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是少數民族預科教育重要的基礎課程,從少數民族預科英語教學現狀和學生的學情分析,預科英語教學工作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本文依據少數民族預科教學改革定位,從教師職業發展和教師共同體建設的角度闡述少數民族預科教學改革的策略,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預科英語教育 ?教師共同體 ?教學策略
一、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定位
民族預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特殊教育形式,它為少數民族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幫助和政策上的支持。少數民族學生普遍來自于教育水平相對落后地區,民族預科教育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掃除未來本科學習時因為基礎薄弱遇到的障礙,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提前了解和掌握本科階段學習的特點和方向,為他們順利進入本科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必須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形勢,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素質水平普遍提升和高等教育需求多樣化的現實,從追求數量優先以“補”為 主的辦學目標,轉變為切實提升教育質量以“預”為主的辦學目標中來。
二、教師共同體的涵義
教師共同體這一概念在教育領域應用廣泛,是由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的。大學教師教學共同體是指為提高大學教師的教學知識和教學能力,解決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而形成的教師群體,該共同體通常以經驗溝通交流的形式進行各種活動。教師共同體是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水平,促進教學發展而進行的各種經驗交流和溝通活動,通過教師教學共同體進行的各種教學和科研研討活動,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使教師在教學技能和教學理念上都有不斷地改進和提高,從而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建立教師共同體有助于教師的職業發展,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少數民族學生學情分析
少數民族學生大部分來自于偏遠山區,教學質量較差,學生的層次和水平存在著差異。因此,對于幫助學生提高知識水平,順利進入本科階段的學習,預科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內蒙古民族大學的民族預科教育是一年制的,學生生源分布比較廣泛,主要來自于內蒙古自治區周邊地區、遼寧吉林等省市,也有來自于甘肅、新疆、青海等偏遠地區的學生。少數民族預科生以蒙古族學生為主,還有一小部分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和俄羅斯族的學生。預科班學生入校后根據專業不同設置相應的文理科班。受生活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少數民族學生在文化差異、傳統觀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少數民族預科生在面對學習壓力以及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等因素的改變時,往往會感到困惑和焦慮,難以適應。受基礎教育階段教學條件的限制,一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較差,甚至有個別同學沒有學過英語,對學好英語信心不足,學習興趣不高,有畏難情緒,自主學習能力差,不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
四、預科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一)培養教師的職業素養,建立和完善教師培訓制度
教師是學校教學的主體,教師的職業素養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師的職業素養不僅包括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質,還包含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教育思想素養、能力素養和身心素養。要能為一個全方位均衡發展的優秀教師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師不斷的進行培訓和研修,才能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因此建立和完善教師培訓制度,鼓勵和支持教師去國內外高等學府進行學術交流和學習,同時通過專題講座、經驗交流座談會、教學觀摩、教學研討等形式,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例如,內蒙古民族大學舉辦的教學沙龍活動,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座,委派教學骨干去國內知名高校培訓,鼓勵教師出國訪學,以及內蒙古民族大學博士勵志精品系列講座等,為教師提供了對話交流的平臺,調動了教師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培養教師創新精神和能力提供了技術支持。
(二)建立教師教學和學術共同體
教師建立教學共同體是從完善教師教學能力的根本需求出發,教師共同體成員通過教學研討會,教學沙龍,教學培訓等方式,交流和分享經典教學案例和教學經驗,形成較為科學和完整的教學經驗體系,實現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和教學理念的共享。學校在注重建立教師教學共同體的同時,也要把焦點放在教師學術共同體的建設上。建立教師學術共同體有助于不同學術背景的教師通過交流和合作,分享科研成果,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為教師進行跨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只有學校大力支持教師教學共同體和學術共同體的建設,才能實現教師教學與科研齊頭并進,共同進步。
(三)建立優質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教學資源庫建設沒有一個成熟的管理機制,由于既沒有成熟的工作機制也沒有團隊協作精神,導致教學資源庫建設至上傳共享耗費時間過長。教學資源庫建設及上傳流程過于復雜,是導致資源庫建設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讓師生都受益的事情,要建立優質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教師之間要形成教學團隊,構建學習共同體,以質量建設為中心,共同為資源庫的建設添磚加瓦,同時,也可以和其他高校交流和互換經驗,借鑒其他高校先進的優質的教學資源。教師只有實現資源優勢互補,通過優秀教學資源共享的方式才能達到雙贏的目的。
五、結語
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一個過渡性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介于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之間,是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層次之一。少數民族預科英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型素質人才,而教師的職業素養在教學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注重教師的職業發展,支持建立適合教師專業技術發展的教學和學術共同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視團隊協作的力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實現教學改革的突破。
參考文獻:
[1]胡炳仙,梁好.新時代高校民族預科教育的辦學定位[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5):57-62.
[2]閻建璋,鄭文龍.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大學教師共同體及其構建策略探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9(8):49-54.
[3] 呼日樂吐什.庫倫旗蒙古族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調查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32-40.
基金項目:內蒙古民族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基于教師共同體視角的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融合的教學模式研究,項目批準號: ZD2017009。
作者簡介:趙麗麗 ,女,遼寧省義縣人,內蒙古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