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馬克思提出了生態哲學思想,他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剖析,揭示了這一生產方式是造成人與自然對立的根源,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方向。馬克思的生態哲學思想為人類社會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對當前指導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時代價值
一、前言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在新時代的闡釋和實踐。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1]指明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對于推進新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二、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概述
馬克思的生態思想根植于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理念,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剖析,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自然的矛盾并由此引發的生態環境危機,指出只有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人類社會才能實現與自然的永續共生。
(一)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
在19世紀的工業文明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帶來的環境危機為馬克思主義研究人與自然的問題提供了現實依據。在此背景下,馬克思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從兩個方面指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一方面,人依賴于自然。馬克思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2]。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所有生存資料都取之于自然。并且,人類在依靠自然界的基礎上進行生產活動時,都會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需要在自然條件許可的前提下進行。另一方面,人能動地改造自然。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人類社會經過了長期的實踐和探索,對于自然的依賴已經不是純粹的動物般的依賴,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會對自然進行利用甚至是改造自然。人類社會的這一過程是通過勞動進行的,正是通過人類勞動將抽象的自然界轉化為了具有人類痕跡的現實的自然界。在這一過程中,如果人類按照合乎自然的方式進行自然的改造,則會推動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行,如果人類社會盲目改造和征服自然,則會實現人與自然的惡性循環,最終受到自然的懲罰。
(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人與自然矛盾的惡化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類社會并沒有按照合理的方式對自然進行利用和改造,人與自然關系出現了惡化。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家為了賺取高額的利潤、獲得剩余價值的最大化,在生產過程中會對自然環境進行大肆地掠奪和開采,不僅造成了生態環境問題,也使得人與自然的矛盾逐步惡化。首先,機器大工業生產直接造成了大氣污染和水污染、森林覆蓋率減少以及水土流失等問題。資本主義社會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蒸汽機的廣泛應用。蒸汽機在作業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煤炭,煤炭的燃燒產生的煤煙成為了污染空氣的首要原因。并且工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森林資源,不僅造成了水土流失,也破壞了生態環境。
其次,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衍生出來的是現代無產階級,也就是雇傭勞動者,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對工人進行了殘酷的剝削,長時間、高強度的勞動以及惡劣的工作環境,嚴重損害了工人的身心健康。同時,空氣環境以及水資源污染等生態問題也直接影響了工人的身體健康,正如馬克思所說:“大城市的居民……患慢性病的卻多得多?!盵3]
資本主義一味追求生產的最大化,使得生態環境破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對立和異化??梢?,在資本主義社會很難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三)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
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帶來的固有的危機,是不可能通過資本主義制度改良等自身的方式克服的,所以馬克思指出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實現生態危機的解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社會發展階段,人類社會將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首先,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共產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擺脫了私有制的性質,資本也將不再具有逐利的性質,資本家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將不再發生,工人也不會因受到剝削而損害身心健康,人和自然都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同時,在共產主義社會,社會的生產方式是以真正的人的需要來建構的,它雖然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豐富的物質財產和科學技術,但是也克服了工業文明中的經濟理性,建立起了實現人和自然界良性循環的發展方式。正如馬克思自己指出的“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4]。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從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出發,為人類社會與自然的美好發展勾勒了美好的藍圖。
三、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的指導意義
當前,我國已經迎來了發展的新時期,在新時期實現馬克思構建的美好生態環境的藍圖,更要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內涵,從個人、社會、國家的角度出發,構建美好的生態環境。
(一)增強公民生態消費意識
消費是人們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方式,但是當前人們在消費過程中出現了過度消費甚至是虛假消費的現象,不僅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也產生了生態環境問題,是公民生態消費理念不強的表現。以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為指導,轉變公民的消費理念并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已經迫在眉睫。家庭是生活的基本單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家庭中,父母要培養孩子養成科學的生態環保理念,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注意垃圾分類、節約水電,形成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良好家風。學校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在課堂上,應該增強對生態文化知識的教學,定期組織生態環保的學術講座,增強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同時,學校還要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環保公益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增強學生節約資源的理念。社會是人與環境形成的集合,對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因此在社會層面,要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優勢,通過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向公眾普及生態環境知識,鼓勵人們綠色消費。
(二)鼓勵發展低碳循環經濟
馬克思的生態哲學思想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類社會對自然的改造要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進行,如果強行按照符合人類利益的方式改造大自然,一定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這就要求政府在管理社會生產時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對自然資源的開采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做好清潔能源的引入和使用,并積極構建安全高效的新能源體系,建設生態型政府。企業生產是造成空氣污染、水資源污染的主要原因,要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就要從源頭治理。企業要積極進行生產技術的改革和創新,不斷進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并使用清潔型能源,降低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污水排放和廢氣處理不達標直接造成了有毒物質進入大氣和水中,不僅影響了人們對水資源的正常引用,也造成了生態環境問題。對此企業也要大力改進污水處理系統,使排污行為制度化和規范化。并且企業還要不斷引入創新型和技能型人才,推動技術革新和進步,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導下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
(三)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馬克思認為,生態環境出現危機的根本原因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問題,正是由于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和社會化大生產為主要形式的生產方式,使得資本家唯利是圖,不惜破壞自然環境,造成了生態環境問題。當前,我國科學嚴謹的生態文明制度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強有力保障?!巴苿泳G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5]。但是當前環境監管機構中仍舊存在環保部門之間互相推諉的現象,責任制度落實不明確,需要完善系統的法律法規來推動環境監管體制的改革。
首先,環境監管法的系統與完善尤為重要,為了提高監管能力,對于碎片化的監管法要進行系統的整合,使之真正發揮作用;其次,做好監管部門職能之間的劃分,做到各個部門權責明確,以此協調監管部門之間的工作,提高環境監管效率;最后,要強化對環境監管部門的監督,實行問責制,將制度落實到個人,并定期組織監管業績的考核,以此優化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十九大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4,396.
作者簡介:王菲(1993—),女,山東德州人,漢族,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