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作為高學職院校的必修學科,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本文以調查問卷并輔以訪談的方式,深入地調查、分析和研究我院英語教中實施人文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且結合英語課程特點及高職學生特點,提出了實施有效人文教學的對策,以期在同類高職院校得以推廣。
關鍵詞:人文教育;高職英語;現狀;對策
1 調查問卷的設計
為了了解高職英語教學人文教育實施的現狀,以本研究需要出發,結合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及高職英語教學的特點,特編制了調查問卷,從被試者對校園及英語課堂人文環境的整體感受、被試者對英語學習的態度、高職英語教師開展人文教育的情況等方面設計了18個問題,均為選擇題。
2 調查樣本的選擇
問卷以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非英語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原則,從18級、19級班級中抽取了國際商務、工程造價、工商企業管理、會計、商務日語、電子商務等六個專業的部分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3 調查方法
本次問卷調查時間為2019年10月,共發放問卷416份,收回有效問卷402份,回收率為96.7%。通過對調查數據的整理與統計分析,客觀、詳實的了解了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實施現狀。另外,為了更詳細深入地了解情況,本研究除調查問卷外,還對上述調查問卷專業的部分學生和我院基礎部部分英語教師。追加了師生訪談,以進一步驗證學生問卷所作回答的真實性。
4 調查結果及分析
4.1 英語課堂人文環境建設仍處于探索之中
良好的課堂人文環境通常具有輕松、愉快、和諧、學習氣氛濃厚等特點。調查顯示,英語課堂還是比較輕松愉快的,如回答問題出錯時,大多老師不會給予批評。
14.5%的學生認為他們的英語課堂人文環境“比較差”。而差不多49.6%的學生認為英語的課堂人文環境只是“一般”,20.5%的學生認為高職英語的課堂人文環“好”,15.4%的學生對他們的英語課堂人文環境評價為“很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英語課堂人文環境評價不算很滿意。通過進一步訪談得知,大多英語教師認為學生難教,跟不上節奏,而相當一部分英語學習水平不佳的學生則認為英語難學,對學習沒有興趣,這樣就導致課堂不夠活躍、師生互動效果不夠理想,最終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現象。
4.2 英語教學方法與內容不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通過調查得知,講授法仍是高職英語教師主要采用的教學方式,英語課堂上更多的是注重詞匯、語法等知識層面的傳授,而對深化課堂思想內容、挖掘課文人文內涵、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還做得不夠,這與人文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馳。不僅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及素質相脫節,也不利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竟爭、合作的意識。
如“你認為目前英語課用于人文教育時間占比為多少”這一調查項目中可以看出,近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10%,近四分之一的學生分別選擇了5%和15%,僅六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20%。說明英語課堂上人文教育的時間占比較少,大多英語教師還是更多地著重英語知識的傳授,人文教育理念相對淡薄。
4.3 學生對人文教育的認識有待提升
社會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對我國的高職教育產生了很大的的影響,學生自身對人文精神的培養也不夠重視。
關于英語學習目的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找份好工作”作為英語學習目的學生比達到38.3%,以“交際”、“增長見識”為目的學生人數接近,分別占24.6%和25.2%,以通過四六級考試為目的的占21.3%,居所有選項中的第四位,以通過課程考試為目的的學生數量占比20.9%。居第五位,而選擇培養人文修養的人數最少,僅占12.2%。
課外閱讀應成為課本知識的有益補充。但據調查,形成課外閱讀習慣的學生很少,而形成課外閱讀英文讀物習慣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他們的英語學習基本上就每周四個課時的課堂學習。另外,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參加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的熱情度不高。
4.4 教學評價不能體現人文精神
從調查結果可知,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評價體系雖然采用了多元化體系,但評價仍以期中技能測試、期末考試以及平時作業和課堂出勤情況為主,評價內容缺少多元化,未能建立多元評價觀,人文精神無從體現。
5 高職英語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的對策
5.1 提高教師人文素養,促進英語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有效實施
教師自身人文素養的提高能有效地促進人文教育的開展。教師人文素養具體體現在教師在平日教學中對學生成長的關心與學生人格的尊重,表現為強烈的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應該認識到:每一位學生都承載著一個家庭的未來。善待、接納和尊重每一個學生,并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融入充滿愛的教學活動和環節中,那么他一定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能走進學生的內心并深受學生的喜愛和愛戴,同時也會自已的課堂成為一個具備教學感染力高效課堂,提高學生對人文知識的感知力和領悟力。
5.2 轉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人文教學理念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需要通過專業培訓以幫助教師摒棄陳舊的教學觀念,樹立人文教學觀念,從而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英語的學習過程也是兩種文化建立聯系并產生碰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學習英語不僅是能夠掌握聽說讀寫等英語等英語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將中外文化有效地架構。教師要深度挖掘英語教材中的人文內容,增加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理解,加強英語和母語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生思想深度和人文素養的提高。
5.3 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可以是多樣化的。為了在英語課堂上讓學生感受到人文精神,可以采用更加人性化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
第一,深度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為了有效地地對學生開展人文教育,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教師要對英語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深度挖掘,以人文精神來影響和熏陶學生。現行的高職英語教材幾乎每篇文章都體現了如親情友情、民俗民情、社交技巧等豐富的人文教育內容,通過教師的挖掘、整理和提煉,傳達給學生,從而從不同視度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第二,運用靈活變通的教育方式,比如可以通過英語影視表演、英語話劇表演、英語演講、英語名著閱讀及研究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來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在這種相對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各種人文知識、文化差異、 生活習慣在思維里沉淀并進一步升華,學生的人文素養及文化品位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
5.4 貫徹人文精神于考評體系當中,促進學生的進步
只用考試成績來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既不科學也不符合人文教育的目的和要求,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高職英語教學的評價體系應既包括語言知識評價的結果性評價,同時也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呈現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發展潛能等綜合素質構成的形成性評價。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每一位學生在上課出勤、平時作業、課前準備、課堂表現、課后表現等各方面的表現一一做好記錄,并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實施反饋,讓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與進步,提高自信心,調整學習策略,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這種以人為本的重過程輕結果的評價體系,本身就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目的。
本論文為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2019年院級課題“高職英語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研究——以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為例”(項目編號:WYWM-YB19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柳美花)
參考文獻:
[1] 陶冶.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可行性與途徑[J]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8.
[2] 張云,王林,宋曉璐.人文素質教育融入高職英語教學實踐探究[J].學周刊,2019,9.
[3] 胡林逸.高職英語課程融合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實踐探討[J].速讀(中旬),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