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凱 洪宜德
【摘要】如今合唱已成為拓寬學生藝術文化修養、培養音樂能力及群體協作能力的重要領域。本文依據初中生合唱教學的特殊性,探索初中生合唱訓練的有效途徑,以期培養初中生良好的歌唱習慣,推動學校合唱教育的深入展開。
【關鍵詞】初中生;合唱訓練;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115-02
【本文著錄格式】姬凱,洪宜德.初中生合唱訓練策略探析[J].北方音樂,2020,03(06):115-116.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教育改革的推進,合唱教育在我國學校的音樂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音樂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提出:“演唱歌曲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歌唱技能的練習應結合演唱實踐活動進行……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①如今,合唱已成為拓寬學生藝術文化修養、培養藝術能力及群體協作能力的重要領域。因此,在日常音樂教學中,如何依據初中生身心理發展的特點,探索初中生合唱訓練的有效途徑,對于培養初中生良好的歌唱習慣,推進學校合唱教育的深入展開,有著很強的研究價值與意義。
一、合唱隊的氣息與聲音訓練
(一)氣息訓練的方法
呼吸是唱歌的基本動力。而“氣息問題”則是初生生在歌唱時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之一。因初生中處于青春期,身體尚未發育完全,氣息的控制能力不夠,在歌唱的過程中,容易嗓音疲勞、喉嚨卡緊,影響演唱的音準、音色等方面,使整個合唱表演的效果差強人意。所以,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呼吸的基本原理,通過氣息訓練,掌握歌唱呼吸的正確方法。主要涉及:積極鍛煉肺功能,擴大肺部容量及肺活量;訓練氣息控制能力,盡可能延長控氣時間;自如地控制氣息流量,維持穩定、均衡的氣息駕馭能力等方面。當然,在對初中生合唱訓練的過程中,可以采用適合他們身心發展特點的氣息練習方法來逐步解決。
“聞花式吸氣法”是常用的氣息練習方法之一。在帶領初中生合唱排練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聞花香的感覺,自然放松地深呼吸,感受吸氣時使腹部及后腰向外擴張,氣息沉到橫膈膜下方的感覺。呼氣時,要求學生小腹向內收縮,慢慢將氣息吐出。這種吸氣方法舒暢自然,沒有多余的動作,且吸氣較深,容易掌握。此外,還可以讓學生練習驚訝時的吸氣感覺。通常我們在受到驚嚇時,因精神緊張,會使全身肌肉緊縮,口腔打開,達到快速吸氣的目的。這種在身體本能反應下打開腔體的感覺,就是我們在歌唱時演唱高音所需要的。突然的胸部擴張,短時間內吸氣,能夠吸得既快又深。類似于正在播放的視頻被暫停,氣息被完全控制住,出現進不去也呼不出的感覺。驚訝式吸氣對呼吸訓練十分有效,特別適合初中生。這種呼吸訓練方法能使呼吸肌肉群在瞬間完成收縮與放松的循環,經常練習能很好地鍛煉呼吸器官的靈活性,容易練就聲樂學習中常說的“吸著唱”的方法。
(二)聲音訓練的方法
對于處在變聲期的初中生來說,因聲帶耐久性不強、承受力差等原因,容易在歌唱時用“大白嗓子”導致聲音嘶啞。在初中生合唱訓練中最好讓學生掌握“輕聲高位”的發聲方法,既能保護嗓子又有氣息的支撐。適合初中生嗓音特點的常用聲音訓練方法有“u”音練習和哼鳴練習。
“u”音是意大利語的五個元音字母之一,是發聲的基礎音。“u”音在發聲時,口型呈圓形,聲帶振動均衡有力,氣流相對平緩,聲音就像從一個管道里發出來,特別通透、圓潤,易于學生控制。在“u”的發音基礎上,可以進行“a、e、i、o”其他元音字母的發聲練習;“哼鳴練習”則是練習聲音位置的基礎方法。教師指導哼鳴練習時,要求學生放松胸部,輕閉嘴唇,放松喉嚨周圍的肌肉,發出“m”音。當學生找到鼻腔和咽腔共鳴的感覺后,再尋找發聲位置就會相對容易。在哼鳴練習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用唱“u”音的感覺來唱“m”音,也可以用“ma、me、mi、mo”等結合元音字母的方式進行練習。發聲時,抬起下顎,聲音靠后,便于學生找到歌唱的氣息通道和“頭聲”高位的感覺。聲音通透自然又有一定的發聲位置,對于接下來的歌曲合唱有很大的幫助。
二、多聲部的練習與配合
“合唱是集體性演唱,要求產生共性的聲音,直聲運用較多,并強調聲音諧調、統一、平衡。”而在合唱排練的過程中,已處于變聲期的初中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音色區別,且大部分成員沒有受過專業的歌唱訓練,存在聲音不穩定、音色不均衡等情況。所以,教師要了解每個人的聲音特點,注意男女生的性別比例,劃分好聲部。此外,多聲部、分聲部的合作演唱,講究的是隊員之間的“合”,而初中生處于叛逆期,教師應該把握學生合唱訓練時的心理狀態,要求每位學生有集體協作的意識。聲與心兩方面的共通努力才能體現出“合”,達到合唱追求的集體中統一而又平衡的共性音響效果。具體練習時可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分聲部練習,把握好音準
分聲部訓練是合唱的基礎,每個聲部的合唱隊員都要首先唱好自己的聲部。在練習時,教師要先帶領每個聲部唱譜,檢查每個學生演唱的情況,讓學生準確把握自己所在聲部的音準。當學生掌握自己聲部的音準、節奏和旋律特點之后,再帶入歌詞演唱,這樣的效果會比一開始就教唱歌詞好得多。每個聲部都如此反復練習,為接下來的聲部融合做好準備。
(二)分男女聲部練習,區分旋律特點
當熟記自己的聲部之后,可以將男生高低聲部與女生高低聲部分別合在一起練習。男女生兩個聲部的分練與合練相結合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分辨并準確把握自己聲部的音準和音色,在旋律音高的對比中感受自己的旋律特點,防止與其他聲部旋律混淆。
(三)多聲部合練,避免聲部混淆
多聲部合練是合唱中最難的部分,教師應在合練之前講清楚每個聲部的功能及聲音效果。如低聲部要求聲音渾厚,高聲部聲音流暢。每個聲部都要有準確的音準、穩定的發音、統一的音色,并注意聆聽與配合,鍛煉干擾能力等。此外,多聲部合練最好分段落進行。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穩中求進,避免與其他聲部混淆之后出現手忙腳亂的現象。
三、合唱歌曲的藝術處理
合唱是一種綜合性的歌唱形式,不僅要追求不同聲部的基本和聲效果,還需要合唱隊員具備很強的音樂理解能力和表現力,體現出合唱隊員對歌曲的詮釋與表達。也就是說,合唱歌曲的藝術處理非常重要,它最終決定了合唱作品能否完美、藝術性地再現給觀眾,讓觀眾得到高雅美好的享受,這才是合唱藝術所追求和崇尚的。因此,在對初中生合唱隊進行合唱練習時,教師要揣摩合唱作品的表現內容、內涵及作曲者的構思意圖,注重對作品的藝術處理,引導學生更好地表現出歌曲情感及內涵。
一方面,引導學生理解合唱作品的情感及人文內涵。正所謂“情由境生”,教師在選好合作曲以后,可以用多媒體展現情境,用故事或者語言描述情境等多種方式,營造鮮明生動的音樂氛圍,使學生融入到合唱作品所要表達的情境中,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緒、情感及文化內涵,有助于學生排練時的情感投入,從而更好地詮釋作品。比如:在合唱曲《藍色多瑙河》排練之前,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藍色多瑙河》的音樂,用圖片直觀展現多瑙河的地理位置、美麗景色、風土人情等。教師還可同時用富有節奏感和感染力的語言,向學生介紹多瑙河的歷史脈絡及人文風情。學生不但可以感知歌曲的藝術特點,還增加了對歌曲人文內涵的理解,會對作品的排練充滿期待。之后再排練《藍色多瑙河》合唱曲時,學生就會有相應的心理適應和情感準備,從而提升合唱排練的效果。
另一方面,構思合唱歌曲藝術處理的方法。合唱注重整體的藝術效果,搞定音準只是合唱的第一步。有效的藝術處理是達到合唱所追求的美妙和聲效果的重要環節。藝術處理涉及對歌曲的感情、聲音、速度、力度、音色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合唱排練時,應根據作品的不同靈活設計把握。
當歌曲的音符時值很短或者休止符較多時,應該要求學生活潑、跳躍,速度可以稍微加快,這時候應突出聲音的流動性,屬于聲部的橫向處理。例如,在合唱曲《采蘑菇的小姑娘》中,需要聲音歡快,富有跳躍性,以此突出小女孩天真活潑的性格及年齡特點;如果歌曲較為抒情、長音較多,可以要求學生速度放慢,注意樂曲的連貫性,突出聲音的寬厚,唱的抒情,屬于聲部的縱向處理。如《故鄉的親人》這樣的作品,旋律連貫、深情,深入人心,在演唱時就要唱出作曲者孤寂、惆悵、思鄉的情感。在練習時,可以采用循環呼吸法,讓不同聲部的合唱隊員之間不動聲色地加入和換氣,保持歌曲旋律的連貫性,使聲音聽上去連綿不斷,保持歌曲的完整性。當然,一些合唱作品在練習時還可以通過快慢、強弱等聲部對比的方式來處理。不管采用什么樣的藝術處理方法,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單調、平淡,增加樂曲的流動感、表現力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鄒林波.合唱聲音訓練的現狀分析及解決辦法[J].藝術教育,2009(4):81.
作者簡介:姬凱(1999—),男,漢族,山西忻州人,南通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專業(師范)17級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洪宜德(1979—),男,漢族,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音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