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潤腔是我國戲曲音樂表演過程中獨特的演唱技巧以及手法,通過對旋律進行藝術潤色,使唱腔更加生動,更加傳神。獨樹一幟的湖南地方小戲——益陽花鼓戲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以及獨特的湖湘韻味,其富有當地方言音調特色的潤腔使得益陽花鼓戲擁有聲情并茂的審美境地,也有利于表演者表達自身的情感,增加表演的感染力。本文就益陽花鼓戲的潤腔技法進行探討,希望能夠推動花鼓戲這一劇種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益陽 花鼓戲 潤腔
湖南益陽花鼓戲的演唱十分輕松自然,婉轉動聽,因而受到群眾的廣泛喜愛。此外,一些表演藝術家、歌唱家還大膽地吸收益陽花鼓戲獨特的潤腔方法,并將其融入聲樂作品的演唱中。通過加強對益陽花鼓戲潤腔特征的研究,從而為表演者提供借鑒的范本,對推動益陽花鼓戲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益陽花鼓戲深受川調、打鑼腔、民間小調影響,要求表演者音色高亢明亮、動聽委婉,舞臺語言以長沙方言為主,音域跨度比較大。所以,潤腔上技巧多,處理也特別細膩。
一、滑音潤腔
滑音潤腔是益陽花鼓戲潤腔中常見的一種形式,且應用廣泛,絕大部分作品中都有呈現。益陽方言屬于湘方言中的長益片區,湘方言中常運用各種滑音腔來表達說話者的情緒,這一地方語言的特色極大地影響了益陽花鼓戲。在運用這一潤腔方式時,音高的不確定也導致音色常常向一個方向進行滑動(多為頭腔位置)。益陽人說話音調常常存在比較多的入聲,因此,在演唱的過程中采用滑音潤腔十分貼切。它能夠體現濃郁的湖湘氣韻,通過運用滑音潤腔能夠使得旋律更加悅耳,重點體現某一個字,通過采用上滑潤腔方式,從而體現花鼓戲的美感。
下滑潤腔的運用也十分常見,它不僅能夠起到裝飾的作用,同時也能夠作為演唱者在表演過程中換氣以及斷氣的重要依據。通過不同的下滑音,語氣也各不相同,有的是正話,有的是反話,有的只能起到標點符號的作用。此外,為了表達一些特殊的情感,或者是強調一些具有特殊含義的語句,常常對一些詞組進行長應停留,或者是在原來唱腔的基礎之上,進行下流動狀處理。通過將音調向上拋又快速地往下掉,從而體現出主人公的情緒,使得花鼓戲充滿韻律感。
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要求表演者在唱滑腔時要始終保持住聲音的位置,使氣、字、聲協調與統一,不能隨著音的上滑或者下滑而改變,影響演唱效果。
二、倚音潤腔
在益陽花鼓戲的演唱過程中,為了確保音調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相同,達到情調纏綿的效果,常會依靠本音符進行表達。由于益陽方言本身就存在六個音調,這也導致益陽花鼓戲在表演的過程中潤腔字與字之間的聯系多為倚音。
以益陽南縣《孝歌子》中的前兩句為例,第一個字就加入一個音或是兩個音的表現,從而使得音高出現跳進式以及級進式,使音樂線條更具色彩性。
三、波音潤腔
為了使益陽花鼓戲在表現過程中更加華麗細膩,在實際演唱過程中大量采用波音潤腔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反復波動裝飾音,最終達到不同的演唱效果。前波音腔主要是在開頭演唱時的位置,這種方式通常是表達主人公沉悶哀傷的情緒。在運用后波音腔時,開始先直著往下唱,不需要采用任何泛音,到結束時可以以顫抖的方式,稍微給人一種俏皮的感覺,令觀眾回味無窮。比如《放風箏》開頭第一句,唱詞“閑來無事”的“來”字和“事”字都用了波音來演唱,“來”字的波音落到了1音上,而“事”字的波音則落在5音上,這一句連續兩個波音的運用,使全曲一開始就悅耳動聽,表現了一種輕巧、柔和的色彩(如圖1)。
四、花舌潤腔
在益陽花鼓戲民間小調演繹過程中,為抒發一些情感,表演者常采用花舌潤腔這一方式。通過運用氣流對舌頭進行沖擊,使氣流在滾動的同時產生一些碎音,在運用花舌潤腔時需要均勻控制氣息力量,通過將舌頭抵住上顎前方發出聲音,使得舌頭上下顫動。例如《洗菜心》中,就大量采用了花舌潤腔這一方式,呈現小姑娘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下的思想感情。在演唱一開始通過采用花舌潤腔能夠展示出小姑娘歡快的心情,在中間段落通過花舌潤腔表現出小姑娘丟了戒指的焦急心情,最后又用這種潤腔方式表達希望自己的戒指被有心人撿到的羞澀感情。通過表現這種不同時間段的狀態,引發人的無限遐想,同時也能夠用花舌潤腔展示表演者的不同心情。
五、結語
花鼓戲作為益陽最具有民間特色的傳統文化形式,通過將多種潤腔形式巧妙地融入于其中,能夠使花鼓戲演唱充滿活力,同時也體現了十分濃郁的地方風情。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益陽社科聯項目“益陽花鼓戲演唱特色研究”(項目編號:2018YS043)。
(作者簡介:鄧勤,女,碩士研究生,湖南城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