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妃
摘要:在路遙的生平及創作歷程中,北京知青及其與知青的婚戀對他影響頗大。本文主要就路遙與知青的讀書交誼、婚戀交誼等方面來分析對路遙的影響,這不僅擴寬了他的讀書范圍、開闊了視野,更是婚戀生活也與知青相關,并進而影響了他的創作。
關鍵詞:知青;婚戀;路遙;影響
據有關資料記載,文革期間,先后有2.72萬名北京知青來到當時的延安地區插隊。[1]一方面,滿懷理想的北京知青來到當時連基本生存問題都難以解決的延安農村,親眼目睹了中國的另一面,認識了中國社會的復雜性;另一方面,延安本地農村青年亦通過知青,獲得了了解國家和黨的政策的機會,找到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陜北青年吃苦耐勞、克己奮進的性格感動知青;知青又通過知識、通過視界讓本地青年敢于“仰望星空”,兩者之間互通有無,互相促進,共同成長。路遙就是其中之一。路遙當年交往的諸多朋友就是北京知青,如陶正、陶海粟等人,其初戀情人林虹和妻子林達都是北京知青,這絕不是偶然的,為此路遙還曾說過“抽煙最好是大前門,婆姨最好是北京人?!盵2]且認為“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學?不上大學怎么出去?就這樣一輩子在農村漚著嗎?……一個人要做成點事,就得設計自己,先得確定目標。目標一設定,就要集中精力去努力,與此無關的都得犧牲?!盵3]在與知青們相處的過程中,他們把對文藝政策的理解、精神思想的直觀或深刻感受,都在不自覺中傳達給路遙,言傳身教般地影響著路遙的文學創作。路遙也通過知青們獲得成長,在戀愛與婚姻中達到自己明確的功利目的性。由此可見,在京都文化和鄉土習俗的碰撞與融合中,“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時代精神不僅為路遙的創作鋪設了豐富的社會背景,也為其更深層次更全面理解把握文藝政策營造了氛圍,從而讓他在這平凡的世界中發現了人生的終極意義,并在這個基礎上,建造屬于自己的文學大廈。
作為北京知青的戀人和妻子,路遙與她們的婚戀生活結局是悲慘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他創作時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作品中我們似乎可以總結出:底層小伙子都被干部女兒倒追,如黃亞萍主動追求高加林、吳亞玲看上馬建強、田潤葉塞以身相許的小紙條給孫少安、田曉霞示愛孫少平等。這些女性人物,大部分生于城市長于城市的高干子弟,有文化有知識,有理想有追求,美麗善良,為什么就偏偏喜歡倒追這些農村窮小伙呢?比如家庭背景強大的田曉霞似乎是為了孫少平而存在,屢次三番地幫他解決困擾;田潤葉父親是村支書,二爸是高官并長期待在其家,與孫少安青梅竹馬并勇敢示愛,為了成全二爸政治前途與官二代李向前結婚,卻在這無愛婚姻中傷人傷己,最后反倒是李向前斷腿了,她反其道愛上向前,過上了美滿生活,這一路來一直是滿滿正能量的姿態;秀蓮更是及時出現,撫慰了孫少安的心靈,不僅不要彩禮,還從娘家籌錢給少安創業,真正做到了賢妻良母。此外,農村姑娘或城市身體殘缺姑娘也喜歡著這些窮小伙,金秀、紅梅、侯玉英、惠英嫂都對孫少平有好感,巧珍熱烈地愛著高加林等。這一系列人物設計,與路遙童年的悲苦經歷、政治仕途失意、婚戀失敗等有關,甚至還有論者認為林達與路遙戀愛時,她是田曉霞,婚后卻沒能成為秀蓮。這也許源于路遙自卑、源于童年原生家庭的傷害、源于缺乏愛,再加上自身條件較差,因此潛意識里想從作品里獲得補償。從心理學上來看,這種補償就是一種移位,即克服自身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突出優勢,從而追求趕超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制?!镀椒驳氖澜纭分信匀宋锉戎暗淖髌返呐匀宋锒家?,人物塑造也必將到位,這些都得益于路遙的婚戀生活和總結反思。
不只是路遙難逃婚戀對創作的影響,中國大多數現當代作家的創作動機和審美傾向的最初形成及匯入文學時代大潮后的創作風格的變化發展,都與他們自身的婚戀息息相關,并構筑了他們文學創作生命之樹常青,滲透著作家對愛情婚姻、人生和社會的各種體驗和感悟,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生生不息。如魯迅和朱安婚姻的不幸,促使他在1903年寫下了詩歌《自題小像》;郭沫若與安娜的愛情圣水滋潤著他,“因為在民國五年的夏秋之交有和她的戀愛發生,我的作詩的欲望才認真地發生了出來?!杜瘛分兴盏摹缎略屡c白云》《死的誘惑》《別離》《維奴司》都是先先后后為她而作。”[4]徐志摩就是一位典型的因愛而生、因愛而滅的詩人,其詩歌生命史就是他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等女性的婚戀興衰史;戴望舒也是從初戀的失意而成為詩人;蘇青的創作生涯是從緩解夫妻矛盾、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開始的。以上談到的這些作家的創作情況,可以得知婚戀促使了無數熱血青年踴躍投身文壇,更是催生了無數文學名作。如《瓶》是郭沫若詩歌創作從浪漫主義轉變到現實主義的代表,其實全因郭沫若被一位叫“余抱節”小姐放了鴿子而引發的思考;《紅豆》是聞一多與高孝貞婚后復雜的情愛感受而書寫的一組美妙愛情詩;朱自清的《給亡婦》、卞之琳的《斷章》、茅盾在日本與秦德君同居期間而作的《虹》等。從這些作家的婚戀對其創作的深遠影響來看,考察作家的婚戀與創作靈感、心態,分析作品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內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
參考文獻:
[1]顧洪章.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末[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2]賈夫育、高藝.《中外名人俏皮話》.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7:115.
[3]海波:《我所認識的路遙》,《十月·長篇小說》2012年第4期.
[4]沫若文集:第11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