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
摘要: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一帶一路”等政策的實施,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漸提升,來華留學的留學生也與日俱增。以日韓留學生為主要群體,針對中國吸納日韓留學生的狀況,留學生在中國的跨文化交流現狀與適應現狀,以及如何解決跨文化交流問題的方法,分析國際視域中的跨文化交流,使留學生能更好地適應并了解中國,為我國帶來更多的國際人才。
關鍵詞:全媒體環境 大學生 網絡道德失范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001-03
所謂全媒體,就是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大融合,具體特征表現為傳播形態“多”和“全”、信息交互快、媒介運營模式多元化和數字產業化。[1]全媒體實現的是網絡媒介和傳統媒介整合性運營,信息線上和線下的實時交互。現實環境受道德的約束較為明顯,全媒體環境下網絡道德失范是目前社會較為關注和擔憂的問題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2]可見全媒體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時間長、頻率快、涉獵廣等都是大學生上網的特點,同時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也隨之出現。“所謂網絡道德失范,是指網絡社會生活中基本道德規范的缺失與不健全所導致的社會道德調節作用的弱化,并由此產生整個網絡社會行為層面的混亂無序”。[3]綜上,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是指大學生在網絡社會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無組織、無紀律、無章程的,帶有非理性、攻擊性、違法性的,并對他人構成了傷害的,且違反公民法則、擾亂了公共秩序的言行。“唱響主旋律,加強管理,推進網絡規范有序運行”[4],大學生肩負著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其網絡道德教育是必要的、緊迫的。
一、道德失范表現
網絡環境和網絡使用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養成有著重要影響。雖然當前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發展總趨勢是好的,但部分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表現較為突出。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具體表現在網絡道德心理失范和網絡道德行為失范兩個方面。
(一)認知有限,網絡道德心理不成熟
1.網絡道德認知混亂
大學生并不是總能清楚地分辨網絡上的道德和不道德行為。網絡環境雖然是模擬現實環境,但畢竟不是真實環境,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體會到許多現實社會環境中無法體驗的感覺和認知,且這種感覺和認知帶有不真實性,比如游戲中暴力至上的體驗。長此以往,大學生會對現實環境產生疏遠感,甚至懷疑感,導致認知混亂。同時,網絡傳播的信息良莠不齊,容易使大學生道德認同感模糊化,造成道德認知失衡。
2.網絡道德情感淡漠
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容易使大學生道德心理情感淡漠,有些大學生不能認識到他人在其網絡道德失范行為中受到的傷害程度。全媒體的使用,擴大了大學生的信息源,具有不可控制性。受各種各樣的價值觀言論影響,比如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等,部分大學生常以看客的姿態面對輿論問題,流露出冷漠的道德情感,并且在生活中充斥著唯利是圖和金錢至上的道德追求。
3.網絡道德意志薄弱
全媒體有著超大承載量、超快傳播度、超廣覆蓋面的特點,集各種道德觀念于一媒體。此時,道德意志還不夠堅定的大學生處于這種大融合的道德情境中,面對形色各異的道德觀,寄希望于所有人都能抗拒不良環境的誘惑,用社會主義道德觀自覺調節網絡行為,使道德動機戰勝不道德動機,將道德行為貫徹到底是難以實現的現實。
(二)自控力差,網絡道德行為時有失范
1.網絡暴力事件頻發
隨著全媒體的融合,借助自媒體之便,每個大學生都可以成為輿論的發起者、輿情的推導者。在這種環境下,涉世不深的大學生,一在選擇、甄別網絡內容時往往容易把握不好而失范。[5]面對突發事件和熱門話題時,大學生容易情緒激動、行為沖動,跟風輿論導向,產生一些過激行為。因此,大學生盲目跟風謾罵、攻擊他人和不負責任地轉載、跟帖網絡紅人的事常有發生。二在大學生使用網絡過程中時有網絡暴力事件發生。全媒體的多樣性和匿名性,使得一些大學生失去了社會責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法不責眾”心理作用下,作出各種沖動行為發泄自己的原始本能。[6]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宣泄情緒的重要場所,他們愿意選擇在網絡上展示個性,自由言論,而且遇到事情時所發表的言論多數帶有情緒化。
2.網絡抄襲事件常有發生
知識產權的侵犯、網絡信息收集誠信的缺失的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全媒體是對信息的集大成傳播,各種資料應有盡有,是名副其實的信息萬花筒。全媒體的開放性和便捷性使信息資源獲取途徑更容易,給大學生獲取信息帶來便利的同時,網絡誠信也面臨巨大挑戰。有學者發現,大學生廣泛使用網絡媒介,改變了他們關于正當使用網絡的觀念,從而導致學術不誠實現象的增加。[7]比如使用未予授權的音頻、視頻、電子文檔,把他人言論當作自己原創轉發或直接復制等,都使大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下降,網絡誠信意識缺失。由于法律法規的缺失,對這種行為的不制裁處理,也會讓大學產生一種僥幸心理,增加了抄襲的可能性。
3.網絡犯罪不容忽視
大學生在使用網絡過程中,由于缺乏對網絡法律法規的了解,容易出現觸碰網絡紅線的行為;對大學生網絡犯罪問題應該予以重視。個別大學生以科技為手段,在違法犯罪活動中牟利,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有的大學生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捏造消息,散布和傳播垃圾信息,嚴重影響了網絡空間安全,這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網絡使用不當導致網絡道德失范問題,而是典型的網絡犯罪。
二、歸因探析
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依靠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在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上,內因主要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問題,外因主要是外部環境的影響。
(一)內因闡釋
1.大學生心理發展不成熟
大學生這個年齡階段,好奇、易怒、叛逆是他們突出的心理特征。一方面,由于生理的快速成長和心理發展的相對滯后,進而形成生理需求和心理發展的矛盾;另一方面,心理需要與客觀現實也存在著矛盾,這使其很難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容易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具有渴望獨立又害怕失群、追求刺激而又自控力差、網絡正義感爆棚又缺乏判斷力的特點。網絡社會迎合了大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為大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釋放情感的平臺。并且,網絡環境受現實倫理的制約較弱。因此,一些大學生因本能性沖動觸犯道德底線,制造輿論、網絡犯罪等不道德行為在大學生中頻頻發生。
2.大學生生理發展不夠平衡
大學生正處于生理發展日益成熟的階段,他們對愛情充滿向往,對友情滿懷期待。現實生活中交友所帶來的羞怯、焦慮和恐懼在網絡上得以釋放,滿足了他們自由交流的愿望,擴大了交友空間,增強了交流自信;全媒體的開放性與隱蔽性使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扮演各種角色,無所畏懼地談天說地,但同時生理的需求和自制力的缺乏,導致大學生難以抵制網絡暴力、網絡犯罪、濫交網友、流言傳播、色情等低俗信息的影響和毒害。
(二)外因分析
1.家庭網絡倫理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人們受教育的起源地,對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當前社會對家庭教育也有著很高的重視,流傳的成功家庭教育案例非常多。但通過對新華書店銷售量前十的家庭教育書籍的抽樣調查發現,家庭教育類的書籍里關于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并不多。這說明網絡道德教育還未被納入家庭教育體系,其中一個原因是部分家長運用網絡媒介能力還不及兒女,涉網年齡及上網時間遠遠低于子女。另一個原因是父母因缺乏網絡道德、網絡行為安全專業知識,進而導致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并未引起他們的重視。再加上網絡的虛擬性與匿名性,讓家長覺得在網絡上的不道德行為具有不真實性。大學生在寒暑假期間,沒有了在校課程的約束和規律的作息,上網時間延長,而且家庭這樣熟悉又隱私的環境,更利于大學生在網上為所欲為。因此,家庭網絡道德教育的缺失和家庭環境的舒適,是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2.同輩群體的影響
同輩群體是指年齡相當、心智成熟度接近的人所組成的一種非正式初級群體,與家庭社區環境和學校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家庭社區有著一起長大的同輩鄰居,而學校的一個寢室、一個班級、一個年級基本也都是同輩群體。同伴環境不同于家庭社區環境和學校環境,其控制難度較大,可干預性較低,但對人的影響深遠,甚至可能超過家長和教師。第一,大學生及其同輩正是網絡大軍,可謂“無時不網、無處不網、無人不網”,同時也導致大學生的網絡失范行為“因網而生,因網而興”[8]。因此,一旦同輩環境里發生網絡不道德行為,包括網絡盜竊、網絡暴力等現象,那么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出現概率也會隨之增大,比如同輩之間分享不合法網站、游戲時言語不文明等。第二,同儕壓力的減弱,導致大學生網絡不道德行為的爆發。有學者認為,傳統道德的本質是一種“熟人道德”[9]。即傳統道德壓力是一種熟人壓力,在熟人社會存在的現實基礎上,大學生的不道德行為難以避免被發現和審視,使大學生在現實環境中更愿意遵守道德準則,規范道德行為。但全媒體的隱蔽性使傳統道德壓力不成立,很多大學生認為網絡學術剽竊、網絡犯罪、網絡涉黃等不道德行為難以被揭發和懲罰,如此逃避了同儕壓力的限制,造成了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
3.高校網絡道德引導力度不夠
學校是大學生接受倫理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往往教育模式是自上而下的灌輸,是由外向內的影響,而缺少大學生由內向外的自我教育引導;并且,目前高校存在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力度不足的現象。首先,專業課程往往更注重專業知識的講解,而忽略網絡運用道德倫理的教育,比如與計算機相關的課程;其次,高校非思政專業大學生的培養計劃里未有或少有網絡道德教育課程。最后,缺乏網絡道德教育的專業團隊,高校思政理論課的老師擔任了全校系統性的道德教育內容講授,但講授內容往往更注重傳統道德方面,而涉及網絡道德的內容較少。高校網絡道德教育明顯滯后于網絡的發展,也是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10]
4.網絡法律法規不健全
網絡成為一種新的客觀環境已成事實,但本該伴隨環境而生的網絡法律法規相對滯后,網絡自身的缺陷給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提供了誘因。一方面,網絡生活的開放性與隱蔽性較大,但規定性欠缺,這里的規定性包括法律法規、道德規范和技術規范。這使大學生在網絡社會里遭遇了與現實社會完全不同的境況,他們可以不用通報、申請,毫無克制地在網絡上發表言論。另一方面,互聯網充斥著一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價值觀和社會思潮。由于大學生思想還不夠成熟、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判斷力不夠強大,在外部環境刺激下,一些大學生很容易被無政府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左右,進而引發網絡道德失范行為。
三、道德失范對策建議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們面臨的戰爭是信息化戰爭,思想政治工作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11]通過分析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表現和成因,從全媒體的具體環境來看,大學生網絡道德規范要想貫穿整個媒體時代,必須堅持從內而外的教育原則。
(一)提升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
馬克思說:“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12]這表明,個人自制力對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受到網絡道德思想的控制。因此,預防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重點是提升其網絡道德素質。一是充分運用全媒體技術,辦好網絡道德教育課程。通過網絡道德課程的開設,由外向內地引導大學生學習網絡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網絡道德評價標準,消除網絡是道德真空區的誤解。借助全媒體,把網絡道德內容普及到各類媒介上,做到無網不有、無時不有、無處不有,使大學生在上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認識網絡道德,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降低網絡濫用現象。二是把網絡道德內容納入班級大會、網絡道德主題宣講等活動中,引導大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通過內在思想的轉變以減少外在網絡道德失范行為。
(二)社區普及網絡道德知識
加強社區網絡道德的宣傳,以填補大學生家庭網絡道德教育的缺失和改善同輩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首先要加強社區網絡道德普及工作者隊伍的建設,隊伍的建設是開展社區網絡道德宣傳活動的基礎。其次,要注重提升社區網絡道德宣傳人員專業水平,掌握專業知識是開展社區網絡道德宣傳的核心。最后,把握社區網絡道德宣傳的重點,即活動開展的時間、地點、方式方法、覆蓋人員等。除了傳統的設點宣傳外,還可以運用全媒體技術之便,在社區張貼欄、社區廣播等介體中普及網絡道德教育。
(三)加強校園管理力度
校園是大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與大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息息相關,把網絡道德思想納入校園文化體系,校內各部門以弘揚風清氣正的網絡道德文化這同一個目標協同配合,以達到有效預防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發生的目的。首先,宣傳部肩負著整個校園文化普及程度的重任,借助校園廣播、微信公眾號、校園官網等媒介,緊緊圍繞網絡道德內容,利用全媒體特點,大力宣傳網絡規章制度,以形成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的氛圍。其次,校團委等部門可定期開展網絡道德宣講和網絡道德知識競賽,加強對網絡道德的學習。再次,心理健康中心等可開展心理測試普查,對潛在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大學生進行干預。最后,技術部可通過網絡監控、排查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可能發生的時間點、學生群進行干預。
(四)凈化網絡環境
全媒體給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帶來了新的土壤和機遇,但電子空間的道德張力,給大學生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解決全媒體的網絡監管滯后問題,加強網絡信息的篩查,給大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是減少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重要環節。一是網絡相關部門要杜絕各類不良信息的發布,構建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觀,擔當起網絡道德規范的遵守者、監督者、傳播者的重任。二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培養大學生應對不良誘惑的素質,用道德和法律的眼光辨別和篩查信息,自然而然地杜絕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嵇美云,查冠琳,等.全媒體社會即將來臨:基于對“全媒體”概念的梳理和剖析[J].新聞記者,2013(8).
[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1-25(1).
[3]蔡蓉英.網絡道德失范問題與應對策略[J].教書育人,2003(22):4.
[4]李玉華,閆鋒.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研究現狀與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63.
[5]鄧艷葵,曠曉霞.全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分析與干預:以廣西高校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9):151-155.
[6]黃少華,黃凌飛.網絡道德意識與同儕壓力對不道德網絡行為的影響:以大學生網民為例[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0(5):67-81.
[7]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86.
[8]袁貴仁.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做好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J].求是,2015(3).
[9]盧風,肖巍.應用倫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519.
[10]黎影,楊成.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及其對策[J].教育探索,2011(8).
[11]習近平全軍政治工作會議講話[N].人民日報,2014-11-02(1).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責任編輯:楊國棟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闡釋專項重點項目“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重慶市基層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研究”(18SKCS009)。
[作者簡介]趙翼,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