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摘 要:人的生活離不開食品,食品安全檢測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一定的保障,而人們也時刻的關注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其甚至成為我國現今全民關注的焦點。如果食品安全檢測不能給予生活安全保障,那社會將產生大亂,直接影響和諧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我國將有效的執行食品安全檢測,讓人民對食品放心,這樣才能更好的促使我國今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食品安全檢測;檢測技術;食品安全檢測體系
我國的食品安全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食品安全會直接影響老百姓的生活,食品安全可以給人們帶來基礎的生活保障。食品安全能夠對人們的生活和身體帶來很大影響,甚至會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我國的形象,因此我國將食品安全列入國家法制建設中,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管理水平。
但近年來還是發生了多次食品安全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說明食品安全檢測系統不是很完善,還存在著漏洞,危害著我國食品的安全。而我國想要改變這一現象就要完善食品安全系統,找出食品安全檢測中的問題,結合社會和時代的變化,構建全新的健全的食品安全體系,從而填補食品安全監測漏洞,為人們的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我國食品安全檢測的發展突飛猛進,農藥和獸藥、添加劑以及環境化學污染等各種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通過食品安全檢測都能檢測出來。
1 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存在的問題
1.1 我國食品安全檢測不夠完善
我國食品安全檢測一直在不斷進步和完善,但是還有很多漏洞,很多檢測技術不能有效發揮作用,檢測方法也是過于簡單。
例如:在對魚類以及魚類制品、雞蛋類以及雞蛋制品、牛類以及牛類制品中的過敏蛋白進行食品安全檢測的時候,由于很多企業在食品生產過程中,會利用甲醛、膨松劑、雙氧水等等有害于人們身體健康的物質,但是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不是很完善,不能達到統一的檢測標準,所以檢驗這些化學物質的時候,大多數都是用以前的檢測方法和技術,導致檢測準確度不是很高,從而導致對這些物質的檢測質量不高。所以在食品安全檢測中,并不是所有的物質都能進行檢測,同樣這也是我國的一個漏洞,為人們的生活留下了食品安全隱患[1]。
1.2 食品安全檢測技術不夠成熟
我國農藥殘留檢測的特異性和靈敏度都有著一定的發展和提高,并且我國也比較重視環境污染檢測,在很多食品安全檢測發達的城市都能對污染物是不是超出標準、有沒有病毒等進行有效檢測,雖然我國的食品檢測技術一直在提高,但是還是不夠成熟。
1.3 食品安全檢測設備不夠精密
在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中,檢測設備能夠直接影響檢測結果,雖然現今我國很多檢測設備都比較先進和精密,但是檢測項目的局限性比較大,檢測質量也很低。食品檢測中可以使用氣相色譜、高效液相色譜、原子吸收光譜儀等檢測儀器,我國雖然儀器較多,但是檢測能力和水平還遠遠比不上發達國家,比如氣相色譜和質譜聯用技術、液相色譜和質譜聯用技術還沒能普及。在食品安全檢測中,檢測技術含量都比較低,操作也過于簡單,從而導致樣本處理過于傳統、簡單,同時檢測環境也比較差,多種因素導致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存在著隱患,因此應當對設備進行精密的改正和改變。
1.4 食品安全檢測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
我國食品安全檢測標準體系不夠完善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食品安全檢測體系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我國有關于食品安全檢測的部門過于多,每個部門之間都沒有建立聯系,甚至有效的溝通都沒有,都是自己部門掌管自己部門的事情,從而導致食品檢測標準過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之間存在重復、矛盾、多重標準等問題,在食品安全上還缺乏統一性,由于檢測標準中的技術和相關法律要求不一致,致使相關部門不能適應檢測技術和檢測方法要求。所以我國應當規范食品安全檢測的標準體系,讓其融入在每一個食品行業之中[2]。
1.5 食品檢測機構重復設置現象嚴重
從現今我國的食品檢測來看,食品檢測機構存在著重復設置的問題。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僅注重每個部門檢測機構的建設,完全忽視統一的規劃,逐漸造成重復建設和極大的財力、人力浪費,最終國家要承擔這些后果,也給食品檢測帶來了一定的財產負擔和公共資源浪費。很多地方存在食品安全監管職責重疊的現象,從而導致每個部門都應用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來構建食品檢測機構,但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農業部門、質監部門、檢驗檢疫部門和衛生部門都設有檢測機構,以至于很多地區都出現了重復設置的問題[3]。
1.6 檢測環境的影響
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環境也占據著一定的影響,檢測樣品實際狀態和在實驗室的檢測環境下的狀態不完全一樣,而這些不一致都能夠直接影響食品安全檢測結果,所以要嚴格控制實驗室的溫度、濕度,保證對食品安全性的有效判斷,讓食品安全檢測能夠順利無誤的開展下去。食品制作過程都比較繁瑣,因為食品生產鏈比較長,需要經過生產、運輸、加工等等環節,才能形成食品,但是我國食品安全檢測部門不能對所有這些環節進行監控和檢測,也無法實時關注食品的生產過程和加工過程,所以應當構建良好的檢測環境,對食品進行更有效的檢測,保證食品流入人們手中時,健康無毒害,從而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以及身心健康[4]。
1.7 檢驗人員的影響因素
在食品安全檢測中,食品檢測工作對于檢測人員來說是一項比較難的工作,因為它要求的技術含量和專業知識都比較高,在檢測中要時刻注意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檢測人員必須具備專業的檢測知識和檢測技術及檢測經驗,更好的完成食品的安全檢測。如果安排不懂得檢測知識和檢測技術的人員進行檢測,那將會出現紕漏,甚至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為了能更好的開展檢測,每個地區的食品安全檢測員上都要進行深層的檢測和面試,確保檢測人員的因素符合國家標準,并且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能夠有效的開展檢測工作。
2 食品安全檢測優化措施
2.1 及時更新檢測設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食品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生長,但是大多數為小微企業,這部分企業關于食品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法律意識比較單薄,這就導致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絕。在此背景下,除了升級檢測實驗室外,害需要適用于小微企業的快速檢測儀器。政府相關部門在做相應的統籌規劃時,需要監督檢測機構在儀器設備更新換代以及精密儀器的配置上加大經費投入,在檢測技術方面需要不斷提高食品檢測手段以及人員的檢測技術,不斷擴大食品方面的可檢測項目,不斷實現食品檢測的技術高效可信、類目成系列、速度拔高以及檢測儀器便攜。與此同時,檢測機構需要不斷研究國內外、行業內外的現行檢測技術,不斷學習、提高技術水平。但目前重要的一點是缺乏關于農藥、獸藥、有機無機污染物、添加劑、生物毒素、人獸共患病原體以及植物病原體的快速便捷檢測技術。
2.2 發展新的生物檢測技術
2.2.1 DNA探針技術
DNA檢測技術即基因檢測技術,是DNA分子先解鏈,然后堿基互補配對,探測配對精確度,以此來研究DNA分子序列的情況,主要原理是分子雜交。相較于傳統的微生物檢測方法,此技術更加靈敏,同時特異性方面也有很大的領先之處。
2.2.2 PCR技術
PCR技術又叫做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早期見于基因復制方面的研究,后經發展也可用于食品檢測。此技術最大的特點是只需要選取少量的樣本,就可以復制出可供檢測的DNA片段樣本數量,大大方便了檢測工作。
2.2.3 生物芯片技術
生物芯片技術是先固化樣品表面的生物分子,然后進行分子雜交的一項新型技術。檢測儀器通過檢測雜交分子發出信號的強弱來檢測目標物質,可提高檢測效率。
2.2.4 轉基因食品的檢測技術
轉基因生物中被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的外源基因一般由啟動子、結構基因和終止子組成,被稱之為基因盒。多數情況下,在宿主基因組的不同位點上,可能有兩個甚至多個基因盒。在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檢測時,主要針對外源基因的啟動子、終止子、篩選標序列和產物進行檢測。
2.2.5 光學檢測技術的研究與運用
共振光散射技術有著高敏感度,且儀器簡單,檢測方便,被研究者們廣泛應用。可利用低溫等離子體光的特性來檢測食品中的有毒物質,食品檢測精準度也因此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除此之外,近紅外光譜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在在果蔬、肉品的檢測鐘。此外,諸如拉曼光、紅外光、近紅外光、質譜、核磁共振和太赫茲等先進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2.3 優化整合資源,做強做大食品檢測機構
想要使我國的食品檢測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需要對檢測機構進行調整,整合多方面資源,打破部門壁壘,對食品部門進行整合,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性食品檢測機構,提高檢測水平和檢測能力,保障食品安全。
2.4 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近幾年,國家相關部門不斷對食品相關法律條例和標準進行修訂,對食品方面的衛生標準、質量標準、安全標準等相關標準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整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科學合理的規劃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讓食品檢驗有章可循,避免了盲目性,增強了可信度,并同時強化了檢測機構和檢測人員的責任感。
2.5 建立信息管理體系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社會進入信息化、智能化時代,2015年以來,智慧監管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和進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大量數據,可利用其建立系統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管理體系,使得信息收集更快速,更全面,管理更方便,更合規,國家將智慧管理平臺統一,可使得信息之間傳遞更加暢通無阻,全國聯網,信息與經驗交流更加方便,提升食品安全監管水平。與此同時需要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使用智能平臺,提高運行質量,降低監管成本,推動績效提升,最大限度地發揮平臺作用。
2.6 優化食品檢驗樣品抽樣與檢驗方法
抽樣檢驗是從整體產品中抽取一定比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檢測。如果樣品檢測結果在允許的誤差范圍內,此檢測結果就可以用來表示該食品的特性。不同的待測食品的成分和性能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抽樣方案,然后再對食品樣品進行檢測,從而確定食品的特性,所以抽樣的原則和方法是影響檢驗準確率的重要因素。通常檢測中,會采用概率抽樣和非概率抽樣2種方法,其中概率抽樣法因結果可靠、可控,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目前,食品抽樣的相關細則由國家實施抽檢的職能部門制定,其對食品的抽樣方法做了詳細規定。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步,選取的樣品是否擁有代表性,是否完整,以及是否會對結果產生影響都將直接影響檢驗結果。檢測過程中應該依據規定,采取最行之有效的方式進行檢驗。風險監測、案件稽查、事故調查與應急處置等流程需要根據食品檢驗相關條例標準規定的項目和方法進行檢測,從源頭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征得上級部門同意的同時遵循技術手段先進的原則。按照標準規定實施檢驗是確保檢驗數據和結果準確性的重要保證;盲樣檢測是保證檢測數據和結果公平、公正的有力手段。
3 總結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是提高食品安全的基礎,與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筆者從食品檢測技術出發,從五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在食品檢測中存在的問題和瓶頸,并對此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解決措施。希望能對提高我國食品檢測水平有所幫助,從而促進食品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雨軒.淺談我國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低碳世界,2019,9(1): 318-319.
[2]馬靚.淺談動物檢疫工作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J].今日畜牧獸醫,2019, 35(3):42,41.
[3]張娜.淺談山東省畜牧業的發展趨勢[J].山東畜牧獸醫,2019,40(4): 48-50.
[4]蔡瓊麗.海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淺探[J].種子科技,2019, 37(1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