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鳳 李健 多吉
摘 要:為鞏固脫貧成果,促進甘孜州農民持續增收,通過對甘孜州丹巴縣21戶農民的深度訪談,發現當地增銷增收存在“農產品滯銷、交通不便、銷售理念傳統、種植方式粗獷”4個方面的問題。利用萬物互聯網,打造電商、新零售轉銷平臺,因地制宜,結合農產品特點,科學規劃,打造出以盒馬鮮生為主的增銷平臺與“微商+”的增收渠道,探索出實現村民增銷增收的“新零售+微商”新模式。
關鍵詞:鞏固脫貧成果;農戶增收;電商轉銷;新零售
中圖分類號:[S-9]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515055
2020年2月18日,四川省政府宣布四川藏區實現了全域脫貧摘帽。2020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中強調,“要鞏固脫貧成果,要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1]。位于我國第二大藏區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理條件,第一產業仍然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在現有的第一產業基礎上實現農產品增銷和農民增收,新的銷售理念、銷售渠道和銷售模式將成為增值收益的新突破口。丹巴縣可嘗試將綠色有機農產品與新零售等線上交易模式相結合,這對實現當地脫貧摘帽不返貧具有現實助推意義。
1 丹巴縣農業及農戶收入現狀分析
根據丹巴縣2014—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關于民營經濟增加值的統計情況(表1)可知,該地區民營經濟增加值逐年增長,對經濟總量的貢獻值一直在38%~39%,其中第一產業的增長貢獻值常年位于榜首,再究其農業發展情況而言,農業產值均遠高于林業、畜牧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因此,民營經濟增長的重頭仍然是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
從丹巴縣2014—2017年農業發展情況統計表(表2)可知[2],丹巴縣農業產值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連年增長。根據實地調研,農戶收入來源61.9%依靠種植業,除自我供給之外,大部分農產品仍可通過外銷來增加部分收入。蔬菜、經濟林果、中藥材、菌類產品等都給農戶帶來大量的現金流,對提高農戶收入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農產品增銷增收面臨的現實問題分析
部分經濟作物滯銷、交通運輸不便、產品銷售渠道有限、新型農業觀念缺乏是當地農產品增銷增收面臨的主要現實問題。
2.1 農戶家庭經濟作物種類繁多,基礎經濟作物滯銷情況嚴重 ?通過官網數據及實地走訪得出,丹巴縣普通農戶主要可銷售的農產品為蘋果、梨、核桃、花椒、土豆、胡蘿卜、時令蔬菜、高原土雞、土雞蛋。其中滯銷農產品主要為蘋果、梨、核桃、時令蔬菜,占比分別為76.19%、71.43%、42.86%、41.44%。沈茂英在對丹巴縣GZ村做實地調研時也提到2016年該地核桃因產量減少和品質下降而發生滯銷,且采摘核桃危險系數較高,大多數人不愿意去采摘,導致滯銷加劇[3]。
可見滯銷產品大致可分為3類:普通林果、時令蔬菜、量產經濟作物,這3類都擁有保質期短、產量大、品質較低的特點。根據實地調研,滯銷農產品約占總數的23%,如圖1所示,在滯銷的情況下,大多數農戶將多余農產品制作為飼料喂養牲畜,或廢棄。
2.2 交通不便不暢,農產品銷售成本較高
截至2017年,丹巴縣全縣通車里程達1541.09km,路網覆蓋率較高,基本實現路網村村通。但由于當地地廣人稀,地勢起伏大,村落規模小、數量多、聚落分散,導致中心村發育不足。而鄉鎮距離遠,導致農產品運輸、銷售難。根據調查,當地村民的主要出行方式為步行和搭乘“鄉村巴士”,當地農戶自有運輸工具率低,約為3.15%。出行方式的局限性導致農產品的運輸難度大、成本高。
2.3 電商普及率低,農戶觀念陳舊,農戶增銷受阻
當地農戶年齡主要集中在40~60歲,受教育程度較低,大都為小學文化,不了解電商知識,銷售觀念較傳統。調查農戶中,了解電商銷售平臺的占47.14%,但使用過當地“農村電商”平臺的只有4.76%,如圖2所示。
當地農產品的銷售方式為市場售賣(52.38%)、商家收購(18.57%)、政府收購(18.57%)、電商(4.70%)和其它方式(14.83%),銷售方式傳統單一。截至2019年,丹巴15個鄉鎮和82個村只有1個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1個電子商務倉儲物流,電商基礎設備覆蓋率較低。
2.4 缺乏科學種植方法,農產品賣相不佳
由于農戶專業種植文化水平較低和缺乏科學指導,當地主要為粗獷型種植,導致大多農產品賣相不佳,如蘋果、梨、核桃、土豆等存在個小、多疤、黑點等問題。種植技術跟不上,賣相無法提高,收購商壓低價格,加之銷售渠道單一、銷售數量較少和經濟收益低,農戶更不愿意投入過高的人力和資源成本去管理農產品。在農戶無法受益和農產品賣相低的惡性循環下,村民種植積極性受挫,無法釋放有機農產品商業價值。
3 增銷增收平臺選擇及可行性分析
電商與互聯網聯系日益緊密,丹巴縣綠色農產品市場廣闊。可以依靠盒馬鮮生、淘寶匯吃、永輝超市、微店平臺的“鮮、快、便”特點刺激居民消費,從而幫助丹巴實現產銷零距離對接,農戶實現增銷增收。
3.1 有機綠色農產品品牌概念打造的可行性分析
當地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瓜果水分、甜味、營養價值都能得到有效保證,并且當地農戶使用的肥料多為高原豬糞、牛糞等天然肥料,農藥使用率低,屬綠色有機農產品。如近幾年甘孜州加大地區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2016年發布了《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品牌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2020年建設4個四川名牌產品,200個“三品一標”農產品等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目標。
初期,在賣相得不到有效保證的同時,可以主打高原有機瓜果,加大對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的打造,為中期引進銷售平臺奠定一定的品牌基礎,銷售平臺的選擇也需針對農產品的特點來進行。
在中后期,可通過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加強現代化、科學化種植方式引導,借用企業資源推動農戶種植技術提升,以保障農產品的銷售“顏值”。該模式還可以減少供應鏈中心環節,增加農戶收入,同時建立有效解決利益、風險共擔的長效機制,是促進丹巴縣農產品“雙增”長期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3.2 銷售平臺的對比分析
由表3分析發現,淘寶匯吃和微店經營成本更低,消費面更廣。由于銷售的農產品具有時令性和零散性,較難滿足淘寶匯吃銷售業績門檻要求,微店售賣則更具自由度和靈活性。盒馬鮮生和永輝超市是目前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新零售平臺,市場前景廣闊,同時新零售可減少農戶的宣傳和倉儲支出,永輝主打全民“菜籃子”,農產品價格親民化,綠色有機品消費市場有限。而盒馬鮮生主打高端、特色產品,綠色有機品消費市場廣闊,但盒馬鮮生對于產品的質量與外形有著更高要求,則需農戶在種植時增加技術、人力投入。
3.3 銷售渠道選擇分析
不是所有的農產品都能借助電商渠道銷售出去,農產品的鮮活性、季節性、區域性、分散性等特點非常突出,必須根據產品特點來選擇銷售渠道和平臺。這樣才能更大地提高農產品的銷售量和利用率,將農民收益擴大化。
根據實地走訪及表4可知,丹巴農產品存在以下特點:采摘時間較為集中,主要為下半年;大多農產品經濟價值低但數量大;大多數農產品保鮮時間為7d以上;農產品大多為綠色有機品。所以單一銷售渠道不能滿足當地增銷增收的需求,需利用電商和新零售2種渠道,結合當地實際和平臺特點,盒馬鮮生和微商2種銷售渠道可滿足期望。2016年開始,物聯網技術為零售業開辟一條嶄新途徑更廣泛的互聯網應用以及更深入的整合,零售業將實現商場數字化購物、完美營銷、最優化的消費者關系,從而使得以電商行業為主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的新零售走向新的高峰[4]。可以按“長遠規劃”分步實施,以“零售化,經濟化,集體化,現代化”為核心,打通農產品外銷渠道并最終打造“農村電商+新零售”的一體化電商生態圈。
3.4 轉變銷售觀念,科學分類銷售
3.4.1 轉變銷售觀念
當地農戶對現代銷售觀念未有清晰認識,為培養電商銷售觀念,可以從以下步驟入手:改變“以產定銷”的種植觀念,經營理念轉變為“銷定產”,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去種植;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培訓,特定發展部分有潛力、有想法、有能力的農戶,使農戶掌握現代銷售理念,以點帶面,帶動當地銷售觀念轉變。
3.4.2 科學分類銷售
通過對銷售平臺、銷售渠道以及丹巴農產品特點的分析,針對不同的農作物應選用不同的銷售平臺。
3.4.2.1 增收平臺
可以選用“微商+”的方式,用微商+有機農產品銷售,輔以微商+農家樂服務等方式,對土雞蛋、花椒、核桃等具有地區特色的農產品進行針對性銷售。這對于流量少、知名度較低的初創微店主(主要是個體農戶和初期合作社)來說是很好的選擇。而且這些農產品經濟價值高,保鮮期長,倉儲面積小,儲存成本低,有利于促進農戶收入增長。
3.4.2.2 增銷平臺
即盒馬鮮生等大平臺,需要政府、合作社或者企業出面進行對接。盒馬鮮生近1~2a加大了與各地方政府的合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挖掘地方綠色有機農產品提供給供應商。目前成都有8家盒馬鮮生門店,丹巴到成都市車程約5h,這為兩地供應鏈對接提供了條件,尤其是適宜像青紅椒、胡蘿卜、土豆、蘋果、梨這類保鮮期較短,經濟價值較低而產量較大且消費市場廣的有機果蔬的銷售,再結合丹巴縣高原肉禽的供給,可以為盒馬鮮生提供優質有機農產品的供給,這不但保證了產品新鮮程度也節約了運輸成本。
4 總結
增銷增收,第一產業是“根”,根據丹巴縣擁有多樣化、高質量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堅實基礎,利用互聯網和新零售的銷售模式,當地要抓住扶農政策,打造綠色品牌,推進增銷增收平臺本土化。“新零售+微商”模式能夠幫助丹巴地區拓寬銷售渠道,開拓出農產品“雙增”長期健康發展道路。因此,丹巴縣需要根據農產品特點采用不同電商平臺,搭載以盒馬鮮生為主的增銷平臺與“微商+”的增收平臺,深入打造“特色高山品牌+互聯網”雙管模式。當地農戶要不斷借鑒其他特色農業地區的成功經驗,發展質量高、顏值高的有機產品,強化產品銷售理念,努力成為新型農民,從而擺脫農產品滯銷難銷的困境,實現全民增收致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OL].http://www.cpad.gov.cn/art/2020/2/5/art_1461_111143.2020-2-5.
[2]丹巴縣三舉措大力發展民生農業[OL].http://www.danba.gov.cn /13003/13028/13052/13083/2018/12/06/10658379. 2018-12-06.
[3]車鑫,李昕.淺析新零售的歷史蛻變過程及動因[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02):54-55.
[4]沈茂英.橫斷山高山缺水貧困村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退出調查——以丹巴縣GZ村為例[J].四川林勘設計,2018(04):1-9.
(責任編輯 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