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在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困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還顯得很迫切,且可以預見的是這場教育改革將會給學生個人、老師、和學校教育帶來歷史性的機遇,當然我不否認也存在一些嗜待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教育;改革;機遇;挑戰
此次改革是教育部提出的,它不僅是教學方法、教材改革的教學改良,甚至可以用“革命”來形容這次改革的力度。目的是改革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與管理,從根本上來扭轉傳統教育的弊端,使教育能走上合乎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使教育能培育國家所需的人才,這也是新形勢下知識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先說個人,社會教育的不公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不僅僅體現在教育資源,同時地區差異大也是重要因素,而這次的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對教育薄弱的區域來說是一次趕超機會-改革后大家在同一起跑線。現今網絡資源發達,別人有的,落后地區也能有。這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改善教育長期滯后,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對個人,只要能搭上這班車,就可以避免長期陪跑的角色,我曾經看過一篇權威報告,農村的孩子想要考進名校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城里孩子的幾倍。說真的我看到這則消息我也很吃驚,但當我回頭時發現,當初同學好像就我一個人讀了大學,忽然我又覺得這個數據好像是真實的。一旦這次教育改革被認真貫徹落實,對個人而言機遇不言而喻。
對教師而言,首先是發展生存的機遇。我們今天都知道,教師是要靠成果和經驗的,但是一個剛畢業的新秀教師他有什么資格去和那些已經教了幾十年書的“教書匠”或者他的領導競爭呢?上次學校組織國培班座談會時,很榮幸和幾位省級教學專家面談,聊到課改時,我本以為這些大腕人物會提出異議,恰恰相反,他們卻說,這對你們來說是天大的機會,別人不愿干你們干,競爭壓力小,同時課改當中的理論、問題,你們發現以后還可以寫文章評職稱,這些都是機會。我聽完以后醍醐灌頂,真正的高人站位的確是很獨到精準。再者就是有關師生關系的一些感悟。中國古人把尊師重道當做一個人評判品性的價值尺度,這點我是很贊同的,但很多時候把師道尊嚴看的過重,往往使得學生與老師之間產生了隔閡。我欣賞韓愈《師說》里提到的新型的師生觀。今天,我們所提倡的師生觀可以說相當美好,比如“民主平等、和諧親密、尊師愛生、相互配合、合作共享,共同成長”等。但是摸著自己良心說,這是現狀嗎?倘若真是這樣哪有那么多的學生打老師,甚至殺老師,師生互毆的事件,雖然這不是時常發生,當我們也知道這絕非個案。我們在抱怨家長教育,社會影響的同時,沒有考慮過作為教師,作為與孩子接觸時間最多的一線教師我們應該為孩子的過失承擔什么?老師的職責是教書?對,但也不完全對,教書育人才是我們的職責。而今天我可以說很多人把教師只是當做職業,甚至部分老師連職業水準都達不到,還跟別提事業。在課改先行者中,我能感受到每一位老師他們真的是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事業,傾注了心血的平凡事業。可以說,這次改革對教師而言另一大益處便是新形勢下的有利于營造良好師生關系。一定程度生還有利于破解當下師生矛盾大難題。
對學校建設而言,我們所謂的名校如果不是有好的區位優勢,好的生源,更好的基礎設施,以及“優秀的老師”才稱之為名校的嗎?著名課改專家宋永成教授說過:“把一流的學生送進名校時應當的,當把二流的學生送進名校那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當然,我從不把成功跟名校等同起來,但是現在大家都把它作為名校評比的一個核心數據。那很多不算名校的學校在地緣上不占優勢,在生源上也不可能與其比擬,在師資方面在基礎設施等跟無從談起,那么在課改中學校想要有建樹,這也是絕佳的機會,改革中大家在同一起跑線,現在就比誰跑得快了,但我們也發現了一個怪異的現象,這次課改中走的最快的相反是較落后地區,而發達區域好像沒有表現的那么積極。換個角度想想,其實他們在維護他們存在的優勢地位,他們已經習慣被人仰視的感覺。所以,如果要增強學校的辦學水平,提升教學質量和改善提升知名度,這也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課改是教育部提出的,但是需學生、教師、學校協同參與。
我可能比起那些提起改革就搖頭的保守派要開明,也比那些激進的推崇課改者也更理智。課改的成效其實已經初露鋒芒。如推進課改的以來,至少是對傳統教學觀念的轉變是有促進作用,課堂也有了活力。教學方式也發生了質變,課堂上學生的親身參與,自主實踐能力得到提升,也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找到了學習的快樂。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以及激勵性的語言使得教學在一個相對輕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展開,很多有想法的孩子的天賦、創意、信心都有了提升這些毋庸置疑都是存在的。并不是那些反對者所說的,改革就是桌子擺放不一樣了,老師不講讓學生講了......但同時,應該注意一些問題:首先是人才儲備問題,課改需要專家,那誰來領導?我也看見過很多學校搞了課改,但是缺乏指導就流于形式了;其次是經費資源問題,改革需要物質支撐。而我們知道目前課改前列都是欠發達區域,如果經費得不到保障,致使課改效果不明顯的話,反而會成為課改前行的累贅;制度化建設問題,目前的課改,都是有牽頭人根據當地實際情形摸索發展,能否形成理論化和系統系的指南,以便于待時機成熟而全面推廣;還有評價體系的問題,涉及到學生評估和改革評估兩個方面,經過課改和未經過課改的學業評價能否仍舊使用同一個,退一步講其實完全可以引入評估促進機制,利用外力倒逼課改促發展。還有就是如何評定課改成效,能否形可成量化的指標,這些都是教育改革中嗜待解決的問題。但我對這次改革信心滿滿,翹首以盼下一個教育春天的來臨。
參考文獻:
[1]我國中小學擇校的教育公平問題[J]. 李社亮.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17(03) .
[2]教育公平視角下“超級中學”現象研究[J]. 周思岐. ?課程教育研究. 2017(36) .
[3]教育改革的信心從何而來?[J]. 楊東平. ?青年教師. 2010(05) .
[4]對山區學校新課改現狀的思考[J]. 帥必飛. ?貴州教育. 2005(09).
[5]教育改革為什么這么難[J]. ? 團結. 2009(04) .
[6]如何促進教師應對新課改[J]. 王德臣.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6(04).
[7]“新課改”三思[J]. 張菊榮. ?教書育人. 2005(09) .
[8]中國教育改革呼喚理性評議[J]. 王娟娟. ?教育科學研究. 2017(12) .
[9]教育改革評估須關注的幾個現象[J]. 吳全華. ?教育發展研究. 2019(Z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