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心語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于網絡輿情進行引導的必要性體現在消除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普及科學防疫知識和凝聚必勝信心。為使網絡輿情起到積極作用,應堅持正確的網絡輿情引導方法。而此次疫情中,媒體報道反映出的倫理問題令人深思。
【關鍵詞】疫情;網絡輿情;引導;倫理
一、防疫攻堅戰中進行網絡輿情引導的必要性
網絡輿情是指在網絡空間中傳播的公眾對焦點、熱點問題的看法,有傾向性的觀念和言論,是網絡受眾所表達的情緒、態度和意見的集合。在此次疫情中,正確引導網絡輿情、發揮其正向作用是取得防疫攻堅戰勝利的重要因素。
(一)消除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
社會物理學家牛文元將自然界的燃燒現象類比于社會的失衡,提出了社會燃燒理論。該理論認為,燃燒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燃燒材料、助燃劑和點火溫度??浯笫聦崱阂馓魟佣伎赡艹蔀橹紕?,對于網絡輿情的正確引導就是遏制助燃劑產生作用、避免達到點火溫度的環節。病毒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而流言就像是信息傳播領域的病毒,危害人們的心理健康,因此必須得到肅清。除了國內出現謠言傳播,一些國家的政客利用所謂的“疫情紅利”,試圖唱衰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抹黑中國的國際形象,進行意識形態領域的進攻,必須打擊境外謠言和挑唆、煽動性言論,切實保衛國內網絡環境安全。
從心理學角度對此次突發疫情事件中引導網絡輿情的必要性的分析也具有重要價值。菲希賓模型認為,人們做出抉擇主要出于兩方面考慮,一是自我認知,二是從眾心理。阿耶茲在此基礎上加入行為控制的概念,雙方合作形成理性行為理論。該理論的研究表明,理性狀態下民眾的網絡行為影響因素主要有社交性、社會認同、易用性等。在疫情之下,一方面,網民的認知很大程度地受到了網絡輿情的影響;另一方面,在網民自身認知出現缺陷時,從眾心理便發揮作用。網絡輿情是能夠反映群眾意見、態度的載體,因而具備引導群體行為的能力。疫情面前,網絡輿情存在及時性與反饋性、情緒化與偏差化,具有偏差性、煽動性的信息會產生危害增益性,易于造成社會恐慌,因此需要加以正確引導。
(二)普及科學防疫知識和凝聚必勝信心
疫情面前,科學防疫知識是網絡受眾迫切需要掌握的。對于本次疫情的狀況和科學防疫措施進行廣泛傳播,可以增強人們的防護意識,消除恐慌心理,穩定社會秩序。而一旦防疫科普領域成為“輿論飛地”,就有可能造成社會恐慌,如果人們采用不恰當的防護措施,就會引發危及健康的風險。因此,必須保證網絡輿情在科學防疫知識傳播方面的客觀性、真實性、科學性,為防疫的全面勝利提供科學保障。
在人類歷史中疫情曾經無數次肆虐,但無論疫情怎樣的來勢洶洶,最終都會被人類所戰勝。正確引導網絡輿情,傳播正能量,能夠增強人們抗擊疫情的信心與決心,是支撐我國打贏這場防疫攻堅戰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二、網絡輿情的引導策略
網絡輿情產生于互聯網環境,存在由網上言論發展到網下行為的可能性。針對網絡輿情形成與發展的不同時空,采取相應措施,可在疫情期間使主旋律弘揚于網絡輿論場。
(一)調控策略
對于網絡輿情的調控是指對網絡輿情的產生、發展、暴發和衰落等各個環節,有計劃地進行調控時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可分為網下事前調控、網上調控和網下事后調控。在輿論大量涌入網絡之前,各級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應及時進行科學防疫知識的宣傳,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實言論進入網絡環境。網上調控包括及時監控和刪除疫情方面不實、制造恐慌的信息;密切跟蹤熱點言論在網絡中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把握輿論走向;及時糾正偏激信息,用主流信息引導網絡輿情。各部門應對信息進行管理分析,確保權威科學防疫知識、疫情現狀、中央最新指示等信息的傳播處于主導地位。當網絡輿情所反映的行為傾向成為人們的現實行動時,要進行網下事后調控。如網上物資緊缺的言論導致大量人群涌入市場,需要采取人員身體健康檢測、信息登記、控制人流量、補充物資等舉措。
(二)情感轉化
要使用情感轉化與信息認同的辦法,積極宣傳疫情防護和救治方面的成果,傳播黨中央和全國人民打贏防疫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消除一些群眾的恐懼心理與偏激情緒。通過科學衛生知識的宣傳,引導網絡受眾接受正確的信息,形成穩定的情緒和積極的防疫態度。情感的轉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加大宣傳外,還需要對一些有偏差的網絡輿情進行管控。
(三)引導方法
引導網絡輿情分為網上引導和網下引導,可以采取因勢引導和造勢引導的方法。當主旋律在網絡輿情中占據主流時,可以采取因勢引導,使網絡輿情向好向善發展。造勢引導是指官方媒體自身或聯合權威媒體合作發聲,及時用準確、公開、透明的信息使群眾了解事實真相,充分報道各地聯防聯控的措施與成效,用主旋律引導網絡輿情的發展。疫情期間的線下引導主要是指基層組織防控疫情時的引導工作,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等組織采取大喇叭廣播、三人小組等方式進行防疫宣傳工作。
三、疫情下網絡中的倫理問題
(一)媒體報道的道德困境
媒體在網絡輿情的引導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媒體道德是引導媒體從業者精神向善的燈塔,但不同實踐主體的評判標準具有差異性,在道德行為選擇上會出現矛盾狀況。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媒體的報道稍有不慎便會影響到整個網絡輿情的走向和群眾的行為選擇,但媒體在時效性和承擔社會責任之間很難做到兩全。疫情在產生和初步發展階段,醫學研究對于新出現的病毒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對于疫情的科學研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就可能導致媒體及時報道的科學信息存在錯誤。科學研究是一個在糾錯之中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是允許出錯的。但媒體報道不同,一旦錯誤的信息通過權威或主流媒體傳播出去,就會引領網絡輿情的方向,快速形成網絡輿情,還會迅速擴大錯誤信息的影響力,危害到整個社會。因此媒體在報道時不能只注重事件的時效性帶來的新聞價值,還要分析受眾心理,承擔社會責任。媒體進行疫情報道不能依據常規新聞事件報道的準則,要面對可能導致群眾恐慌心理、與社會穩定相悖的信息如何處理、如何兼顧新聞價值和社會責任等問題。
傳播者在報道前需要分辨出眾多價值沖突中的優先價值,明確輿論引導的方向及目的,把握疫情報道的階段性。在疫情發生早期應以發揮科學價值,提供科學防疫信息為主;疫情暴發階段應發揮道德和社會價值,報道一些有助于弘揚社會道德、凝聚社會力量的信息;在疫情發展后期應發揮精神支柱價值,對疫情進行反思的同時重心向復工報道轉移,引導輿論向展望未來方面發展。疫情報道中的道德困境的解決,還需要各方“把關人”的深思熟慮。
(二)疫情下知情權與隱私權的矛盾問題
知情權一般是指公民獲取相關信息的權力,網絡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一個主要渠道,媒體對此次疫情的報道也具有滿足公民行使知情權的責任。在防控工作中,大數據監控用于疫情的監管防控工作,這一方面保證了參與疫情防控的相關單位、組織對轄區群眾擁有知情權,使群眾對身邊是否存在患者擁有知情權;另一方面也涉及到是否造成侵犯隱私權的問題,尤其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隱私問題。誠然,我國公民的隱私權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在疫情面前個人隱私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利益相關聯,將保護患者隱私與實現大眾的知情權以進行疫情防范相比,應以后者為重。恩格斯就此類問題曾認為,當個人私事甚至隱私與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發生聯系時,個人的私事就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隱私,而是屬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隱私權的保護,應成為歷史記載和新聞報道不可回避的內容。
公共衛生倫理學有一個相稱性原則,是指在涉及到人權的公共權力行為(立法、司法或行政行為)時,目的和手段之間需要相稱。疫情期間,盡管對于個體權利的干預是為了保障公共健康,但所采取的措施也應是最低限度地干預個人權利,對于群眾信息要有區分地處理,既要達到疫情防控的目的,又不能引發恐慌情緒。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措施不能無所為,也不能無所不為,如武漢返鄉人群的個人信息不能散布在非疫情防控的平臺,一旦出現擅自進行二次擴散情況,應追究法律責任。媒體報道患者出行信息時應注意對個人隱私內容的區分,不涉及與疫情防控無關的內容。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實踐中,需要滲透和踐行相稱性原則,補齊這塊短板。
參考文獻:
[1]馬文淵.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網絡輿情演化及政府應對策略[D].吉林大學,2019.
[2]牛文元.社會物理學與中國社會穩定預警系統[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1(01):15-20.
[3]張信勇.LIWC:一種基于語詞計量的文本分析工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6(04):101-104.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91.
[5]張新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相稱性原則”探討[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01):1-5.
(作者單位: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