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文學系新聞采編課在近4年的時間里,探尋“新媒體創新”的實踐型教學模式,培養適合市場的新媒體創新人才。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課后實踐模式,培養從2015級到2019級,有新媒體內容運營能力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在不斷反觀當下的媒體市場,以“成果導向,學生中心”推導實踐教學培養形式和內容。論文通過淺析新聞采編課后實踐教學的一些具體的教學培養方法,進行數據和案例分析,以考察在師生互動的實踐教學培養中,那些行之有效的實踐型教學模式,為新聞類的教學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文學系微信組建立之初,是以媒體團隊的發展考慮來組建的,以2015級的兩個團隊為主,2016級的兩個團隊為輔,進行較為簡單的工作布置、完成、修改、發布的新媒體文學系公眾號的內容運營。到后期發展為組內培訓、組長指導、參與實踐、組建新的功能組的相對有框架的人才團隊。從2016年開始到2020年,先后培養150位新媒體內容運營的在校學生。在以“成果導向,學生中心”的指導思想下,先后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實踐教學的方法。
一、以學生為中心分層級建立新媒體團隊 形成主動學習氛圍
基于成果導向的教學模式(Outcomes-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簡稱OBTL),是一種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來支撐學習結果的方法或者途徑。OBTL主要有三大構成:預期學習結果(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簡稱ILOs)、教學活動(Teaching Activities)和結果評估(Outcome-based Assessment)。ILOs用來描述學生在規定的課程結束時預期達到的成果;教學活動環節的關鍵點在于教師想要學生學到什么,而不是教師怎么教,或者教什么;在評估環節,使用多種真實性的評估任務來進行評價,并且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以培養探究與創新等能力[1]。
從創新人才培養的人員組成形式看,文學系采用建小組團隊,把團隊自主學習和進步納入考核;同時以老帶新,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新人除了參與老師的課后培訓會之外,主要在團隊內跟著有一定經驗的老隊員學習。這兩種方式,一可以培養尖子生的組織能力和學習探索能力,二可以挖掘學生們的能動性,“我是否能夠在學習中提出更好的建議,和大家一起討論”或者“提出的建議我們如何去實施,怎樣實施和監控效果”。
建立新媒體平臺,使用微信公眾號和短視頻“抖音”平臺,把學生的學習實踐與自媒體結合起來。不斷推動學生了解最新的媒體內容運營的手段和方法,動手做并分析作品效果,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新的內容呈現方式,并在實踐過程中,帶領學生分析新媒體市場需要應屆畢業生的技能條件,反觀我們的實踐能否提升學生的實操能力。
在這樣的方式下,形成了每月的課后學習培訓,培訓人從教師、組長到管理員,培訓內容從排版培訓、類型稿寫作到如何進行選題溝通和交流。新人也會在學習氛圍的帶動下,提出自己的新媒體選題和欄目,寫出欄目策劃和思路。例如從2019年—2020年第一學期來看,公眾號閱讀總數為37459次,其中朋友圈參與分享次數13090次。共制作推廣微文77篇,包括活動類、專業原創類、日常選題類、短視頻欄目類內容。
在整個實踐過程中,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成長。
二、從比賽到實踐 把實踐教學從校內拓展到校外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給第三屆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大學生回信,勉勵青年學子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干,在艱苦奮斗中錘煉意志品質[2]。因此,我們鼓勵并指導學生積極參與雙創比賽,這是建立實踐性教學模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學系為新媒體創新人才培養的尖子生提供了校外實習的機會,讓大家走向實戰,真真切切感受到新媒體的工作是如何進行的。文學系先后有學生在騰訊、網易、澎湃等新媒體平臺實習,在校期間實踐培養的能力得到了更好的鍛煉。同時,指導學生參加省級雙創比賽,開拓思路,培養新媒體的思維能力。
2016級學生在2018年的省級雙創比賽中,獲得“創青春”四川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和銅獎。2017級學生的APP設計“Soul Player”參加2019年四川省“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獲得銅獎。學生在獲獎微文中表示,“這個時代出現的科技,層出不窮,時代在發展,科技在發展。我們要緊跟發展步伐,緊跟時代的步伐。終于在一番討論之后,我們聽取了蔣詩潔老師的建議,將線上和虛擬科技結合起來,做成一個可以建立虛擬大國的APP。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增強人之間的交流,幫助當代人快速找到志同道合,心靈相通的人。”[3]
三、以學生為中心培養新媒體創新人才 也在培養新媒體工作習慣
新媒體行業在招聘時,較為喜愛用有經驗有新媒體感覺和認識的畢業生,“有新媒體運營經驗和運營思路”是時常在招聘中出現的要求。所以,文學系在進行新媒體創新人才培養時,也注重進行學生工作習慣的養成,注重培養新媒體運營思路。
例如在進行文學系公眾號內容運營中,培養尖子生的項目管理和溝通能力——品宣稿件如何進行質量把控;活動稿件如何保證品質的同時更快推送;如何從公眾號影響力上考慮去策劃欄目和活動,如何考慮新的推廣方式。文學系希望,我們不僅僅在讓同學們做新媒體內容,也是在做新媒體的思考,如何做可以做得更好,如何做可以讓我們公眾號運營從內容深入到真正的關注數據的運營。
學生從學??缛肷鐣瑥膶W生到媒體人,跨越較好。在實踐型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新媒體思考能力,讓每一次的實踐活動都是對進入行業領域的一次模仿,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在這個過程中,讓教師了解教學中的問題并及時調整。實踐型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教學相長,學生與教師跟隨市場發展不斷進步與反思的一種模式。
在近4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在新媒體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也將在不斷學習和探尋對培養學生更加有效的實踐性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李茂國.成果導向:從認證理念到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育,2017年第06期.
[2]新華社.釋放“青年+創新創業”的無窮力量——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五年綜述[N].新華社,2019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