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娟
[摘要]反思能力是數學核心素養中的重要部分,教師應當注重學生數學反思能力的培養,要善于抓住相應的時機,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讓學生掌握數學反思的方法,并采取實際措施讓學生在實踐中愛上反思,不斷提升他們的反思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全面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反思能力;思維
反思是數學思維的核心,也是促使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反思能力,并不斷給學生創造反思的機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然而,傳統選拔制度的教學方式,讓教師更多注重的是將數學知識傳輸給學生,而忽視了反思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的反思能力相對較差。反思是一種習慣,是需要學生能夠長期堅持的,因此,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對學生進行反思能力的培養非常必要。
一、從探究活動中培養反思能力
小學生的反思意識通常較為薄弱,要想提升他們的反思能力,少不了教師的教導,教師應當在實踐中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同時,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一種體驗,一場經歷,如果教師將數學中的探究活動與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反思,則不僅有助于提升探究活動的實效性和學生的探究能力,還能讓學生逐漸培養起良好的反思能力,深化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這一概念時,教師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讓學生探究22-6=(),教師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計算一遍,隨后用小木棒根據算式進行擺放驗證,最終在交流探討中形成了以下反思過程:學生A:先從一盒中拿掉2根,再從另一盒中拿掉4根,最后剩下16根;學生B:可直接從一盒中拿掉6根,最后把剩余的4根和2根合起來等于6根,最后用10加6就等于16;學生C:我是先將一盒打開與2根合在一起變成12根,隨后拿掉6根,就剩下6根,再用10加上6就等于16。教師聽了學生的想法說道:“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種辦法,那么,這些方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嗎?”學生們經過反思與探究,最終得出共同的結論:由于個位數2減6是不夠的,因此要從一盒中拿點出來再減,也就是從十位數上退1位當作10和個位數上的2加起來再減。整個探究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學會了反思,并利用反思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從而提升數學綜合素養。
二、從思維探討中培養反思能力
由于生活背景、文化環境、經驗與認知水平的不同,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學生們的思維方式與認知高度會存在著一些差異,但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只有讓自己的思維與他人進行充分的碰撞,才能獲得認識與思維上的共識,起到優化的作用,如果這樣的思維火花是在探究活動前噴發,還可以帶領其他學生一起進行反思,獲得共同進步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統計和平均數”時,教師就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反思,根據上節課的套圈活動,教師向學生展示了兩張統計圖表,分別統計了男生和女生套中的數目,其中男生一共5人,投中最多的有8個,最少的有5個,合計26個;而女生則有6人,投中最多的是9個,最少的是3個,合計28個。待學生們獲取及交流了圖表信息后,引導他們思考“套圈活動中,是男生準還是女生更準?”的問題,學生1:我認為女生更準,因為女生最多的有9個。學生2:我認為是男生更準,因為男生5個人就已經投中26個了,而女生6個人也才套中了28個。若是男生再加一人,只要套中2個以上,總數就會超過女生。學生的思考原因有很多,很明顯,無論是根據套中的最大數或總數來比都有些不合理。那么,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適合的數來比較,就是“平均數”。通過學生的思考辯論得出“平均數”這個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讓學生的思維保持在興奮與集中的狀態中,在思考中反思自己的答案,從而不斷改進自己的想法。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設了爭辯的機會,慷慨地把平臺讓給學生,孩子們有了自由思考、反思的時間和空間,爭論中,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取人之長,學會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孩子們碰撞出來的是智慧的火花,更學會了反思自我與反思他人思維的方法。
三、從對比總結中培養反思能力
學生缺少批判性思維、反思能力也較差的體現,更是代表了學生的創造性較低。因此,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反饋而來的信息,通過與他人的對比,誘導學生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解題方法是否是最簡單、有效的,同時還要努力尋找最佳的解題方式,讓思維向著靈活性與創新性發展,讓學生的思維更加充滿活力。
例如,在教學“9加幾”時,對于怎樣計算9+8這個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用小木棒試著擺一擺,再進行講解,學生們的答案都非常有意思。學生1:我選擇了數數的辦法:從9再往后數8個數,10,11,12,13,14,15,16,17。學生2:我也是,我是從8往后數9個數,9,10,11,12,13,14,15,16,17。學生3:可以先把9湊成10,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是17根。學生4:也可以先把8湊成10,同樣能看到是17根。學生5:我是因為知道10+8=18,那么,9+8自然就是17了。學生6:我跟之前的同學一樣,因為8+8=16,所以,9+8=17。隨后,學生繼續思考:“什么樣的方式是最簡便的?”教師讓學生與自己的同桌一起來將這幾種方式進行擺一擺,對比一下,找出自己認為最簡便的運算方法。學生在實踐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還鼓勵學生更加深入地探究,讓學生在反思中一起找到更加優化的方法。
四、從解題結果中培養反思能力
同樣題型的數學題目,可以采用類似的解題辦法,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對問題、方法以及結果進行舉一反三。作業不只是簡單的完成任務,而要主動進行檢查反思,如果只是簡單地交給教師進行批改,這樣的模式,不僅會使得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大大降低,產生對數學的厭惡,而且會造成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老師和學生都沒有好處的局面。學生在做題時出現錯誤有可能是由知識水平有限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解完一個題目之后,教師有必要指導學生對解題結果的正誤做進一步的思考,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計算“25%x+75%=36.75”這個題目,教師首先讓學生將整個計算的結果代入到原來的算式中,學生在計算中自己就會發現,左邊與右邊并不相等,這時候,學生會思考,為什么會不相等,難道是自己算錯了,那么,又到底是錯在哪里呢?于是,學生開始反思探究自己的錯誤,在反思中學生通過思考,恍然大悟原來25%與75%是不能直接這樣相加的。學生繼續思考:為什么之前會這樣想呢?是哪里的思維出現了錯誤,是哪個地方讓自己理解錯了呢?于是,接下來,當學生因為反思而發現自己的思維錯誤,就會進行調整,計算出正確的結果。而像這樣通過對計算結果進行反思的方式,可以讓學生了解到錯誤的原因可能是自己的思維定式,于是就沒有仔細地進行審題,才最終導致計算的錯誤,從結果反思中深入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反思能力。
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說:“如果沒有了反思,他們就錯過了解題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反思是教學中的潛在資源,教師通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讓他們發現自身學習不足之處從而進行改正或強化。這種讓學生進行自我發現、改正的過程,就是教學中所推崇的自我教育部分。當學生懂得了自我反思,就相當于讓他們自己成為自己的老師,通過反思發現自我的不足,從而進行自我教育,強化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