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英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技術已經與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密不可分。我國大學生利用互聯網與新媒介能夠快速掌握輿論場,并且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網絡社會討論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并通過網絡環境進行傳播形成網絡輿論生態。與之相對的是,教師引導和號召力的削弱、大學生群體認同感的降低、政治教育功能的弱化等,因此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網絡輿論生態視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
引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學生,隨著教學環境的轉變,教學的重點以及教育教學方式也應該隨之發生轉變。在當前,由于網絡技術普及范圍逐漸擴大,大學生作為網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日常生活受到網絡環境的深刻影響。加之大學生處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關鍵階段,對于網絡事物充滿好奇心,容易受到互聯網文化的影響。為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不斷創新教育方式,豐富教育內容,實現培養時代新人和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任務。
一、網絡輿論生態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
網絡輿論生態視域是指網絡輿論主題如大學生群體等,對某一網絡輿論進行點贊、評論、轉發而形成的動態過程,在此過程中由于其他不同聲音或者輿論客體的出現,可能會使得網絡輿論生態發生變化。網絡輿論生態環境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師引導力被削弱
首先,由于教師缺乏時代敏感性,不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網絡輿論進行結合,并不能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其次,在網絡空間中部分對于教師失德行為的大肆傳播以及對于教師的戲說,使得師生之間的隔閡不斷增大。加之,在大學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減少,師生之間的溝通僅限于課堂之中,教師無法發揮自身的權威性,影響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最后,思想教師的教學理念比較陳舊,既沒有轉變教學理念,又不能選擇一些具有時效性的案例,不能夠充分利用網絡輿論事件,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1]。
(二)大學生政治認同感被侵蝕
在新時期,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大學生道德底線受到沖擊。大學生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其自主判斷能力比較差,認為“網絡是法外之地”,因而肆無忌憚地降低道德底線。加之假借惡搞形式篡改價值符號,使得大學生頭腦中的文化價值符號被篡改,影響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觀念。
二、網絡生態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改革
(一)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和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的重要途徑,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體,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大學階段,學生對于教師以及新聞報道的信賴程度不斷上升,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綜合素養,確保其學會使用網絡技術與相關理論,提升課程的趣味性、豐富性勢在必行。為此,就需要教師、學校以及社會三方共同努力,組織開展網絡技術培訓課程,提高教師隊伍的網絡水平等。最重要的是,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正確引導網絡輿論導向,使得網絡技術成為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重要工具。例如,可以將書本中的理論用Flash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使得抽象的理論形象化,提高學生的接受程度,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2]。
(二)引導學生形成政治認同
根據相關調查可知,學生群體依據是網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網絡輿論主體的重要構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在網絡生態視域下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引導學生形成政治認同感。首先,合理控制學生的上網時間,根據相關調查可知,上網時間與學生政治認同感具有一定影響。如果學生政治認同感不夠,加之長時間上網,就可能會形成錯誤的認知。其次,強化理論知識的學習。雖然大部分學生自我認為會進行理性思考,但是在網絡環境中又會跟隨“大部隊”盲目發表自己的意見,因此學生是否能夠進行理性思考極為重要。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論”等原理,確保自己在面對輿論態勢時保持冷靜。再次,加強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提升學生的自律標準,確保學生在網絡空間中依然遵守法律。最后,借助價值符號對學生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就是將中國紅色文化用卡通形象展示出來,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進行愛國思想教育[3]。
(三)營造正面輿論環境
網絡輿論環境由人所創造,同時也反過來影響人。網絡輿論視域下的輿論環境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積極的一面,同時也具有消極的一面。因此要構建積極向上的網絡輿論環境,并通過感染學生的同時,讓學生為肅清網絡輿論空間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學校應該舉辦多種服務社會的活動,并且通過微博、微信等傳播渠道進行宣傳,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并且在活動當中感受到社會活動、社會服務的快樂[4]。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技術對于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產生深刻影響。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平等性給予大學生表達自由表達意見和表達的權利,另一方面,復雜的網絡環境使得學生接觸到的網絡信息真假難辨,而復雜的網絡生態場域又會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觀念形成和價值觀念形成產生影響。從這一方面來看,網絡輿論生態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作為教師需要發揮網絡技術的資源優勢,探索網絡輿論生態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奧博. 網絡文化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法制與社會,2019(17).
[2]陳倩倩.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常態化發展的路徑探究[J]. 時代報告,2019,000(008):42-43.
[3]李姣姣.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選擇[J]. 考試周刊,2019(23):67-68.
[4]王玉婷. 網絡環境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評《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高教探索,2019(5):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