靜心思考時飽含溫度;由還原真實情景中整合問題,在關注細節中讀懂童心……微故事來源于教師的現實生活,在找尋新角度、新發現的同時,其背后恰恰是新的教育理念的開始——讓教師和孩子在一起,在“課程”的生態中成長。
(三)微信小程序——易知易從的新常態
日益普及的微信已經成為教師生活的新常態,所包含的19大類300多種小程序為教師培訓的知和行提供了易知易從的作用:容易理解容易操作。比如有即時功能的“網盤資源包”是一款搜索百度網盤的小程序,方便教師查詢工作、學習和娛樂等資料;“傳文識字”讓人工智能來識別文字,支持語音、掃描等多種方式,幫助教師把圖片、表格上的文字以文檔的形式整理出來,還有“選詞功能”能讓我們只選擇自己想要的部分;“訊飛快讀”讓教師的學習更放松,當分享公眾號美文時,選擇其中的“訂閱號朗讀”可以讓平靜的文章自己發聲,還能選擇一個喜歡的“朗讀聲音”娓娓道來;還有“你畫我猜”“動動文字”等娛樂小程序,則為教師的頭腦風暴活動增添活力。
在使用這些微信便捷簡單的小程序時,我們的核心是關注人的價值,一方面為教師獲取信息、交流信息開辟了新的陣地,另一方面也通過其功能多樣的可能性與便捷性深入了解教師的需求,創新教育信息化的研討模式。通過App技術支持,喚起教師學習主導者的自主性,讓他們看得更多,想得更深。
二、融合技術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若干思考
在《最有可能成功》教育專題片中有這樣一句話:If we teach today as we taught yesterday we rob our chil? dren of tomorrow.(John Dewey)(如果今天我們像過去一樣教育,我們就是在剝奪孩子的明天。——杜威)由這句話引發出我們對當下融合技術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一些思考。
(一)教研活動主體
教研主體也就是教師的角色特征。在新時代下,教師作為研究者,不是一個單向的個體,而是跨越班級、跨越學校,乃至跨越國家文化的群生團體。借助互聯網成為一個終身學習合作者、交流者、發現者、探索者。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教師是一個多元化終身學習者。
(二)教研活動方向
教研的方向就是教師的堅持目標。教育是面對人的教育,其培養目標就是幫助人的生命生長。在海量信息與新技術迭出的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要堅持著眼于“人”的本質意義——基于孩子實際,從孩子生命生長需要出發,更加關注其素養與能力。對于孩子來說,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聲筒,而是工作環境的設計者、學習習慣的引導者、個性活動的創設者、思維碰撞的點火者……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不單是技術的運用,更體現出教師融合性信息素養的提升。
(三)教研活動趨勢
教研的趨勢代表教師的思考方式。“回到原點”的思維幫助教師來解讀:教育培養人的目的不在于把人培養成什么“家”,而在于是否最大限度地激發出每個人的自身潛能。也就是我們關注的個性發展與成長。因此,對于這一問題,教師需要把握的核心價值是自我角色的勝任力,包括設計力、思考力和實踐力。設計線下任務,設置線上課程;培養策展思維,引發換位思考;小組合作實踐,分享觀察發現。融合新技術背景下的學校是多元的、變化的,決定了我們教育必須是多樣化的。
參考文獻
[1]陳蕾蕾.移動互聯平臺支持下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研究——以基于UMU互動學習平臺的某一課程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17.
[2]裴巧琴.微課程,引發教研新觸點[J].考試周刊,2014,(31):187.
[3]李玉平.微課程——走向簡單的學習[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5.
[4]黎加厚.極簡教育技術在基礎教育領域的興起[J].中國電化教育,2019,(2):6-9.
[5]杜占元.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關鍵是“1238”[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7,(6):4.
[6]任友群,楊曉哲.數字化勝任力——信息時代不可或缺的能力[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7,(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