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一門藝術,音樂課堂教學策略對教師而言更是一門藝術。音樂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合理地安排教學策略,讓學生熱愛音樂、享受音樂。
【關鍵詞】音樂課堂;階段性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121-02
【本文著錄格式】朱晶.淺談小學音樂課堂階段性教學策略[J].北方音樂,2020,03(06):121-122.
小學音樂課程除了讓學生具備審美情操外,更多的是培養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及創造音樂的能力[1]。為了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教學中來,有效的教學策略是必不可少的。根據各階段學生特點巧妙地運用相對應的教學策略不僅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發揮,同時也會讓音樂課堂充滿生機,錦上添花[2]。
根據學生的特征、教學需要和教學管理等因素來劃分學段,小學可以分為1~2年級、3~4年級、5~6年級三個學段。
一、低段“游戲式”教學法
處在1~2學段的學生年齡小,情感單純,知識有限,好奇、愛動、愛模仿,要求他們體驗音樂的情感是困難的[1],因此,《音樂課程標準》對于低段小學生的要求主要是能夠體驗音樂的情緒。根據這一要求,筆者認為游戲化的音樂活動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
(一)情景結合,游戲當先
在《火車開了》音樂教學中,當老師要求大家一邊唱著歌一邊開著火車出發時,全班同學會馬上歡呼著從座位上跳起來,有的忙著用凳子搭火車,還有的人自愿扮演“乘警”組織“乘客”上車,更有學生拉著老師來扮演火車司機。孩子們叫著“火車開啰”“火車開啰”!急于表現的心情令人感動。
小學低段音樂教學游戲化活動內容有趣,形式靈活,全員參與,學習環境寬松、愉悅。在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關系要平等和諧,才能形成審美情感的“心理磁場”,自然而然就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二)激發參與,充分肯定
在《龜兔賽跑》音樂游戲的表演活動中,孩子們表現兔子蹦跳的動態各不相同,躺在大樹底下睡覺休息的姿勢也各不相同,表現小烏龜鼓足勇氣一步一步向前爬行時臉部表情也各不相同,表現小烏龜得了第一名表現出來的喜悅時表演也各不相同[3]。為什么學生會有這么多不同的表現?筆者認為是游戲精神的激勵,是游戲情境氛圍的感染,是游戲角色魅力激發了他們內心的創造潛能。
在音樂游戲化活動中,每個學生的表現都傾注了自己的感情,因此,在音樂游戲化活動的評價中,教師要特別關注每個孩子獨有的感覺、理解和表現,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審美創造,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讓他們更加大膽地、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游戲化活動中來。
二、中段“展開式”教學法
處在3~4年級的孩子是小學的過渡期,他們的情緒也是由可塑性到逐漸穩定性的過渡時期,也是學習重要的一個階段。為了把學生帶入美好的音樂世界中,音樂老師要清楚地講解歌曲中音樂要素的特點及作用,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從而有效地開展音樂課堂教學。音樂要素包括歌曲的旋律、節奏節拍、力度和速度,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旋律
旋律在音樂中的作用特別明顯,最吸引人也最令人注意。三四年級的孩子記憶力強,這個階段應引導學生通過聆聽旋律、感受旋律、學唱旋律并結合其他音樂要素強化旋律感受,啟發學生用心靈感受旋律,用歌唱表現旋律美,結合旋律的流動感激發學生對音樂美的體驗和感受。
歌曲《捉迷藏》運用擬人化手段表現了“春、夏、秋、冬”四個娃娃頑皮、可愛的形象,筆者采用旋律線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能更加直觀地把握整首歌曲的旋律走向,運用樂曲中的旋律進行發聲練習,巧妙處理跳音和連音,熟悉歌曲旋律。
(二)節奏節拍
節奏是音樂的脈搏,旋律本身已經包含了節奏的價值。節拍是周期性的節奏序列,與節奏一起形成音響運動的輕重緩急,賦予音樂以不斷流動的活力。
在《八只天鵝》一課的音樂教學中,試著用手拍一拍(也可以打出強弱的對比,感受歌曲突出節奏后的效果)突出節拍感后,小鵝搖搖擺擺的可愛形象就在音樂中活動起來了。
(三)力度
在音樂中,力度的處理對表達作品的情感、體現作品的內容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利用力度上的對比,還能更生動地造成情感的變化,塑造出豐滿的音樂形象[4]。對力度的處理一般結合旋律線進行,旋律線上行的力度加強,旋律線向下的力度減弱。
在《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音樂教學中,教唱時不妨先采用朗讀歌詞的形式體現句與句之間的強弱變化,讓學生體會哪一句最能感動他,如何用聲音表達?比如:每當我“輕輕的”力度應如何演唱,才能更好地體現生怕打擾到老師的情景;副歌部分第一段與第二段中的“啊~~”又要怎樣演唱才能表達學生內心對老師的愛。通過歌曲的力度變化,讓學生體會歌曲的內涵,準確地表達情感。
(四)速度
速度是音樂表現中的一個重要手段,每一首樂曲都必須有一個合適的速度,才能刻畫一定的音樂形象,速度的不同和變化,常常引起音樂形象和感情的變化[5]。速度的變化最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抓住教材中速度要素特別鮮明的歌曲,采用特殊的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
紅色經典民歌《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一首廣為流傳的近代革命歌曲,也成為中小學廣泛運用的音樂教材。歌曲具有明亮的色彩、鮮明的主題和質樸的表現形式。通過對速度要素加以變化的演唱引導學生體會音樂形象和情緒的變化,可以達到百唱不厭、百練不厭的效果。
在音樂課堂中恰當運用歌曲中旋律、節奏節拍、力度、速度等主要音樂要素設計教學,是激發學生情感的有效途徑。由于音樂是綜合性藝術,構成音樂的要素多達十多種,盡管每節課強化的是一個主要因素,但是不能孤立體現某一要素,各個音樂要素往往要相互滲透。多種音樂要素的交替運用,才可以有效引起學生的審美注意,激發起學生參與表現的欲望。
三、高段“情景式”教學法
5~6年級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會逐漸表現出個人的喜好與觀點,甚至有些學生開始對音樂感到漠然。如何激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讓音樂真正走進學生心中,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想方設法讓學生體會到歌曲所表達的內涵,讓學生體會到音樂作品中鮮明的藝術形象,從而提高音樂作品對學生的感染力,讓學生盡可能地投入到演唱中去。
(一)圖文并茂,情景創設
《紅蜻蜓》是一首曲調深情、優美,歌詞富有童趣的日本童謠。曲雖短小,但是曲調非常優美抒情。為了能夠讓學生們深入體會到這首歌曲的美,筆者通過三步法進行授課。
第一步:在展現情景畫面的同時讓學生們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歌詞;第二步:在老師的指導下,首先使同學們的聲音集中統一,然后再通過感情的體驗去把握詞語調、語氣的輕重緩急,并付之于強弱記號,有節奏地讀歌詞;第三步:配上歌曲旋律,讓優美的曲調與詩一般的語言完美結合,使學生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讀出意境,讓他們陶醉其中,情感得以升華。通過這三步的講解,使學生們能有感情地演唱。
(二)豐富課堂,開拓視野
播放歌曲《告別時刻》的視頻資料,讓學生了解這首歌曲的情感,介紹這首歌曲的情緒,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然后,引出莎拉·布萊曼及她的其他作品,包括音樂劇《貓》中的片段——《回憶》、欣賞莎拉·布萊曼與其他歌唱家合唱的作品。例如,與西班牙著名歌唱家多明戈合作的歌曲《永遠的朋友》,找出兩種演唱形式的不同,隨后唱歌曲《告別時刻》的主旋律。
通過欣賞,讓學生了解近代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特殊的藝術魅力,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讓學生接受多種音樂風格的熏陶,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6]。
四、總結
通過輕松愉悅的音樂課,不僅能讓學生享受到音樂的美妙,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審美,陶冶情操和健全人格。作為音樂教師,需要不斷思考如何巧妙地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在師生真情的互動中讓學生在音樂中放飛思想,動態地、發展地、富有個性地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終身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李懷源.小學藝術單元整體課程實施與評價[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韓軼旬.小學音樂教學策略簡談[J].讀寫算,2012.
[3]許蓉.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游戲精神的滲透[J].科教文匯,2009.
[4]郁文武等編.音樂常識問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5]本社編.中小學音樂教師手冊[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6]陳玥.淺談小學音樂課的意境教學[J].讀寫算,2014.
作者簡介:朱晶(1987—),女,本科,小教一級,合肥世界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