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怡
摘 要:檢測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幫助食品檢測機構完成對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檢查,為國民的生命健康提供安全保障。本文基于此展開研究,首先分析檢測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檢測中的重要性,其次闡述了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檢測技術的應用現狀,針對國內外的應用現狀以及各種檢測技術進行概述,最后提出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檢測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詞:致病微生物;檢測技術;食品檢測
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進步,國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逐漸提升了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會對食品安全形成嚴重影響,因此需要采用檢測技術進行精密有效的檢測,確保食品中不會出現致病微生物,為國民的飲食安全提供基礎保障。本文基于此展開研究,希望能為相關研究人士提供參考。
1 檢測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重要性
隨著現代食品產業的急速發展,為了滿足當代國民多樣化的飲食需求,展開了一系列新型食品的研究,但在研究過程中因研究人員技術有限或食品企業高層沒有提高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導致部分食品出現了嚴重的安全問題,為國民的生命健康埋下了潛在隱患。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得知,國際上每年約有2 000萬人因食源性病毒而死亡。在這種大環境下,國家政府對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也越發重視,采取了一系列的應對舉措,其中就包括最新研發的檢測技術,該技術能夠有效檢測出食品中潛在的微生物,并且解決食品安全隱患。
2 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檢測技術的應用現狀
檢測技術的應用主要為3個方面,具體如下。
2.1 對傳統培養鑒定法的改良
為了縮短傳統微生物培養法的培養周期,提升鑒定效率,國內技術人員展開了傳統平板培養法的技術改革,具體技術研究如下。
2.1.1 顯色培養法
通過調節培養基內的試劑,使細菌生長期間出現熒光色,采用紫外線技術對熒光進行觀察。該技術被廣泛應用,并且是當前微生物檢測中的主要技術。
2.1.2 載體培養法
該技術借鑒了顯色培養法的相關理論基礎和相關內容,使用無毒的化學材料充當培養基載體,也被稱為干片法。將微生物放置在含有特定載體的培養基上進行培養,并對其進行觀察,通過微生物顯色反應來判斷是否存在目的微生物。該技術的試驗周期和分析周期都相對較短,同時擁有著較為精準的鑒定結果,已經達到了定量測量的標準線,因此在當前的食物安全檢測中使用率較高。
2.1.3 自動化微生物培養設備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自動化設備和自動化技術已經應用在國內的微生物檢測當中,充分發揮集成化和自動化的設備優勢,提升了微生物檢測的效率和質量。自動化微生物培養設備包括全套的檢測儀和微生物成分分析軟件,能夠精準檢測。該設備主要具有細菌培植和微生物鑒定兩種功能,可以利用細菌培植功能對細菌或真菌細胞進行檢測,但因國內全自動化設備相對較為落后,因此難以普及自動化微生物培養設備。
2.2 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主要依靠抗原抗體反應進行鑒定。根據不同的監測信號和監測方式,大致分為酶聯免疫試劑盒和膠體金檢測卡兩種技術。因我國食品安全相關部門更加側重于農藥生物殘渣、違禁添加劑等方面的檢測,因此國內對這兩種技術的應用程度相對較低。
2.3 PCR技術
該技術是國內生物學術領域認可的主要檢測技術,PCR技術主要是檢測微生物當中的特定核酸成分。相關研究人士認為,PCR技術可以在30 min內完成DNA的拷貝,并且能夠將DNA拷貝千萬份。其擁有著極高的靈敏程度,能夠有效減少對增菌培養技術的依賴性。因食品中擁有著蛋白質、鐵、脂肪類等成分,會大幅度抑制PCR擴增的效果,PCR技術沒有增菌培養的步驟,但當前增菌效率相比傳統增菌技術已經有了較高的提升,因此PCR技術被廣泛應用在食品微生物安全檢測方面,PCR技術具體有以下幾種。
2.3.1 熒光定量PCR技術
該技術由國外著名微生物研究公司研發并投入到應用當中,能夠對核酸進行有效檢測,該技術通過熒光染料對特異性微生物進行標記,對微生物的增長進行有效監測,從中統計試驗數據并進行記錄,設置相關的標準曲線并進行定量,該技術縮短了觀察周期,反應效率較高,因此被廣泛應用在醫療領域,作為微生物檢測的主要技術[1]。
2.3.2 自動化PCR分析設備
自動化PCR分析設備能夠極大程度上提高分析效率和試驗效率,促進PCR技術的有效發展,該技術將微流控芯片作為核心技術,提高了樣品的加熱速度,能對溫度進行有效控制,并且該自動化設備操作簡單,極其容易上手,但當前國內自動化PCR分析設備依舊處于研究初期,研究成果并不完善,難以投入到應用當中[2]。
2.3.3 等溫PCR技術
該技術屬于等溫擴增技術,不需要自動化設備的輔助就能單獨進行擴增,因此該技術擁有極高的實用程度,應用效果較為良好。另外,該技術擁有極高的靈敏度,能夠使用封閉式的反應裝置完成擴增任務,防止微生物出現感染,因此該技術能夠應用在食品開發現場作為操作方便的微生物檢測手段[3]。
3 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檢測技術應用的未來方向
當前國內微生物檢測技術已經相對較為完善,研發了很多有效的檢測技術,但這些技術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因此需要根據我國社會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我國的微生物檢測技術,有效解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我國在未來應當研發更加有效、精準的微生物檢測技術,具體如下。
3.1 致病菌分離法
為了降低食品中不同成分對檢測技術的影響,應當采取致病菌分離法,取消增菌步驟,提升微生物檢測的效率。免疫磁珠技術具有磁性分離的特點,能夠有效分離致病菌,減少食品中不同成分對檢測技術的負面影響,從而完成細胞的分離,該技術和其他檢測技術共同使用可以減少增菌步驟。另外,膜過濾法也能夠完成對食品中不同成分的分離,該技術能夠直接吸附膜上的微生物,有效進行微生物分離[4]。
3.2 多重檢測技術
食品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致病微生物主要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需要采用多重檢測的方法,進行食品中微生物的鑒定,當前的微生物鑒定技術中主要為單指標鑒定,無法進行多種微生物的鑒定。隨著鑒定細菌種類的增加,PCR技術的鑒定難度也會隨之提升,這樣就很容易造成技術方面的問題,難以對微生物進行有效鑒定。從而引起鑒定誤差。基于此,應當在生物芯片當中添加懸浮芯片,該芯片能夠對多個細菌進行有效的判定。
3.3 檢測產品的認證與衡量
當前國內的微生物檢測技術和產品日益增多,比如關于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的檢測藥劑就有40種以上。但種類繁多的檢測產品并非是一種好事,通常人們面對種類繁多的物品就會難以做出選擇,并且不同產品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優缺點,如果購買的藥劑無法得到正確的檢測結果,就會造成檢測失誤,比如傳統的檢測產品難以檢測出方便面中的沙門氏菌,因此檢測結果就會顯示“不存在”,但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完善與發展,應用能夠檢測方便面中沙門氏菌檢測技術的產品進行檢測就會顯示“存在沙門氏菌”。因此需要相關部門對檢測產品形成有效的監管,衡量檢測產品的實際價值和具體應用,如果檢測產品出現不合格應當及時處理,如果檢測產品合格就應當進行有效分類,對該產品的具體功效進行認證。
4 結論
食品安全問題能夠影響國民的生命健康,如果食品出現食源性病毒,則會對我國社會安全形成巨大的沖擊,因此在食品安全檢測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我國現有的微生物檢測技術,全面落實監測技術,并對食品開發商進行有效監管,避免出現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根據調查分析得知,當前國內引進的微生物檢測技術有部分處于研究初期,政府應當加大研究力度,提高重視程度,不斷完善我國的微生物檢測技術,為國民生命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吳海華.多重PCR快速檢測技術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J].現代食品,2015(17):43-45.
[2]魏子淏,李汴生.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檢測方法及其研究現狀[J].現代食品科技,2013,29(2):438-442,451.
[3]王艷君.冷卻肉中致病菌的多重PCR檢測技術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5.
[4]楊平,楊迎伍,陳偉,王國民,李正國.食品中4種致病微生物的多重PCR快速檢測技術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