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肖洛霍夫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功于《靜靜的頓河》。這部長篇小說揭示了頓河畔哥薩克人民的生活,他們的命運受到戰爭和戰后時代的影響。這位作家特別關注的不是男性角色的形象,而是女性的形象。正是通過對這些女性形象的描寫與刻畫,才更能傳達他小說的內在意義。
關鍵詞:《靜靜的頓河》; 哥薩克;女性形象
作者簡介:丁盼盼(1995-),女,漢族,河南濮陽人,河南大學外語學院俄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學歷,研究方向:俄語翻譯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2--02
《靜靜的頓河》講述了哥薩克人民生活中最困難的時刻,戰爭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道德沖擊。習慣的生活方式崩塌了,命運變得顛沛流離,人的生命變得一文不值。肖洛霍夫把他的這部作品描述為“關于全民悲劇的浪漫史詩”,在故事中沒有一個角色不會被戰爭的痛苦和恐怖所影響。
在這部史詩般的作品中,有許多不同的主題和諧的交織在一起:戰爭、愛和人民的艱難命運。作者肖洛霍夫以真實自然的筆調描寫了頓河畔哥薩克人民的生活,和生活中杰出的女性。她們是愛情、家庭和忠誠的化身,她們把教養孩子、農耕、熱愛自己的家庭、忠于自己的祖國視為人生信條。這些形象描述的如此真實,以至于她們似乎不是作者創作出的女性形象,而是從現實生活中借來的,她們就像是頓河畔的“白月光?!?/p>
這部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圍繞著主角格利高里,她們分別是情人阿克西妮婭和妻子娜塔利婭,除了她們以外,還有格利高里的妹妹杜尼婭、嫂子達利亞和媽媽伊利亞,盡管她們不是故事中的女主角,但是依然燁燁生輝,閃著女性的光芒。
1.阿克西妮婭
阿克西妮婭擁有著迷人的外表:濃郁的眉毛、卷曲的頭發、豐滿的肩膀。作者在文中暗示到她的美是毀滅性的,而且是邪惡的。她經常被其他女人所嫉妒,似乎是這副“好皮囊”阻礙了她變得更快樂。阿克西妮婭自小命運多舛,在年幼時便同毫無感情基礎的丈夫成婚,丈夫斯捷潘既沒有給她任何關愛,也沒有給過她任何憐憫。然而,她在生活面前卻從來不曾低頭,正是這些深深吸引著格利高里,他們愛的火苗漸漸萌芽。
阿克西妮婭熱愛生活,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面對丈夫的質疑,她坦率地承認了自己與格利高里的偷情,并為了自己心愛的男人愿意拋下一切與他一起離開村莊,為他生下一個女兒,重新開始生活。多年戰亂后,依然心如磐石,堅定不移地愿意一次又一次愿意跟著格利高里一起出走。她像一團火,她的熱情給格利高里帶去生活的光亮。對格利高里而言,妻子似乎是天上的一輪明月,明亮皎潔,卻又寒冷無比;而阿克西妮婭就是他的太陽,炙熱、溫暖而有力。
她可以做飯,也可以趕牛,更可以去蓋屋頂。她從不把工作分為“男性”和“女性”。與她真正喜歡的人親近一分鐘,對她來說這一生都是有價值的。她愿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敢于面對現實,直面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躲在別人身后,他渴望完全占有格利高里的生命和思想。
阿克西妮婭是這部小說中最生動的女性形象。村里人認為她是一個無恥墮落的人,但對于格利高里而言,她是一個充滿愛心和忠誠的女人,愿意為愛做出任何犧牲。戰亂中,她無法接受自己女兒的夭折,也無法使自己的孩子免于死亡,但她的心境是如此的寬闊,以至于在娜塔莉亞死后,成為格利高里孩子們的母親,把他們視為己出,真心呵護。
盡管有錯誤,盡管背叛了丈夫,但阿克西妮婭與傳統俄羅斯女性形象不同的是,在她身上充分肯定了真正的愛的力量,并且這種力量是不畏一切的。格里高里的父親發現他們又在約會,就把格里戈里趕出家門。阿克西妮婭不假思索地跟隨著他的愛人。她為了自己的愛,一遍又一遍地離開了她的房子,跟著格利高里走到別人的屋檐下,她愿意做出任何犧牲,只要所愛的人還在身旁。
2.娜塔利婭
娜塔利婭有著謙遜的性格,她平日里不喜歡言語。娜塔利婭對格利高里一見鐘情,愿意從自己富裕的家庭嫁入心愛的男人家里,她要嫁給一個受歡迎的、成熟的、勇敢帥氣的歌薩克。自此她無憂無慮的生活開始變了樣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擔心、憂慮、不安和煩惱。她對格利高里的愛是純粹的,是崇拜性的,但自始至終,娜塔利婭并沒有對自己的丈夫表現出太多的熱情,因為在她看來,愛情里男性始終應該是第一位的,是占據主動地位的。
可惜的是,這個女孩子并沒有那么幸運,因為她的丈夫毫不隱瞞,毫不避諱自己與鄰居阿克西妮婭的關系。正如丈夫對她的評價一樣,娜塔利婭就像是月亮,有距離感,可望而不可及。這也許正是丈夫離開她的原因吧。事實上,與情婦阿克西妮婭相比,娜塔利婭就像是一個年輕、謙虛、缺乏經驗的小姑娘。但她并沒有放棄,依然真誠地愛著自己的丈夫,她愿意相信丈夫是會回來的,直到后來看到格利高里無情的回信,讓她意識到這一切都是徒勞。她決定自殺,了結自己的生命,但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她活了下來,只是割傷了脖子。
一場戰爭改變了這一切,丈夫回歸到了家庭之中。格利高里開始尊重她,關愛她,不久之后娜塔利婭為丈夫生下了一對龍鳳胎,但幸福只持續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后來格利高里原諒了阿克西妮婭,兩個人又重新在一起了。其實,生活中有時候得不到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得到之后再失去。此刻的她再也承受不了丈夫的再次背叛,她無法一再隱忍丈夫的不忠與背叛,娜塔利婭絕望而失落。在同名電影中,這一場景是令人揪心的。娜塔利婭在大雨中,哀嚎痛哭,她向上天詛咒這個花心的男人,但若是不愛又哪來的恨呢?奄奄一息時娜塔利婭還是原諒了自己的丈夫,原諒了兩個孩子的父親,原諒了這個他愛了這么久的男人。
格利高里強壯、勇敢,對他來說,戀愛中的熱情遠比謙遜的妻子、聽話懂事的孩子和幸福的婚姻更為重要,更有吸引力。他屈服于誘惑,而不是珍惜一個在家中等著他盼著他歸來的女人。讀者面對娜塔利婭,表現出更多的同情與遺憾,娜塔莉亞明明是格利高里的合法妻子,她給了丈夫足夠的關心與愛護,為他生兒育女,但她最終還是失敗了,沒有等到屬于自己的幸福,盡管恪守人妻本分,盡管一直在謙卑的等待之中,但格利高里注定是她等不到的那個人。
3.杜尼婭
時間一點一滴地見證了這個姑娘的轉變與成長,她有一雙深色的眼睛,深邃的眼眸中能看穿人心,看穿生活的無可奈何;苗條的身材、柔和的聲音,總是穿著樸素但有品位的衣服。在性格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變得更加隱忍克制,以大局為重,反倒不見同齡人身上的率性而為。
杜尼婭從小接受識字訓練,她勤勞善良,后來愛上了同村的小伙子。然而,戰爭的爆發、立場不同,將她們阻隔開來,橫亙在他們中間的不僅有政治立場的差異,還有親人的生命,是他們難以跨越過去的鴻溝。就像阿克西妮婭一樣,杜尼婭要走的也是一條艱難的人生道路,面臨著許許多多的考驗。
杜尼婭所代表的是新一代的哈薩克女孩,這一類女性是在新權力的影響下,形成的。他們早早地意識到戰爭是她們苦難生活的罪魁禍首。她們埋葬了自己的親人,等待著自己的愛人,堅定地等著幸福生活的到來。
4.伊利亞
此外,作者還描寫了其他優秀的女性角色,格利高里的母親是一個堅強的女性形象,她不愿接受戰爭的現實,但又有超越那個時代人的一種自覺,她愿意祝福孩子們幸福。
伊利亞是老一輩人的象征,她們體貼丈夫,愛自己的孩子們,堅韌不拔地忍受生活的逆境,接受生活的改變。為了孩子們的幸福,她們愿意犧牲掉所擁有的一切。伊利亞是一個忠誠的模范妻子,一生都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過著艱苦的生活,丈夫也經常對他發脾氣。同娜塔利婭一樣,她也是一個好的女主人一個好的妻子,因此她同兒媳之間感情深厚,并對兒子的背叛深感不安。
伊利亞在情節發展中的作用看上去似乎微不足道,但卻意義深遠。作者賦予了母親這一概念深刻的意義,這個角色的意義不僅是保護家庭,也是為了維護家庭的和平安寧與和諧。她認為自己應該對親人的思想和行為負責,伊利亞是純潔心靈的守護者,是神圣與母愛的體現。
5.達利亞
達利亞是格里高里哥哥彼得的妻子,當我們見到達利亞時,我們看到的是和娜塔利婭和阿克西妮婭完全不同的一個人。她是個淘氣而又膽大妄為的女性,熱愛自由的精神。達利亞在殘酷的戰爭中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她不喜歡受到任何規則的約束,總是喜歡打扮得漂漂亮亮花枝招展的,既不喜歡做家務,也不想教養孩子。她喜歡散步和喝酒,喜歡男人的注意力。
她對身體親密的需求以悲慘的方式結束了,后來達利亞不幸染上了梅毒,這在當時還是無法治愈的。在意識到自己的病之后,她讓娜塔利婭給她準備單獨的碗筷,生怕把病氣過給家人。只有在感染了一種不治之癥后,她才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夢想著重新開始。然而這在當時無異于是令人羞愧的,于是,她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她悄悄和體面地去世了,在河里淹死了她的恥辱,把一切定格在美麗的一瞬間。
娜塔利婭和阿克西妮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女人,她們都深愛著格利高里。兩人第一次見面時,娜塔利婭淚流滿面地懇求阿克西妮婭退讓,她心灰意冷地離開。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已經給了格里高里選擇的權利。由于格里戈里的背叛,娜塔利婭經歷了很多,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最后兩個女人也都失去了生命,但格利高里在這件事情上卻有著不同的感受。
當他得知妻子娜塔利婭去世的消息后,他心里非常不安,但更多的是愧疚。他回憶起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也深深意識到對妻子的愛,這種愛是純潔而崇高的。或許這就是娜塔利婭永遠把自己留在丈夫心中的方式。
而阿克西妮婭的死亡給格利高里帶來了不同的感受。她就這樣死在了心愛的格里高利的懷中。這對于格利高里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精神痛苦。盡管他還有一個親生兒子,但內心深處依舊十分孤獨。他最喜愛的兩個女人給了他力量,給了他活下去的希望,但隨著妻子和情人的相繼離世,格利高里也便失去了這一切。
這些女性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堅強和堅定不移的品格,盡管她們每個人都經歷了悲劇,但她們仍然忠于自己的目標和信念。無論善良、堅強、虛弱、感性或驕傲,女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在任何情況下,她都會自豪地抬起頭來。
愛情既可以是創造性的,也可以是毀滅性的。這一切都取決于生活。在《靜靜的頓河》中,所有的女性形象都有一個共同之處,他們都有勇氣為愛做任何事情。真正的愛比其他任何感情都要強大,是可以戰勝一切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8,35-47.
[2]劉祥文.《靜靜的頓河》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7(01):25-27.
[3]楊民.淺談《靜靜的頓河》結尾的寓意[J].文教資料,2019(13):14-15.
[4]劉亞丁,人的命運[J],四川大學學報,2000(11):9-10.
[5]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22-30.
[6]曹靖華.俄國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